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高校教育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已经成为高校经费筹集的重要来源,对大额捐赠的依赖是目前国内多数教育基金会的普遍现象。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情形下,这种高度依赖大额捐赠的教育基金会筹资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便捷支付工具的深入发展,为校园微公益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校应该对小额捐赠投以足够的重视,拓展筹资范围。本文借用了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长尾理论,提出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尽可能扩大捐赠项目的影响与覆盖面,在此基础上引入众筹概念,提升捐赠项目的个性化程度,更加关注小额捐赠,实现大额捐赠与小额捐赠的共同发展。
简介:“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经费短缺是各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能显著增加的情况下,高校要依靠自身的条件和努力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筹资。社会捐赠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高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社会捐赠面临总体捐赠力度不够、募捐渠道单一化等困境,各高校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认真借鉴和学习西方高校成功开展社会募捐的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社会捐赠,从而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简介:传统理论往往侧重关注慈善捐赠行为本身的利他性,而忽略了慈善捐赠中客观存在的非利他性,这种忽略不利于促进与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捐赠中非利他性不但有其客观必然性,而且具有相应的合理性。慈善捐赠中的非利他性不仅不会影响慈善财产发挥其慈善功能,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励慈善捐赠,有利于实现行为人个人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并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精神。但是慈善捐赠中非利他性只能在一定的边界内存在,除了满足合法性的要求外,还应该受到附属性和非排他性等条件的限制。今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已经对慈善捐赠中的非利他性追求予以一定的认可与限制,但还应进一步完善,并构建相关的配套制度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