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四年实施新法复苏,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儿、产科密切协作抢救946例高危新生儿与未实行新法复苏抢救的563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法组复苏成功率为95.2%,其中生后5分钟、10分钟分别为80.9%、14.4%;旧法组复苏成功率为76.9%,其中5分钟、10分钟分别为43.4%、50.1%.新法组仅需A步复苏者851例,B步35例,C步8例.ABC三步为894例,占94.5%.新法组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1.8%、31.7%.旧法组分别为84.5%、50.1%.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方面均有极显著差异(X2分别为115.7、74.5、50.3,P均<0.01).新法组窒息病死率为3.92%,旧法组为10.9%,丽组差异显著(X2=4.73,P<0.05).结论:新法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出生的重度窒息新生儿84例进行研究,随机将患儿分成两组进行研究,主要分成研究1组与研究2组,每组患儿为42人,在此基础上,给研究1组的患儿使用常规的复苏方法并伴随常规护理干预,研究2组的患儿使用综合抢救的方并且伴随全面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并且对此护理结果进行总结。结果从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上可以看出,研究2组的护理效果要显著高于研究1组,2组的抢救成功率也要高于研究1组,两组之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进行重度窒息抢救时,运用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儿进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但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还降低了新生儿的不良情绪,将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到临床上,是最理想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且双胎均活产的双胎妊娠孕妇2 035例及其4 070例活产新生儿,其中211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窒息组,余未发生窒息的3 859例新生儿作为非窒息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比较组间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及围产期并发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结果2 035例孕妇年龄为(31.8±4.4)岁(17~52岁)。分娩孕周为(35.2±2.2)周(25~40周),早产1 330例(65.4%),其中≥34周的早产997例(49.0%)。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占22.6%(460/2 035)。4 070例新生儿总体窒息发生率为5.2%(211/4 070),其中双胎之大为5.0%(102/2 035),双胎之小为5.4%(109/2 035)。随着胎龄增加,双胎之大、双胎之小和总体的窒息发生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549.693、1 089.709和1 601.965,P值均<0.001);随着出生体重增大,双胎之大、双胎之小和总体的窒息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437.906、848.007和1 273.386,P值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窒息组较非窒息组胎龄及出生体重低[(34.1±2.8)与(35.3±2.1)周,t=6.279;(2 113.3±565.7)与(2 339.6±478.7) g,t=5.700],而男婴[58.3%(123/211)与48.5%(1 878/3 859),χ2=7.704]、阴道分娩[10.4%(22/211)与4.5%(173/3 859),χ2=15.493]、单绒毛膜双羊膜囊[27.5%(58/211)与22.3%(862/3 859),χ2=7.714]、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8.1%(17/211)与2.5%(95/3 859),χ2=23.403]和胎儿窘迫[13.7%(29/211)与3.8%(148/3 859),χ2=47.222]的比例高(P值均<0.05)。校正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后的多因素分析发现,阴道分娩(OR=1.748,95%CI:1.069~2.861)、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OR=3.200,95%CI:2.056~4.982)和胎儿窘迫(OR=2.017,95%CI:1.073~3.791)是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双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阴道分娩、胎儿窘迫及合并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的双胎新生儿更容易发生新生儿窒息,临床需做好充分复苏准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120例窒息新生儿,分为两组休克组30例和非休克组90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在皮肤颜色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脉搏减弱、反应低下、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以收缩压足月儿≤50mmHg、早产儿≤40mmHg)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非休克组比较,休克组在皮肤颜色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脉搏减弱和反应低下方面改变更明显,而在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方面改变不显著。结论皮肤颜色改变、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反应低下是新生儿窒息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表现,是判断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较敏感的诊断指标,而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不是。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简介:目的:探究新生儿重度窒息经过有效的抢救及护理后,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2017.01~2018.12本院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效果,总结具体的抢救及护理措施。结果:4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抢救成功39例(97.50%),1例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放弃治疗;5min内抢救成功32例(80.00%),10min内8例(20.00%)。并发症发生3例(7.50%),其中1例为急性肺水肿(2.50%),2例为电解质紊乱(5.00%)。Apgar评分出生1 min评分(5.88±1.52)分,10min评分(9.61±0.51)分。结论: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可提高患儿存活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常见产科原因,做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分娩所发生的新生儿窒息112例的主要原因。结果脐带因素、胎位及产程异常、胎盘功能不全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结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1.重视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母儿的异常情况。2.产时正确处理。3.发现新生儿异常及时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的2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结果示胎儿畸形出现的窒息为3例(15.00%),巨大儿出现的窒息4例(20.00%),双胎出现的窒息1例(5.00%),脐带因素出现的窒息5例(25.00%),羊水因素出现的窒息2例(10.00%),胎膜早破出现的窒息2例(10.00%);早产导致的窒息3例(15.00%);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有关,阴道助产分娩的子呼吸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窒息进行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并在妊娠期定期进行保健检查,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了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收治的112例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中,以脐带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胎位及产程异常,产科其它相关因素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分娩方式中以阴道助产新生儿窒息发病率最高,阴道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发病率较低。讨论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较多,加强围生期保健,及早筛查高危妊娠,及早发现并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严密观察产程,普及和提高产时胎儿的检测技术,可避免或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而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分娩方式,熟练的助产和手术技术,也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对新生儿窒息进行治疗时,选择空气复苏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 方法: 将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3 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该时段内我院 接治 的窒息新生儿 52 例作为研究对象,确认新生儿基本资料 于 我院数据库中登记,对所有儿童进行 Excel 表格公式法两组均分 , 记名为对照组( n=26 )于实验组( n=26 ); 对照组患儿采用纯氧进行复苏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空气复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 96.00%,对照组为 100.00% ,两组对比差异 不 显著( P> 0.05) 。 结论: 在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时,传统医疗理论中认为选择 纯氧复苏 才能对疾病症进行控制,但本次研究说明了采用空气复苏效果一样良好,对于患儿的病情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