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全阴性(乙肝五项全阴)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为乙肝五项全阴人群进行补种乙肝疫苗时选择补种最佳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统计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海军机关门诊部体检查出乙肝五项全阴并选择不同策略补种乙肝疫苗的士兵156例,按补种方法分为三组,(1)A组53例:当天注射第一针,与第一针间隔1个月注射第二针,与第一针间隔6个月注射第三针(简称0、1、6);(2)B组51例:当天注射第一针,与第一针间隔1个月注射第二针,与第一针间隔3个月注射第三针;(3)C组52例:只补种一针。追踪第二年体检中乙肝抗体的阳性情况。结果A组第二年的乙肝五项检查阳性率为98%(52/53),B组为76%(39/51),C组为52%(27/52)。A组第二年体检阳性率高于B组、C组(χ2=34.54、10.64,均P<0.01),B组第二年体检阳性率高于C组(χ2=35.64,P<0.01)。结论乙肝五项检查全阴人群,应当严格按照0、1、6的策略进行补种乙肝疫苗,机体才能最大可能的获得乙肝抗体,才能更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对ⅢB~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管生成及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ⅢB~Ⅳ期结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缓解率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86.7%(26/30)比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7)。治疗后,观察组CEA、CA199、CA242水平[(3.1±0.8)ng/ml、(112±17)U/ml、(27±6)U/ml]均高于对照组[(6.6±1.1)ng/ml、(169±22)U/ml、(39±7)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209、-11.102、-7.384,均P<0.01);观察组VEGF水平及MVD[(41±5)ng/ml、18±3]均低于对照组[(80±7)ng/ml、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61、-13.529,均P<0.01)。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0.0%(3/30),对照组为6.7%(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高ⅢB~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血管生成,且不增加骨髓抑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肾益气方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嘉兴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予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气益肾方治疗。两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免疫功能和肿瘤标志物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76.47%)高于对照组(54.90%)(χ2=5.263,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86.54±5.28)分]高于对照组[(78.98±5.32)分](t=7.203,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63.28±5.64%)]、CD4+[(39.82±4.21%)]和CD4+/CD8+[(1.67±0.23)]均高于对照组[(46.71±4.25%)、(29.34±2.43%)和(0.86±0.14)](t=16.756、15.397、21.48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8.98±1.89)μg/L]和糖类抗原724(CA724)[(7.98±1.74)μg/L]均低于对照组[(15.79±2.54)μg/L和(14.19±2.09)μg/L](t=15.361、16.308,均P<0.05)。观察组血小板减少(13.73%)、白细胞减少(11.76%)、肝肾异常(7.84%)、胃肠道反应(15.09%)和乏力(13.73%)均低于对照组(35.29%、29.41%、27.45%、49.02%和37.25%)(χ2=6.411、4.875、6.746、12.946、7.433,均P<0.05)。结论补气益肾方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近期疗效明显,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CEA和CA724水平,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数字化语言标志物特点,并探讨数字化语言标志物对于区分AD和MCI患者疾病效应和老化效应的意义。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认知障碍门诊临床诊断的AD患者14例、MCI患者16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相当的认知正常的18名老人及19名青年人作为对照组。采集动物流畅性测验电子语音数据,在传统产词量、聚类和转换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反应时间、语义相似度和词频等新的评估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多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教育年限后,4组间在11个指标(除后15 s有效产词量、串联总数、首词反应时间、平均语义相似度外)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其余3组相比,AD组在有效产词量、有效率、重复率、前15 s有效产词量、亚类数、单个词产出时间和亚类间转换间隔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此外,与认知正常青年组相比,AD组转换次数显著减少,语义最大距离显著缩短(P=0.001,P<0.001);AD和MCI组的亚类内转换间隔均显著延长(P<0.001,P=0.001);AD组、MCI组和认知正常老年组的词频均显著增高(均P<0.001);MCI组的有效产词量和亚类数显著减少(P=0.002,P=0.003);MCI和认知正常老年组的单个词产出时间均显著延长(均P<0.001)。结论AD患者在语义流畅性测验任务上的表现不仅受到病理的影响,也受到正常老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病理指标包括:有效产词量、有效率、重复率、前15 s有效产词量、亚类数、亚类间转换间隔以及单个词产出时间。这些结果为鉴别AD特异性效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奈达铂结合紫杉醇与培美曲塞对晚期肺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奈达铂结合紫杉醇治疗,观察组采用奈达铂结合培美曲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QOL评分较高,血清CYFRA21-1、CEA、CA125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奈达铂结合紫杉醇,奈达铂结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肺腺癌效果更优,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应用吉西他滨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接诊且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表柔比星治疗。两组疗程均为每周1次,共6次,再以每个月1次,连续12次。比较两组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和生命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89%(1/53)比15.38%(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43%(5/53)比30.77%(1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7,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癌抗原199(CA199)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EA、CK19和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并且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应用吉西他滨行膀胱灌注化疗效果良好,可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降低CEA、CK19和CA199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胸膜。眼部SFT作为一种少见的疾病,可发生于眼的各个部位,包括眼睑、眼眶及球内。眼部SFT主要见于成年人,单眼发病,患者多以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及可扪及的肿块就诊。CT和MRI上多表现为界清的卵圆形至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强化显著,提示肿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学上肿瘤由卵圆形到梭形细胞随意排列并与粗细不等的胶原混合成"无结构"样模式,肿瘤内可见典型的"分支样、鹿角样"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D34和STAT6弥漫一致强阳性,是SFT的重要诊断线索,CD99、Vimentin、Bcl-2阳性也可帮助其诊断。基因表达谱研究揭示SFT中存在NAB2-STAT6融合基因,其可能是SFT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眼部SF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特别是非典型/恶性或复发性SFT。SFT属于中间性肿瘤,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部分可复发、浸润或者转移。因此,SFT患者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复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66-271)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免疫测定法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检验的价值。方法: 抽取 17259例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9月在本院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清检验,例数为 4578,观察组使用 化学反光 法,例数为12581,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准确度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 e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抗体、核心抗体检验的阳性率。 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检验准确度高于对照组,而且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抗体、核心抗体检验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均存在显著统计意义( P< 0.05)。 结论: 在检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时,要使用化学反光法 ,提高检验的准确度,临床检验中要重视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SOX化疗对Ⅲ~Ⅳ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Ⅲ~Ⅳ期胃癌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4例。参照组采取SOX化疗方案治疗,试验组于参照组基础上采取益气活血方治疗,分析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8+、CD4+、CD3+)、血清糖蛋白抗原72-4(CA72-4)、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生存质量(WHOQOL-100)评分。结果试验组疾病控制率76.47%,高于参照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D4+、CD3+水平分别为(32.19±2.18)%、(46.10±3.78)%,均高于参照组,血清CD8+水平为(28.14±3.39)%,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A72-4、CA19-9、CEA水平分别为(27.26±5.76)ng/ml、(52.17±7.86)ng/ml、(13.48±5.46)ng/ml,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WHOQOL-100评分为(80.26±7.87)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低于参照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Ⅳ期胃癌患者采取益气活血方+SOX化疗,临床效果确切,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提升生存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癌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表达情况,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调节CA19-9和CEA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12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T2DM患者146例(T2DM组),根据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和臀围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按照1∶1不取代的最近邻匹配法完成健康对照组匹配共146例。将T2DM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四组:HbA1c<7% 16例(A亚组),7% ≤ HbA1c<9% 38例(B亚组),9%≤HbA1c<11% 44例(C亚组),HbA1c ≥ 11% 48例(D亚组)。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确定T2DM患者CA19-9、CEA水平升高机制中IL-6、TNF-α、hs-CRP的中介效应。结果T2DM组空腹血糖(FBG)、HbA1c、IL-6、TNF-α、hs-CRP、CA19-9、CEA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95 ± 2.98)mmol/L比(4.89 ± 0.77)mmol/L、(9.85 ± 2.18)%比(5.71 ± 1.91)%、(46.51 ± 13.17)ng/L比(32.41 ± 13.74)ng/L、(45.41 ± 17.25)ng/L比(21.54 ± 15.01)ng/L、(4.99 ± 3.51)mg/L比(3.19 ± 3.15)mg/L、(13.35 ± 5.34)U/L比(8.58 ± 1.08)U/L和(2.51 ± 1.04)μg/L比(2.14 ± 1.0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亚组、B亚组、C亚组和D亚组性别构成、腰围、臀围、病程和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亚组年龄、BMI、IL-6、TNF-α、hs-CRP、CA19-9和CE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T2DM患者HbA1c与IL-6、TNF-α、hs-CRP、CA19-9和CEA呈正相关性(r=0.863、0.802、0.495、0.883和0.766,P<0.01)。IL-6、TNF-α、hs-CRP在HbA1c调节CA19-9中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分别为20.5%(0.181/0.883)、17.8%(0.157/0.883)、8.2%(0.072/0.883)],TNF-α在HbA1c调节CEA中起着部分中介效应[24.0%(0.184/0.766)]。结论T2DM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与血糖有相关性,其中炎性反应是二者之间潜在调节变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同种大鼠肾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观察Th17细胞标志物(IL-17)和单核巨噬细胞标志物(ED1)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高压氧(HBO)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肾移植组、肾移植+HBO治疗组(HBO治疗组)及假手术组,每组又分为1、3和5 h组。留取移植肾组织和血标本,假手术组留取大鼠左肾组织和血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IL-17和ED1蛋白的表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结果①肾功能变化:在再灌注1、3、5 h时,与假手术组比较,肾移植组和HBO治疗组Scr值均显著增高(P<0.05);与肾移植组比较,HBO治疗组在1、3 h时无明显差异,在5 h时Scr值则明显降低(P<0.05);②肾组织病理变化: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肾组织结构正常。肾移植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组织损伤加重,可见肾小管管腔扩张,上皮细胞肿胀,肾小球体积增大,逐渐可见蛋白样管型、红细胞管型、颗粒样变性及中性粒细胞浸润。HBO治疗组在1、3 h时与肾移植组无显著差异,在5 h时其肾组织损伤则较肾移植组明显减轻;③IL-17蛋白和ED1蛋白相对定量结果显示:再灌注1、3、5 h时,肾移植组的IL-17和ED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HBO治疗后其表达量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肾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可通过抑制肾组织中Th17细胞的聚集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其保护作用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更加突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卵巢扭转"坏死"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挽救卵巢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卵巢扭转患儿,立即走急诊手术绿色通道,采用腹腔镜探查手术。如果手术证实为卵巢扭转,经过家长知情同意后,立即走小儿卵巢附件扭转保守性手术处理流程。卵巢扭转复位的患儿术后定期行小儿妇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双侧卵巢的体积、血供和卵泡情况。计算复位后各时间段卵巢体积与正常卵巢体积的比值、卵巢复位后各时间段卵巢体积与复位前体积的比值。统计保守手术后患儿卵巢保留成功率、血栓发生率、再扭转发生率、腹疼发生率、发热发生率、肿瘤恶变率。结果71例卵巢扭转患儿接受了保守性手术治疗,年龄为(6.51±3.98)岁,术后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从发病开始到接受手术的时间为(43.91±17.37)h。本组患儿腹疼的发病时间和缺血程度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85,P<0.01)。所有病例均行腹腔镜下扭转卵巢复位术。所有复位卵巢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血栓发生的症状和体征。2例患儿出现一过性发热,所有患儿腹疼的症状和体征术后均逐渐消失。所有复位的扭转卵巢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再扭转。69例非恶性肿瘤性卵巢扭转复位后,随访观察未发现恶变情况。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发生卵巢再扭转或者因保守手术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而需要的非计划二次手术。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结果提示卵巢保留的成功率达98.60%。结论儿童卵巢扭转"坏死"行保守手术挽救卵巢策略具有可行性,但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的指南规范,术前需与家属充分沟通、解释病情,争取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癌基因表达标志物1(PCGEM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南阳中心医院收集的159例膀胱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癌旁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PCGEM1表达水平。采用RNA干扰技术在膀胱癌细胞T24和BIU-87(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库)建立PCGEM1敲降和对照细胞株,分别为PCGEM1 KD/T24组、T24对照组、PCGEM1 KD/BIU-87组和BIU-87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每组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每组细胞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每组细胞Rho超家族成员A(RhoA)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xL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1.34±0.21)比较,膀胱癌组织中PCGEM1表达水平(3.91±0.29)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9,P<0.05)。与T24对照组和BIU-87对照组(1.80±0.17、1.97±0.21)比较,PCGEM1 KD/T24组和PCGEM1 KD/BIU-87组细胞吸光度值(1.06±0.14、0.96±0.1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2.481,P<0.05)。与T24对照组和BIU-87对照组细胞凋亡率[(5.39±1.14)%、(4.90±1.22)%]比较,PCGEM1 KD/T24组和PCGEM1 KD/BIU-87组细胞凋亡率[(31.49±6.12)%、(35.92±5.09)%]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1、3.815,P<0.05)。与T24对照组和BIU-87对照组细胞RhoA(1.14±0.15、1.21±0.21)和bcl-xL(0.98±0.11、0.93±0.18)表达水平比较,PCGEM1 KD/T24组和PCGEM1 KD/BIU-87组细胞RhoA(0.31±0.10、0.29±0.09)和bcl-xL (0.38±0.13、0.41±0.1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7、2.419、2.754,P<0.05)。结论PCGEM1在膀胱癌中呈高表达,通过调节RhoA和bcl-xL蛋白表达,调节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MDRP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1例ICU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人数、愈合时间、压力性损伤分期、护理人员预防压疮护理水平[采用自制护理技能评分量表]及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结果:研究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愈合时间、压力性损伤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MDRPI相关知识、医疗器械操作、健康教育、皮肤微环境管理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MDRPI发生率,减轻患者压力性损伤程度,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和水平,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GCP)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GCP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共纳入9例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44~66(59±7)岁。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并总结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9例GCP患者,病灶位于胃底3例,胃窦3例,贲门、胃体小弯侧、胃体大弯侧各1例;2例病灶以实性成分为主,7例病灶以囊性成分为主;CT表现为胃壁增厚3例,类圆形或圆形团块影突向胃腔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病灶肌层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4例;静脉期病灶实性成分渐进型明显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病灶肌层强化不明显5例、渐进性中度强化4例;囊肿表面衬有完整的黏膜层7例、黏膜层欠光整2例。结论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CT检查可提供GCP病变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病变周围情况等信息,对GCP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涉及胆汁酸形成及分泌各个环节。依据其基因突变类型不同,分为PFIC 1-6型。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更多新的突变基因被鉴定出来,如ABCC12、VPS33B等,使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化。PFIC临床以进行性的黄疸和瘙痒、不同程度生长发育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为特点。除PFIC3外,其他各型PFIC血清 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或大致正常,此点为临床诊断该病重要线索。但各型PFIC在发病年龄、病情轻重、肝外症状、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治疗包括营养、药物、非移植性手术治疗及肝移植。近年来转运体、基因治疗等的研究为PFI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