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平扫及增强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3—2014、1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6例患者的影像、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结果间质瘤发生于胃部12例,空肠4例、回肠5例、腹腔网膜3例,食道、十二指肠各1例;肿瘤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4例,跨壁生长4例,网膜3例;危险程度高17例,中等3例,危险程度低6例,增强扫描21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高于动脉期,5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高于静脉期、延时期,3例肝脏转移,2例腹腔、盆腔积液,1例盆腔积液,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螺旋CT可显示间质瘤的来源、大小、形态、密度、与周围关系、有无远处转移,从而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彩色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超声表现。结果: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9例。恶性者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多伴有液化、坏死。结论:彩色超声可以评价GIST的生长特性及结构特征,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简介:一、病例摘要例1:患者43岁,因"性生活后阴道流血2次",彩超提示:子宫前方偏/左附件区见囊实混合回声团块,大小5.8cm×5.5cm,壁光滑,内部实质回声呈絮状,血供信号不明显(图1),拟诊"左卵巢肿瘤"于2012年3月20日入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腹腔镜下见一大小6cm×5cm×5cm的囊肿,表面血管充盈,增粗,光滑,内为暗紫色液体,位于盆腔左侧,其蒂直径约1cm,与回肠系膜相连(图2),切除囊肿,快速病理"低度恶性肿瘤",常规病理"肠系膜间质瘤,局部细胞生长活跃"(图3),免疫组化(江苏省人民医院)"肠系膜上皮样间质瘤伴囊性变,倾向于中-高度危险性"。2012年10月门诊复诊:左下腹可扪及一鸡蛋大小的包块,之后失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症主要发生部位为胃部及小肠,表现为腹部胀痛、肠道出血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对92例患者进行病理学诊断发现,良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21例、20例。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34阳性患者79例(85.87%),CD117阳性患者83例(90.22%)。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表现并无特异性,并且依靠手术前的确诊率较低,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将CD34、CD117作为诊断指标,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予以治疗。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治疗胃肠间质瘤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 2014年 3月至 2016年 8月期间收治的 4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运用腹腔镜微创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长等指标上,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满意度上,观察组为 95%,对照组为 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胃肠间质瘤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适宜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方法:抽选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收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5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上述患者的诊断结果和肿瘤病理与免疫组化结果。结果: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率为100.00%,其CD117、CD34、S-100、desmin以及SM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73%、90.91%、43.64%、45.45%以及43.64%;上述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复发率为14.55%,转移率为5.45%。结论: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措施,该疾病的免疫组化表型特殊,可根据免疫组化分析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