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胃肠间质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我院超声内镜诊断并经病理或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间质患者的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肿瘤较大、边界不规整、溃疡形成、回声不均匀及高回声改变为恶性胃肠间质常见的超声内镜特点,超声内镜诊断良恶性胃肠间质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2.3%(24/26)。结论超声内镜可作为判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的辅助诊断指标,对辅助临床早期治疗胃肠间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超声内镜 胃肠间质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胃肠道间质螺旋CT平扫及增强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3—2014、1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26例患者的影像、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结果间质发生于胃部12例,空肠4例、回肠5例、腹腔网膜3例,食道、十二指肠各1例;肿瘤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4例,跨壁生长4例,网膜3例;危险程度高17例,中等3例,危险程度低6例,增强扫描21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高于动脉期,5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高于静脉期、延时期,3例肝脏转移,2例腹腔、盆腔积液,1例盆腔积液,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螺旋CT可显示间质的来源、大小、形态、密度、与周围关系、有无远处转移,从而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螺旋CT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胃肠道间质(GISTs)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得出结论尽管胃肠道间质的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免疫表现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以准确定性。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生物学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GIST)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彩色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超声表现。结果: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9例。恶性者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多伴有液化、坏死。结论:彩色超声可以评价GIST的生长特性及结构特征,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在诊断胃肠道间质方面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胃肠道间质患者进行CT影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良性肿瘤最大直径3cm,恶性肿瘤中最大直径为20cm;肿块大多呈椭圆形或圆形;有27例为外生性肿块,3例为腔内软组织密度结节,恶性肿块的密度表现不均匀;17例术前准确定位以及肿瘤边界清楚,13例术前未确定位置或未准确定位以及边界不清楚;CT诊断正确率为90%。结论CT影像诊断胃肠道间质准确率高,且方便、快捷,患者易接受,对于预测良性、恶性肿瘤,评估预后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 标签: CT影像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价值
  • 简介:目的:研究胃间质中hMLHl的表达情况。方法:对40例胃问质石蜡包埋病理标本进行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和分析。结果:全组hMLHL表达的阳性率为87.5%,其中良性组100%呈阳性表达,而交界性组表达率为86.7%,恶性组表达率为57.1%。良性胃间质与恶性胃间质之间hMLHl阳性表达率差异非常显著(P<0.005),而良性胃间质与交界性胃间质之间、交界性胃间质与恶性胃间质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MLHl在不同性质的胃间质的表达上的差异,提示其在胃间质的发生和恶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 标签: HMLHL 胃间质瘤 基因表达 肿瘤 免疫组化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呈现高表达的是CD34和CD117,分别达到:76.92%、92.31%的阳性率。在其中,全部病例的S-100、SMA 阳性表达以局灶弱阳性为主要表现,而全部病例呈现desmin 阴性。结论:诊断胃肠道间质是以CD34和CD117高表达来作为辅助参考的重要考依据。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
  • 简介:一、病例摘要例1:患者43岁,因"性生活后阴道流血2次",彩超提示:子宫前方偏/左附件区见囊实混合回声团块,大小5.8cm×5.5cm,壁光滑,内部实质回声呈絮状,血供信号不明显(图1),拟诊"左卵巢肿瘤"于2012年3月20日入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腹腔镜下见一大小6cm×5cm×5cm的囊肿,表面血管充盈,增粗,光滑,内为暗紫色液体,位于盆腔左侧,其蒂直径约1cm,与回肠系膜相连(图2),切除囊肿,快速病理"低度恶性肿瘤",常规病理"肠系膜间质,局部细胞生长活跃"(图3),免疫组化(江苏省人民医院)"肠系膜上皮样间质伴囊性变,倾向于中-高度危险性"。2012年10月门诊复诊:左下腹可扪及一鸡蛋大小的包块,之后失访。

  • 标签: 江苏省人民医院 囊实混合回声 回肠系膜 妇科肿瘤 卵巢肿瘤 实质回声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再发腹痛、呕吐3天,加重2小时于2008年6月7日入院。患者慢性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年,在当地市级医院诊断为克罗恩(Crohn)病,一直服药治疗。入院前3天再发腹痛腹泻,并呕吐为胃内容物,在当地诊所行输液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入院前2小时疼痛加重,全腹痛并出汗,急诊入院。否认结核病等其他特殊病史。

  • 标签: 恶性肠间质瘤 肠穿孔 慢性腹痛 腹痛腹泻 急诊入院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GIST)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1年8月间我院17例胃肠间质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gIST发生在胃部9例,空肠3例,回肠3例,十二指肠2例,16排螺旋CT检查能够准确的显示所有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侵犯和远处转移情况。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16排CT检查对GIST的诊断有着重要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16排螺旋CT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的诊治及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道间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胃肠道间质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92例胃肠道间质患者的病症主要发生部位为胃部及小肠,表现为腹部胀痛、肠道出血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对92例患者进行病理学诊断发现,良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21例、20例。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34阳性患者79例(85.87%),CD117阳性患者83例(90.22%)。结论 胃肠道间质的临床症状表现并无特异性,并且依靠手术前的确诊率较低,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将CD34、CD117作为诊断指标,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手术对胃肠道间质患者予以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诊治 临床病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消化内镜治疗胃间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胃间质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手术,给予观察组消化内镜胃契形切除术,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正常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消化内镜对胃间质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恢复时间,手术中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 胃间质瘤 临床指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20例于2020年2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评估CT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符合率差异较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肠道间质患者进行CT检查,其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影像学特征与表现显著,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符合率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英文全称: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英文简称: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此病特异性并不高,诊断上容易被误诊为恶性神经鞘膜、消化道平滑肌瘤等。不同疾病治疗手段不同,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尤为重要。近年来GIST临床病理诊断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此病准确鉴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 恶性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英文全称: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英文简称: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此病特异性并不高,诊断上容易被误诊为恶性神经鞘膜、消化道平滑肌瘤等。不同疾病治疗手段不同,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尤为重要。近年来GIST临床病理诊断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此病准确鉴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 恶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的CT临床诊断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者52例纳入研究,分别予以多层螺旋CT检查和气钡双重造影,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多层螺旋 CT检查的准确率(90.38%),与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准确率75.00%相比,要明显高(P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 简介:摘要腹内型硬纤维病(IADT)和胃肠间质(GIST)均来源于间叶组织并好发于胃肠道,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极易出现误诊,直接导致患者的预后生存和生活质量受到损害。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对于上述两种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而对于准确诊断及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同时,IADT和GIST的发病似乎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而系统性研究和讨论的匮乏,使得临床决策和病患管理容易进入陷阱和误区。因而,本文将对两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探讨两者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以期为推进更加精准化和个体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研究和实践参考。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硬纤维瘤病,腹内型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治疗胃肠间质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 2014年 3月至 2016年 8月期间收治的 40例胃肠间质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运用腹腔镜微创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长等指标上,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满意度上,观察组为 95%,对照组为 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胃肠间质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适宜广泛推广。

  • 标签: [ ] 腹腔镜微创治疗 胃肠间质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方法:抽选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收的胃肠道间质患者55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上述患者的诊断结果和肿瘤病理与免疫组化结果。结果:胃肠道间质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率为100.00%,其CD117、CD34、S-100、desmin以及SM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73%、90.91%、43.64%、45.45%以及43.64%;上述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复发率为14.55%,转移率为5.45%。结论: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的主要措施,该疾病的免疫组化表型特殊,可根据免疫组化分析确诊。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患者护理经验的回顾,总结针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1例患者行双镜联合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行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15例行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1例术中出血,应用钛夹止血成功。术后平均住院5-9d,患者恢复好,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它具有定位准确、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充分的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的监护、体位和活动的指导、加强饮食护理、各引流管的护理等围手术期护理在患者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双镜联合 胃间质瘤 围手术期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