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对于孤立性亚段肺栓塞存在2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这些是否为血栓,其次即使真实存在血栓,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文献报道,急诊约11%的SSPE为假阳性。最近对SSPE的诊断和治疗的文献综述结果显示,未进行治疗的SSPE患者复发率很低,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临床出现重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7%。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损伤的保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段脊柱损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患者均自愿采取保守治疗并给予随访,记录观察保守治疗效果。结果入选68例患者中,在观察期间因发生继发或者迟发性的神经损伤而转为手术治疗者23例,其余45例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并对其随访3-6个月,随访中统计发现,出现间歇性腰痛患者4例,大腿前侧的股神经支配区出现皮肤感觉异常者2例,其余患者随访预后良好。结论严格掌握、遵守保守治疗适应症为保障保守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同时对该类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并发症预防措施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步骤。
简介:目的探讨CT及MR检查术前评估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患者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9例面神经鞘瘤患者6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病变单独累及迷路段2例,鼓室段1例,乳突段1例;累及迷路段+鼓室段3例,鼓室段+乳突段2例。1例肿瘤与面神经可见分界,余8例均未见明显分界,2例可见乳突及外耳道软组织肿块。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走形区边缘规则或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伴不同程度不规则或虫蚀状骨质破坏及面神经管增粗,部分可见骨质硬化;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的肿块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CT及MRI相互结合可准确地显示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位置和形态及周围情况,可作为面神经鞘瘤术前评估的首要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病例应用手术方案治疗预后改善情况。方法:选取5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收诊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人数均分,对照组实施前路手术治疗,实验组实施后路手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无差异(P>0.05),手术后,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无论是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还是功能障碍情况,都比对照组优,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后入路手术方案应用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中,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有效性,还可以对患者功能障碍现象予以明显改善,大幅度增强了治疗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为主,后路椎弓根系统在临床已普遍使用,相比之上,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应用相对较小。由于胸腰段特殊的解剖特点,后路椎弓根系统加侧前方减压手术可以解决临床上部分胸腰段骨折并有脊髓前方压迫者,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复查行MIR及多排重建CT检查,发现前方减压不够彻底,后路植骨融合效果较差。我们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后路行椎弓根系统后路固定,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CT对胸腰段脊柱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分析2012年2月至2016年4月进入我院急诊的胸腰段脊柱损伤患者54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4例患者采用X线平片检查,实验组54例患者采用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诊断54例患者89个椎体粉碎性骨折,伴椎板骨折22例,椎板和棘突同时骨折10例,脊椎关节脱位4例,伴椎管不同程度狭窄24例。椎管狭窄程度0级20例,1级16例,2级10例,3级8例。结论针对关系到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性,采用CT诊断胸腰段脊柱损伤的方式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骨折的类型、程度以及范围,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门诊采血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在2017.3-2017.4期间接收的200例采血患儿,患儿年龄阶段在0-11岁。按照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人数为10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在采血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血患儿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不同年龄段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采取期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94%)较对照组患儿81(81%)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门诊采血护理满意度分为为95.14±0.25高于对照组82.34±2.16,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效的提高患儿及患儿家长门诊就诊体验,有利于建立友好护患关系,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探讨分析LETM的临床特征和病因分析。方法对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病程形式,将100例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患者分为单相病程脊髓炎(m-LETM)56例和复发性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r-LETM)44例。r-LETM组发病年龄大于m-LETM组,m-LETM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而r-LETM组患者多以中年女性为主(79.55%)。发病诱因为感冒等呼吸道感染(56.25%)、不明原因的发热(27.08%)、情绪波动(10.42%)、腹泻(6.25%);发病形式为亚急性起病最多见(54.17%)、慢性起病(20.83%)、急性起病(25.00%)。在r-LETM患者中AQP4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m-LETM患者。两组患者在颈髓、胸髓、腰髓和延髓等部位呈现不同程度受累。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且EDSS评分下降1-4分。结论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发病原因复杂、病程形式多样,尽管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是由不同原因导致,且他们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但他们的治疗方法并不相同,根据调查资料对重点患者进行随访,对于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