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髌骨骨折患者实施治疗,重点分析带孔钛针钛缆内固定治疗,总结要点。方法:针对60例髌骨骨折患者为对象,样本为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的患者,按照时间划分两个对比组,对照组使用克氏针“8”字钢丝张力带治疗,观察组为带孔钛针钛缆“8”字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Bostman疗效评定中,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远期疗效中,即通过一年随访可见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退针、排斥反应、切割、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情况,康复效果良好。结论:采用带孔钛针钛缆“8”字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于髌骨骨折患者,有助于保障治疗疗效,患者病情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异体楔形骨块采用微型螺钉固定在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4月我院采用棘突纵割式椎板扩大成形术的38例患者,预制异体楔形骨块嵌于棘突间,其中20例术中用微型螺钉固定,为观察组,18例采用常规的7#丝线交叉捆绑固定,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4~30个月,平均17.2个月。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JOA评分、术后并发症,对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JOA评分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植骨融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体楔形骨块采用微型螺钉固定颈椎双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能增加骨块与棘突的骨性融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推广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利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与跟骨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自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本院诊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200例,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A组)和跟骨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B组)治疗各100例(102足)。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Kofoed评分、Maryland评分。结果200例均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2组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Kofoed评分、Maryland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和跟骨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术均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根据软组织条件与骨折走行方向及粉碎程度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与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3例,女42例;年龄(52.3±8.0)岁(范围28~66岁);双节段63例、三节段22例。采用ROI-C治疗45例(ROI-C组),采用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40例(钛板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Cobb角、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结果8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6.9±2.0)个月(范围12~22个月)。双节段ROI-C组手术时间为(110.37±8.25)min,较钛板组(139.5±10.54)min短;术中出血量为(15.74±8.10)ml,较钛板组(23.71±9.70)ml少。三节段ROI-C组手术时间为(130.00±5.70)min,较钛板组(162.83±5.59)min短;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颈椎Cobb角分别为15.31°±1.55°、15.20°±0.42°,优于术前11.23°±2.03°、9.20°±1.14°;钛板组为15.89°±1.13°、16.08°±1.88°,优于术前11.25°±2.01°、9.00°±1.60°;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VAS评分分别为(1.83±0.66)分、(2.60±0.52)分,低于术前(7.49±0.51)分、(7.60±0.52)分;钛板组为(1.79±0.50)分、(2.41±0.51)分,低于术前(7.61±0.63)分、(7.42±0.52)分;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JOA评分分别为(15.00±0.84)分、(14.70±0.95)分,优于术前(7.20±0.87)分、(6.60±1.27)分;钛板组为(15.29±0.85)分、(14.83±0.58)分,优于术前(6.89±1.03)分、(6.92±0.67)分;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JOA改善率均为优。ROI-C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1例(2.22%,1/45),钛板组发生吞咽困难8例(20.00%,8/40),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2)。结论ROI-C与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采用ROI-C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细菌生物膜(BBF)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在45枚钛板表面建立SA的BBF后,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15枚钛板。其中两组随机选取10枚钛板分别置于0.25%、0.5%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中作用5min,另外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各组中的其余5枚钛板经超声裂解后做细菌培养,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3组活菌率比较以SPSS17.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不同层的活菌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培养24h后成熟BBF中层活菌率为(67.4±1.1)%,底层活菌率为(39.4±2.2)%。中层和底层的BBF活菌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35.81,P〈0.01)。0.5%、0.2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分别为(66.7±1.4)%,(38.2±3.2)%、(66.5±1.0)%,(39.1±2.4)%;0.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与0.2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0.25%和0.5%聚维酮碘组钛板经超声裂解后的血平板细菌培养均可见SA菌落形成。结论0.25%、0.5%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对钛板表面SA的BBF作用5min无明显抗菌活性。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初次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于本院再手术行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0例,比较再次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再次手术前后椎管面积的变化。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1。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增加至11.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1.8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由术前171.32mm2增大至227.46mm2(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轴性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期间完全恢复。结论对于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应用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因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而再次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54.15±8.60)岁(范围41~68岁)。责任节段包括C2,3 1例,C3,4 3例,C4,5 9例,C5,6 6例,C6,7 7例。采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术(零切迹组)12例,颈前路减压钛板cage内固定术(钛板组)1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吞咽困难Bazaz分级、植骨融合Eck等级、C2-C7 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33.38±21.26)个月(范围12~71个月)。零切迹组手术时间为(95.83±5.47) min(范围89~105 min);较钛板组的(121.28±8.24) min(范围106~131 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2,P=0.000)。零切迹组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较钛板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26.000,P=0.022);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残留吞咽困难患者。零切迹组JOA评分由术前(9.50±1.31)分增至术后3个月(14.00±1.21)分、末次随访时(14.33±0.78)分,钛板组由术前(9.14±1.79)分增至术后3个月(14.29±1.07)分、末次随访时(14.71±0.73)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7.343,116.448,P=0.000)。零切迹组VAS评分由术前(5.33±1.67)分降至术后3个月(1.42±0.51)分、末次随访时(0.83±0.72)分,钛板组由术前(5.43±1.55)分降至术后3个月(1.86±0.66)分、末次随访时(1.43±0.76)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355,88.500,P=0.000)。零切迹组NDI由术前43.62%±9.31%降至术后3个月15.38%±3.23%、末次随访时14.99%±3.26%,钛板组由术前43.76%±8.47%降至术后3个月14.35%±4.61%,末次随访时14.22%±4.5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358,99.307,P=0.000)。零切迹组C2-C7 Cobb角由术前8.26°±2.92°改善至术后3个月15.69°±4.06°、末次随访时14.80°±4.18°,钛板组由术前5.53°±9.04°改善至术后3个月15.51°±6.75°、末次随访时14.68°±6.8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014,53.315,P=0.000)。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及食管损伤。结论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钛板cage内固定术治疗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零切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方面更具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5~63岁[(45.5±9.8)岁]。16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数字规划组),19例采用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0.1±8.9)个月]。数字规划组手术时间为(114.7±16.1)min,术中出血量为(323.4±26.1)ml,短于或少于常规手术组的(179.8±67.3)min、(392.6±87.8)ml(P均<0.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分别为(14.1±2.3)分、(15.4±2.3)分、(17.1±1.8)分,高于常规手术组的(13.7±2.2)分、(15.0±2.5)分、(16.8±2.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间点组内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规手术组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轻微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规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16),常规手术组为21.1%(4/19)(P>0.05)。两组均未出现螺钉穿透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颈椎前路Cage植骨融合与椎间植骨钛板固定治疗颈椎体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名,术前X片、CT及MRI排除骨折、脱位以及椎管内肿瘤。随机分成两组,A组18例(Cage组),B组17例(钛板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临床疗效。结果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术式Odom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高。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Cage植骨融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不需取髂骨,但融合时间长。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需取髂骨,但融合时间短。两种术式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钛镍合金接骨板内固定(电视胸腔镜辅助)和传统开胸手术,在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面进行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4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1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式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钛镍合金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并对比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对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可进行统计学上的比较。与此同时,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2%,因此,我们认为VATS治疗更佳有效。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钛镍合金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的优势,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伴有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26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28例采用钛板椎间融合器(钛板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手术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恢复率评价临床疗效;于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面垂直轴(C2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 SVA)和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结果零切迹组手术时间(83.0±14.9) min范围(60~120 min)、术中出血量(70.5±27.3) ml(范围30~150 ml),钛板组手术时间(100.0±23.9) min(范围65~145 min)、术中出血量(104.2±38.8) ml(范围30~250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06;P=0.00,0.04)。零切迹组随访(30.4±5.8)个月(范围24~36个月),钛板组随访(31.2±4.9)个月(范围24~36个月)。零切迹组VAS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9±1.0)分和(9.2±1.7)分改善至术后1个月的(2.1±0.8)分和(14.9±1.0)分、末次随访时的(3.4±1.0)分和(15.1±0.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96,221.40;P=0.00);钛板组VAS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9±1.1)分和(8.7±1.6)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2.3±0.9)分和(14.9±1.0)分、末次随访时的(2.6±0.9)分和(15.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35,126.64;P=0.00);零切迹组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且大于钛板组(P<0.05)。零切迹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6.7°±2.7°和-6.5°±3.2°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14.2°±4.9°和12.9°±4.9°、末次随访时的5.9°±4.7°和5.0°±4.0°,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98,179.97,P=0.00);钛板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5.7°±3.5°和-6.1°±4.0°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13.9°±6.9°和13.0°±6.4°、末次随访时的11.0°±5.5°和10.4°±5.6°,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7,119.98,P=0.00);零切迹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且小于钛板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7.7%(2/26),钛板组为28.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2)。结论对伴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可取得更加满意的中期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应尽量避免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称扩张器)制作的扩张皮瓣修复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4月—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8~70岁,钛网外露出现时间为钛网颅骨成形术后3个月~4年,钛网外露创面面积:1.5 cm×0.6 cm~6.3 cm×6.0 cm。Ⅰ期于钛网外露创面周围边缘1 cm以远的正常头皮下置入1个或2个额定容积50~200 mL方形扩张器,注水时间2~3个月,总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积的1.6~2.0倍。Ⅱ期行扩张器取出及扩张皮瓣(面积为4.1 cm×1.8 cm~9.1 cm×7.9 cm)转移修复钛网外露创面。统计扩张器置入部位,扩张皮瓣转移形式,术后钛网外露部位创面愈合情况、扩张皮瓣成活情况;随访头部切口瘢痕及外形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7例扩张器置入部位为颞部、6例为顶部。11例患者扩张皮瓣推进转移,2例患者扩张皮瓣易位转移。本组患者术后均成功保留钛网且头部创面均愈合。1例患者扩张皮瓣尖端坏死通过换药处理后治愈,12例患者扩张皮瓣转移后全部成活。术后12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外露钛网保留,切口愈合好,切口瘢痕隐蔽,头皮毛发生长良好,头部外观较佳。结论采用扩张皮瓣修复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能有效地覆盖创面并保留外露钛网,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形。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铸造纯钛和CAD/CAM辅助切削纯钛与瓷的结合强度。方法分别使用失蜡铸造法和计算机数字控制切削法制作纯钛试件(25mm×3mm×0.5mm)各20个,在试件表面中心区域熔附8mm×3mm×1.1mm的瓷,使用ISO9693规定的三点弯曲测试对金瓷试件进行金瓷结合强度测定。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特征。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铸造纯钛与瓷的结合强度为(32.03±3.03)MPa,切削纯钛与瓷的结合强度为(35.89±3.71)MPa,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显示铸造纯钛钛瓷结合界面反应层较厚,有孔洞和裂隙,切削纯钛组反应层较薄,没有孔洞。结论切削组纯钛试件金瓷结合强度大于铸造组。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骨瓣、普通钛网和预塑二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行颅骨修补术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自体骨瓣修补168例、普通钛网122例和预塑二维钛网45例。结果普通钛网组单侧颅骨缺损修补时间(92.5min)和预塑二维钛网组(85min)较自体骨瓣组(65min)明显延长(P〈0.05)。三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如头皮下感染、材料外露、再手术取出材料、癫痫、颅内血肿和皮下积液等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自体骨瓣组术后外观缺陷率最高,普通钛网组次之,预塑二维钛网组最低,三组之间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自体骨瓣、普通钛网和预塑二维钛网等材料与颅骨成形术后感染、癫痫、颅内出血等无明显相关性;额颞颅骨缺损首选预塑二维钛网,非额颞颅骨缺损修补应首选自体骨瓣;普通钛网逐渐淘汰,但可使用于颅骨缺损急诊一期修补。
简介: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或睑结膜切口入路,应用钛网支架重建眶底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CT扫描和三维成像诊断,对18例眶底缺损患者进行微型钛网内固定术重建眶底缺损,其中10例为眶底伴邻近颅面骨折,采用头皮发际内冠状切口;8例为陈旧性眶底骨折,采用睑结膜切口。结果18例患者的眼球内陷和部分合并颧骨骨折的状况得到纠正,切口均愈合良好,切口位置较隐秘或未遗留瘢痕,颜面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24个月,钛网支架无1例松动或移位或者其他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入路以及睑结膜入路都能为术者提供足够视野与操作空间,应用微型钛网内固定术可重建眶底缺损,防止复视,术后美观效果佳。
简介:背景:去骨瓣减压治疗后需进行缺损颅骨的修补。既往使用的自体骨、异体骨、有机材料等存在塑形效果不理想、感染等风险,而钛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颅骨修补材料,数字化三维成型可以使其与颅骨缺损完好匹配,较好地还原患者缺损部位的解剖原貌。目的:探索三维塑形钛板颞肌下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修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应用三维塑形钛板颞肌下修补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38例的手术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次要评价指标为修复后1,6,12,18,24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NIHSS评分和头颅CT检查结果。试验方案已于2017-10-11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为ChiCTR-IOC-17012947。结果与结论:目前已完成的部分数据分析结果:38例患者已进行6-24个月不等的随访,未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头颅CT结果均显示钛网及钛钉固定良好,颅骨形态对称,未见皮下积液及颅内出血。通过额颞区颅骨缺损患者并发症、神经功能及影像学的结果,为临床定制三维塑形钛板颞肌下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提供了试验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三维塑形钛网与传统钛网修补颅骨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按选入标准选取2008年3月1日—2017年2月1日到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100例患者,抽签法将分入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为43例、57例。对照组使用传统钛网进行修补,实验组采用三维塑形钛网修补,计算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4±13.2)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5±2.6)d,对照组分别为(132.9±14.8)min、(18.2±3.2)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实验组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钛网修补颅骨相比,使用三维塑形钛网修补,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降低,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