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晚清至民国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也是民族危机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名词和新概念。在以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为文本的研究中,对“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史解读,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认识,也拓宽了以基本概念为重点的教科书研究视野。
简介: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是国民党军、政界的首要人物。在黄埔系当中,有蒋、何并称,“位极人臣”的地位。历任战区司令长官、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省主席和“行政院长”等要职。在高层决策谋划中享有“干才”之誉。曾获美国总统罗斯福、英是乔治六世,以及法国与墨西哥等政府授予的各式勋章。98岁谢世时,台湾国民党当局谓之为“英特之才,文韬武略的一生”。坐镇南昌三次“剿共”皆败北中原大战结束后,何应钦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拥护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讨,积极主张集中军事力量进攻中国工农红军,消灭中国共产党。从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对中共中央
简介:我国近代监狱史中最早注意到少年犯群体,是以监狱中独立划出特定监房将少年犯与成人隔离开来的形式,例如上海提篮桥监狱的童犯监狱以及山西第一监狱的幼年监房等。〔1〕考察我国独立建制少年监狱之开端,当属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创设的山东少年监,其成立日期为1933年7月1日。〔2〕民国少年监狱的创建既是承续清末监狱改良的成果,更是当时各国关注少年犯罪预防背景下监狱改良的产物。虽然由于政局动荡,这一时期的少年监实际设立与设想相距甚远,但是即便是点滴星火,从少年司法的视角对其深度解读,无疑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对于民国监狱研究的论著很多,但是专门对于民国少年监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简介:一、绪论一九一二年,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其后经历北洋军阀混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三十六年,这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经济,人民生活都遭到极大的破坏。然而,在战争后方,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沪一带,尤其是当时的上海,其客观环境相对稳定,这就使商品生产与商品经济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上海等沿海城市,作为重要对外通商口岸,有机会让各种外来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也依然占据着稳固的地位。中西文化的并存又从客观上给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由于上述两者的结合,当时各艺术门类,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书法艺术同样
简介:辛亥革命前,革命党几乎完全忽略了在国内对共和理论的宣传。袁世凯主张变法救国、君主立宪,但对西方文化政治理论知之甚少。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共和的观念被大汉族主义和种族革命的膨胀性宣传所湮没。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给袁世凯做了一个因人废法、因人修法的不良示范,袁世凯的智囊们设想的国家体制与治国方略仍然是“开明专制”,袁世凯曾经试图了解共和制的意义,主张效法美法,但他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国国民素质需要提高的一面,从而淡化了对共和理论和制度的探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国体虽变,理念依旧,共和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既不知道共和制国家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政体优越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