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供区保护理念的游离外侧分叶穿支在头部电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5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皮巨大缺损伴颅骨外露的电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57(39±13)岁,全身多处伴深Ⅱ~Ⅳ度电烧伤,烧伤总面积为5%~14%体表总面积。患者头皮烧伤受损部位中,后枕部1例、顶枕部2例、颞顶部4例、额颞部1例;扩创后缺损面积为10 cm×9 cm~16 cm×14 cm,游离外侧分叶穿支切取面积为22 cm×6 cm~30 cm×9 cm。的动静脉与受区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吻合,另一条静脉与受区浅表静脉吻合。供区间断分层减张缝合。术后观察患者成活情况、供区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患者外观,供区愈合质量、是否有远期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后完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区愈合良好,未见骨筋膜隔室综合征发生。7例患者随访3~12个月,1例失访。随访患者头部外形良好,但存在秃发;供区可见线性瘢痕,位置隐蔽,感觉及运动功能与对侧无明显差异,未见肌疝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游离外侧分叶穿支对头皮巨大缺损伴颅骨外露的头部电烧伤创面的早期修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同时供区可以直接拉拢缝合,大大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

  • 标签: 烧伤,电 外科皮瓣 供区保护 头皮缺损 颅骨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逆行外侧穿支修复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5月—2019年10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三科收治17例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6~65岁,平均35岁;清创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3.0 cm~15.0 cm×9.0 cm。根据术前CTA明确的中穿支血管来源与分布及测量的血管蒂长度、创面情况设计逆行外侧穿支修复创面,切取面积为6.5 cm×3.5 cm~15.5 cm×9.5 cm。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健侧大腿中厚覆盖。记录中穿支血管来源,比较术前CTA检查的旋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蒂相对长度与术中探测结果是否一致,观察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根据疗效满意度评价标准评定修复创面的效果;测定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订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移植皮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皮中穿支血管来源于旋外侧动脉降支7例、斜支6例、直肌支4例,由旋外侧动脉降支、斜支、直肌支来源的穿支供血的分别为1、2、3型逆行外侧穿支。术前CTA检查的旋外侧动脉及其分支与术中探测结果一致。1、2、3型逆行外侧穿支CTA检查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分别为0.32±0.13、0.56±0.07、0.56±0.15,与术中实际测量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0.35±0.12、0.52±0.10、0.53±0.12相近(t=0.45、0.80、0.31,P>0.05)。17例患者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末次随访,患者对修复创面的效果满意度为满意16例、一般1例;膝关节屈曲达100~120°、伸直达-2~0°,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9例、良7例、差1例;移植皮区域感觉功能达到S4级2例、S3级8例、S2级7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逆行外侧穿支为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有效修复方式。术前CTA能够明确旋外侧动脉分支及各分支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指导术前设计及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活率,临床疗效较佳。

  • 标签: 伤口愈合 血管造影术 外科皮瓣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进行解剖研究,并探讨其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对4例8侧成人下肢冰鲜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膝上外侧动脉穿支并记录穿支蒂长、穿支起始部外径及皮肤穿出点位置。临床应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修复5例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5~48岁,平均33.4岁;其中2例合并韧带损伤和(或)骨关节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0 cm~8.0 cm×5.0 cm,切取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面积10.0 cm×5.0 cm~13.0 cm×6.0 cm,术前行微泡超声造影寻找膝上外侧动脉优势穿支血管并标记皮肤穿出点,术中使用CDU确认优势血管皮肤穿出点,根据膝外侧软组织缺损的面积设计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制备并转移至缺损区。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的成活情况,并按照Bai-ly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解剖发现,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蒂长(8.2±0.9)cm,起始部外径(1.1±0.2)mm。临床5例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后2周Ⅰ期愈合,均未出现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外形无明显臃肿,色泽、弹性同周围皮肤相近,膝关节功能评定:优4例,良1例,膝关节屈、伸范围100°~150°,患者对膝关节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管径、蒂长理想,其螺旋桨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外观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膝上外侧动脉 穿支螺旋桨皮瓣 软组织缺损 膝关节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术,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外侧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术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外侧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外侧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3.5 cm~25.0 cm×10.0 cm,所需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13.0 cm。术前对外侧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术中根据所需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对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术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成活情况。随访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部供区功能。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术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肌间隙)穿支15支、肌型穿支10支,与术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术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外侧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外侧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外科皮瓣 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在游离小腿外侧穿支设计、切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42例62处手、足创面,采用"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术前指导穿支定位及来源预判,术中指导设计及切取,进行创面修复。其中,单指24例,2指7例,3指4例,4指1例,虎口1例,腕部1例,趾2例,第2趾1例,足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14.0 cm,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1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感觉功能,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共定位162条穿支。术中共探及穿支95条,其中5例患者较术前定位各多探及1条,与术前定位相符76条,定位符合率为84.4%(76/90);与术前来源判断相符64条,准确率为84.2%(64/76)。术后62块均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1个月,颜色、质地优良,薄且耐磨,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优38例,良4例。结论"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在游离小腿外侧穿支中的应用,将解剖知识、临床经验与CDU定位巧妙结合,精准指导术前穿支定位及来源预判,是临床工作中可行、理想的辅助方法。

  • 标签: 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 "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3D打印镜像技术术前精确设计外侧穿支,治疗外伤性重度虎口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患者11例,虎口角平均(20.5±3.5)°,虎口宽度平均(2.5±0.3)cm,术前画出患侧手术切口线,根据体表标志在健侧相对位置画出切口线,根据健侧虎口设计图形,通过3D镜像技术直接打印出患侧开大至正常后的虎口创面的形状及大小,根据样布设计,术前B超探查外侧区域穿支口径及位置,以直径在0.8 mm以上穿支为供血动脉,术前即可设计画线,术中彻底松解挛缩虎口,采用对侧外侧穿支游离移植修复,切取游离面积为9.0 cm×4.5 cm~11.0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4周,行系统康复理疗。结果术后11例全部存活,无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5~1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外形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10~15 mm,虎口角平均(89.5±3.5)°,虎口宽度平均(5.9±0.8) cm,拇对掌、对指及其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术中设计时间,设计也更加精确,外侧穿支修复虎口挛缩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术后虎口再度挛缩。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虎口挛缩 3D打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以前支为蒂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修复足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急诊修复1例,二期修复8例,创面均位于足,缺损面积3.0 cm×2.0 cm~5.0 cm×4.0 cm,切取面积为3.5 cm×3.0 cm~6.0 cm×4.5 cm。供区采用全厚片植皮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电话定期随访。结果8例顺利成活,伤口I期愈合;1例术后2 d发生静脉危象,经蒂部拆线处理,仅远端缘发生坏死,换药处理瘢痕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良好。术后均获得随访3~18个月,质地良好,外观无明显臃肿,感觉部分恢复。其中8例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修复足软组织缺损,不损伤足背动脉主干,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单,是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 前支 前足 修复
  • 简介:目的为前臂外侧神经营养血管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24侧上肢标本,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研究前臂外侧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伴行关系及彼此吻合等。结果前臂外侧神经分布于前臂前面桡侧半,与头静脉伴行,两者周围有明显的动脉伴行,平均有外径大于0.5m的营养动脉4.2支,且彼此吻合。其中第一支浅出点位于肘横纹下37.60±12.53m,血管外径0.70±0.33m,有明显的分支分布于神经干和浅静脉及其周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结论可经设计以前臂外侧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供临床使用。

  • 标签: 前臂外侧皮神经 解剖学基础 营养血管皮瓣 吻合 头静脉 营养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外侧动脉降支游离穿支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踝部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男9例,女2例,年龄19~47岁),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引流,待创面干净后,二期应用旋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进行修复。切取面积6.5 cm×4.5 cm~16.5 cm×8.5 cm。术后定期随访,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无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发生。11例中2例远端出现0.5~1.0 cm坏死,经换药对症处理后完全愈合,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4个月,成活良好,外形美观不臃肿,无需二次手术修整,质地柔软,耐磨,无色素沉着,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至末次随访时,11例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为74~98分,平均90.55分;优8例,良2例,可1例。供区愈合良好,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旋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修复踝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以旋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分叶穿支重建足跟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术前采用Mimics软件三维可视化构建d-LCFA及穿支血管,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虚拟模拟d-LCFA分叶穿支的设计、分离及切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指导临床设计、切取d-LCFA分叶穿支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1例患者系d-LCFA分叶穿支与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F)组合移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I期重建足跟外形和功能,供区直接缝合。通过门诊随访其恢复效果。结果5例均成功建立d-LCFA体区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成功地指导了分叶穿支的设计与切取。5例患者10叶均顺利成活,1例DIEPF远端出现跨体区回流障碍,部分坏死,II期植皮。术后随访6~12(平均8.7)个月,色泽、质地优良,足跟外形满意,供区线形瘢痕。结论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辅助d-LCFA分叶穿支的设计,利用d-LCFA分叶穿支在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I期重建足跟外形,最大限度地恢复足跟的功能。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穿支皮瓣 足跟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旋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侧旋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2例、小腿及足踝部6例;缺损面积17.0 cm×12.0 cm~33.0 cm×18.0 cm。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设计双侧旋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合移植修复,供区创面一期直接闭合。19例合并有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则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创面采用VSD治疗5~7 d,伤情稳定后行修复。血液循环重建采用远端的降支血管蒂串联于近端的降支远端或降支的粗大分支血管。携带外侧神经,缝接于创面周缘、创面内的感觉神经。术后随访的颜色、质地、感觉、继发溃疡及患肢功能。结果本组34例组合完全成活,1例小腿和足部损伤严重,术后坏死,最后截肢。供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17.6个月,的颜色、质地均正常,感觉恢复S3~S4级,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结论双侧旋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合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面积大,手术安全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下肢 修复 组合移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外侧嵌合穿支联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伴有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到2020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16例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合并广泛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16~62岁,平均37岁;感染部位:胫骨上段4例,胫骨中下段10例,腓骨中段2例;按Cierny-Mader分型:所有患者解剖分型均为Ⅲ型,宿主分型:B型14例,C型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4 cm~23 cm×14 cm。所有患者均接受外侧嵌合穿支移植术联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末次随访时按Paley等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15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存活。末次随访时按Paley等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1例。移植人工骨与胫腓骨均在术后6~l2个月(平均8.9个月)内获骨性愈合。1例于术后1年复发,出现慢性窦道流脓,经再次清创,感染控制,伤口愈合。14例患者更换了单边或环形外固定支架,2例保留钢板内固定。骨缺损长度平均2.4 cm,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8~14个月(平均10.5个月)。结论外侧嵌合穿支联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伴广泛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疗效满意,能充分覆盖骨及软组织缺损,有效控制感染。

  • 标签: 骨疾病 感染性 外科皮瓣 硫酸钙 万古霉素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游离外侧对上颌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功能与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行上颌骨全切术的21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8例,女3例,年龄29~73岁。其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1例,骨肉瘤1例。7例患者为一期手术;14例患者为再次手术,其中13例为同侧第2部位肿瘤再发,1例为肿瘤复发,既往有术后放化疗史者6例。上颌骨组织大面积缺损用外侧修复。术后1、3、6个月定期门诊复查,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语音清晰度评判患者口腔功能重建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手术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的结果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10个月~5年,21例患者完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形恢复满意,均无复视,鼻腔通气良好,进食正常,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洼田饮水试验均未发现流水流入鼻腔的现象,无口鼻漏。其中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评级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1例。21例患者术前汉语语音清晰度评分为(4.31±0.13)分,术后1个月复查评分为(1.46±0.21)分,3个月时评分为(2.15±0.45)分,6个月时为(2.87±0.76)分,术后6个月复查较术后1个月语音清晰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456,P<0.05)。结论使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外侧进行修复重建手术易于操作,安全可靠,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上颌骨 骨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颞浅血管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腘动脉外侧支单蒂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游离移植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2020年6月东莞市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皮肤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患者21例,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6~65岁(平均37.8岁)。手部创面8例,足部创面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5 cm~10.0 cm×14.0 cm。观察患者术后成活情况,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颁布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笔者参考功能7项检查制定的外观功能10项检查表进行外观功能综合评价。结果21例患者术后全部成活。采用腘动脉外侧支单蒂游离移植修复13例、腘动脉外侧支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游离移植修复8例,切取面积4.0 cm×6.5 cm~10.0 cm×16.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随访6~36个月,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间辨别觉13~25 mm;外观功能综合评价: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小腿供区无功能性影响。结论腘动脉外侧支单蒂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游离移植修复手足创面,血供有保障,成活率高,是修复手足软组织创面的有效术式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腘动脉外侧皮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手足软组织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毛刺法配合TDP照射治疗外侧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外侧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针灸毛刺法配合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使用神经营养剂、止痛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4%,经统计学合并频数的pidit计算法处理两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毛刺法配合TDP照射治疗的治疗组疗效优于使用神经营养剂和止痛剂的对照组。

  • 标签: 股外侧皮神经炎 毛刺法 TDP照射
  • 简介:目的探讨胫动脉逆行转移修复足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胫动脉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修复足皮肤缺损,胫供区直接缝合或用腹股沟全厚打包植皮。结果7例胫动脉及植皮全部成活。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月,无明显臃肿,色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胫动脉逆行转移修复足缺损可行,取材方便、操作安全。

  • 标签: 胫前动脉 皮瓣 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