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聚肌胞局部注射治疗寻常疣和跖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科诊治的100例使用聚肌胞局部注射治疗寻常疣或跖疣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聚肌胞注射液治疗寻常疣和跖疣的临床方案,分析聚肌胞注射液局部注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入选本次回顾性分析的100例寻常疣或跖疣患者在疗3周后,痊愈73例,显效27例,无效0例;治疗4周后,痊愈92例,显效8例,无效0例;治疗5周后,痊愈100例。结论聚肌胞局部注射治疗寻常疣和跖疣效果显著,疣体脱落快,皮肤无瘢痕,无明显副作用,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中图分类号R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633-01摘要美洛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中敏感菌株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感染。检查杂质并解析杂质结构是确保药物质量的重要步骤,ICH(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armonisationofTechnicalRequirementsforRegistrationofPharmaceuticalsforHumanUse)指南规定,原料药中含量超过0.1%的杂质必须进行结构鉴定。美洛西林酸作为合成美洛西林的原料药,其中含有的微量杂质直接影响美洛西林产品的质量。因此,美洛西林酸中微量杂质的分离与结构确认对美洛西林酸质量控制和用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索影响杂质产生的因素,对美洛西林酸中的微量杂质进行分离并对其进行了结构确证。本研究为美洛西林酸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同时也为其他药品中微量杂质的分离和结构确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简介:目的评价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本组收治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30例,其中女24例,男6例;年龄53~80岁,平均(67.6±8.1)岁。所有患者均予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mg静脉滴注,其中术后5~7d应用5例,术后1个月25例。术后12、24、36个月复查并记录骨密度变化,同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治疗期间的症状和不良发应。结果本组患者治疗1年后骨密度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应用3年骨密度持续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恶心等反应,再次应用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无骨折不愈合、骨不连、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螺钉退出等并发症发生。无再骨折发生。结论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可以有效降低再骨折率、提高骨密度,且并不影响骨折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模式的镇痛方法,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用于术后自控镇痛的可行性及镇痛效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舒芬太尼2ug/Kg+甲氧氯普胺20mg,B组氨丁三醇120mg+甲氧氯普胺20mg,C组舒芬太尼1ug/Kg+氨丁三醇90mg+甲氧氯普胺20mg,均加生理盐水至100ml。观察术后4h(T1)、术后6h(T2)、术后8h(T3)、术后12h(T4)、术后16h(T5)、术后24h(T6)的VAS镇痛评分、记录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T3、T4、T5、T6时间点C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咯酸安定三醇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手术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能够达到有效的镇痛,且可减少两者的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ECP、嗜酸细胞趋化因子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哮喘门诊及病房住院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2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ECP、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嗜酸细胞/白细胞%、ECP、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诱导痰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浓度、ECP浓度与嗜酸细胞/白细胞%呈现正相关,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浓度与ECP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可能通过对嗜酸细胞的选择性趋化作用,使其释放出ECP等一系列炎性介质参与嗜酸细胞性气道炎症及气流阻塞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分为正常组、对照组(肝硬化A级、B级、C级),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t检验。结果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结论临床中检测和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