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大多是贫困社区,目前来自当地社区的资源利用压力已成为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的主要障碍.改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必须以对周边社区的扶贫为基础,通过资金支持下的社区参与共管共利,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的控制方转换为组织者,将原本对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当地社区群众转化为保护目标的维护者.在一些案例点已初步实现了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一些共管的模式化成果.本文在分析了目前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质量问题基础上,认为推行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共管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的首选途径,并系统阐明了当地社区参与组成共管体系的原则和技术路线以及一些模式化成果.最后,指出在实施社区参与共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简介:本文对印度西部5种热带千落叶林中凋落物里生物元素的季节性变化和它们返回到新鲜叶中季节性变化进行研究。对5个树种:阿拉伯金合欢(AcacianiloticaL.)、金合欢(AcacialeucophloeaRoxb.)、柚木(TectonagrandisL.f)、绒毛野独活(MiliusatomentosaRoxb)和紫矿(ButeamonospermaLam.)中凋落物的成熟叶、枝和再生部分的N、P、Ca、Mg、K和Na的浓度,以及老叶和幼叶中浓度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对这些树种的总干物质进行记录,并分析它们所含的N、P、Ca、Mg、K和Na的含量。其中阿拉伯金合欢叶子中N的含量最高,而金合欢的叶子里Ca和Mg含量最高。叶中含P最多的是阿拉伯金合欢、金合欢和紫矿,而含P最少的是桶术和绒毛野独活。K和Na含量在这些树种中没有明显的区别。观察发现,N、P和K的浓度随季节变化大,但Ca和Mg则不然。唯有钾在所有树种中都是最稳定的,吸收N和P可以用于来年新叶的生长。从老叶和凋落物中吸收的营养会支持新叶的生长,并增加土壤的肥力。
简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黄独脚金寄生杂草(Strigahermonthica)侵扰是限制小农产自给性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肥力低加之总体环境退化是寄生杂草侵扰产生的重要原因。引入改良的耕作制度来解决寄生杂草侵扰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势在必行。本文对肯尼亚西部双峰高原地区内,用豆科植物--印度田菁改良的休耕地对玉米产量和农田寄生杂草侵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处理分阶段进行,处理包括田菁改良6和18个月的休耕地、未经耕作自然植物再生6和18个月的休耕地、连续种植玉米未施肥的耕地和连续种植玉米同时施加氮和磷肥的耕地。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玉米地相比,田菁改良休耕地明显(p〈0.5)增加玉米产量.除草管理降低了第一季度(428000±63000株·hm-2)、第二季度(51000±1500株·hm-2)玉米地寄生杂草植株种群。实验周期内,除草管理降低玉米地土壤中寄生杂草种子种群数。短期田菁改良休耕地对玉米产量的促进作用明显好于未施肥的玉米地,但是短期杂草休耕地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种植玉米和除草控制寄生杂草效果要好于休耕。
简介:在印度Askot野生动物保护区Gooriganga流域的3个分水岭(Charigad,Dogarhigad和upperGosigad)内,沿着海拔高度900-2600m设置5条曲线调查样带(样带A,B,C,D和E),调查了粗木质残体的分布格局和状况。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设置一块1hm2的样地。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粗木质残体百分比贡献率按降低顺序排列依次是:枯立木一相位Ⅰ>相位Ⅱ>相位IⅣ>相位Ⅲ;而原木--相位Ⅲ>相位Ⅱ>相位Ⅳ。调查样带A内喜马拉雅长叶松(Pinusroxburghii)林内枯立木密度在1500m处较高,调查样带B通麦栋(QuercuslanataJ林的枯立木密度在2300米处较高(10个/hm2)。喜马拉雅长叶松林的枯立木和原木总获得量为13.9t.其中枯立木和原木分别占41%和59%;而通麦栋林枯立木和原木总量仅为5.6t,枯立木和原木分别占60%和40%。此外,粗木质残体的存在,有利于为当地生长的兰花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喜马拉雅长叶松林中等高度区域内,高密度的枯立木和原木导致该区内物种丰富度较低,地被物密度也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光线充足、土壤水分含量低,只有优势种才能占领这样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