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游戏为基础促进交流与行为的干预(play-based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 intervention,PCBI)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幼儿内向性和外向性行为的影响。方法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选取90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登记进行PCBI超早期干预训练的8~30月龄ASD幼儿,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60)和等候组(n=30)。采集12周干预前后幼儿与照顾者自由游戏的行为学录像,应用行为观察分析系统(Observer XT)对亲子互动状态和幼儿内外向性行为进行编码。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幼儿内外向性行为[(2.43±2.22)分,(1.88±1.91)分]较干预前[(4.82±3.37)分,(3.68±5.68)分]均有改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2.60,均P<0.05),等候组干预前[(4.23±2.47)分,(4.00±2.18)分]和干预后[(4.37±2.57)分,(4.67±3.72)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0.83,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幼儿内外向性行为较等候组减少,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71,均P<0.05)。两组干预前后内向性行为差值[(2.38±3.96)分,(1.80±5.37)分]和外向性行为差值[(1.80±5.37)分,(-0.67±4.38)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2.18,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表明照顾者消极互动(β=0.29,P<0.01)是内向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儿童消极互动(β=0.45,P<0.01)是外向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儿童物体状态(β=-0.30,P<0.01)和二元互动(β=-0.30,P<0.01)是外向性行为保护因素。干预组ASD幼儿的亲子互动状态在干预前后儿童积极互动、照顾者积极互动和二元互动增加(t=-6.77,-4.58,-7.72,均P<0.05),儿童物体状态和照顾者消极互动均减少(t=3.37,4.30,均P<0.05)。结论PCBI超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ASD幼儿的内外向性行为。内向性行为的改善可能是通过减少照顾者消极互动起作用的,外向性行为的改善可能是通过增加亲子二元互动起作用的。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从幼儿孤独症倾向的心理开始干预,通过生活环境创设、教师情绪情感关注、一日常规重点训练贯穿、正确的家庭教育等多方干预策略,加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合力,三位一体为孤独症倾向儿童摆脱孤独,走向阳光、健康而努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孤独症患者异常脑皮质厚度分布特征。方法汇集来自国际孤独症专业数据库(Autism Brain Imaging Data Exchange,ABIDE)在全球20个站点收集的孤独症患者(孤独症组,n=525)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569)的脑结构影像学数据。基于脑结构数据,应用FreeSurfer测量每个受试者的皮质厚度并对2组脑皮质厚度进行t检验比较。根据受试者年龄,分成<12岁组(孤独症患者n=150,对照者n=151),12~18岁组(孤独症患者n=210,对照者n=233)及>18岁组(孤独症患者n=159,对照者n=183),应用t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孤独症患者异常脑皮质厚度分布特征。结果孤独症组相对于对照组在与初级面孔识别相关的左右侧脑枕叶面部区域皮质厚度增加(左侧:size=1 043.95 mm2,Z=4.31,MNI坐标:x=-13.1,y=-102.4,z=2.4;右侧:size=1 364.13 mm2,Z=5.14,MNI坐标:x=14.4,y=-101.3,z=3.1),以及与背侧注意网络相关的右侧脑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减少(size=485.86 mm2,Z=4.71,MNI坐标:x=6.8,y=-13.1,z=61.6)。根据年龄分组结果显示,<12岁组孤独症患者相对于对照者,右侧额上回中部及后部(size=914.44 mm2,Z=4.86,MNI坐标:x=19.7,y=32.4,z=41.1)及左侧颞下回(size=638.16 mm2,Z=-4.36,MNI坐标:x=-34.7,y=-32.5,z=-22.8)皮质厚度减少;12~18岁组孤独症患者相对于对照者右侧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减少和枕骨面部区域皮质厚度增加;>18岁组孤独症患者与对照者之间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枕面区域和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异常可能是孤独症患者神经发育的特征,尤其在低年龄的孤独症儿童与健康儿童的差异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磁共振波谱技术探讨孤独症患儿小脑代谢物特征,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4例孤独症患儿及8例对照组儿童双侧小脑白质感兴趣区进行波谱数据采集,对小脑的波谱谱线以及NAA、Cho、Cr的波峰进行观察,并记录局部体素的NAA/Cr和Cho/Cr比值;分析孤独症患儿小脑部位代谢值与临床症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及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儿童双侧小脑白质代谢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孤独症患儿右小脑Cho/Cr高于左小脑(P=0.044);右小脑Cho/Cr与CAR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42);右小脑NAA/Cr与年龄呈正相关(r=0.613,P=0.020)。结论孤独症患儿左右小脑半球内存在代谢异常,小脑的代谢异常与孤独症患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代谢存在逐步改善的趋势。
简介: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该病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的三联征为临床特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和情绪、情感异常等表现,常预后不良。儿童孤独症主要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特殊教育训练、行为矫正、辅助性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该病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方案,目前采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和儿童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治疗药物等。上述药物主要针对患儿的伴随精神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笔者通过归纳我国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疗效,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儿童孤独症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