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南京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实施效果.方法于2014年4月~6月,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共成立50个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内容参考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所建立的中国本土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chronicdiseaseself-managementproject,CDSMP).活动前和3个月后分别开展相同的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以评估管理效果.结果共登记愿意参加自我管理小组的高血压患者586例,完成6次小组活动的患者575例,应答率为98.1%.与活动前相比,参与者高血压防制相关的10道题目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行为的6方面、生活质量的生理总评分((49.56±8.15)vs(51.29±7.61),t配对=6.254,P<0.001)和心理总评分((49.25±10.84)vs(51.66±9.62),t配对=5.888,P<0.001)活动后均显著提升;而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分别降低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配对分别为7.516、6.382、2.034,均有P<0.05).结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在南京社区推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故CDSMP可在南京社区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社区居民慢性病的基本情况及危险因素,为社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我社区l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健康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对5828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民所患慢性病按患病率的高低排序前五位分别是高血压(18.09%)、冠心病(2.78%)、肿瘤(2.09%)、糖尿病(1.84%)和脑卒中(0.86%),男性高血压和肿瘤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吸烟和饮酒等。结论加强社区卫生健康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社区美沙酮服药人员抗-HIV、抗-RPR、抗-HCV水平,分析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现状与相关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41名2011年在我中心美沙酮服药门诊接受治疗人员及25名健康对照人员的血样,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的抗-HIV、抗-HCV,用酶联免疫法(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抗-RPR,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调查,美沙酮服药人员抗-HIV阳性人数为11人,阳性率为456.43/万,抗-RPR阳性人数为38人,阳性率为15.77%,抗-HCV阳性人数为208人,阳性率为86.31%男性感染HIV的危险性大于女性,RR=1.6271,男女感染HCV的危险性无差异,RR=1.0694,女性感染RPR的危险性大于男性,RR=2.4885,健康对照人员抗-HCV阳性人数为1人,阳性率为0.40%,在健康对照人员中未检出抗-HIV及抗-RPR阳性者。结论吸毒人员艾滋病、梅毒、丙肝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应结合吸毒人群的特征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吸毒人群共用针具与不安全性行为。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和南京两地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北京和南京的6123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IDF(2005)定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9.5%和33.6%。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女性(OR=1.49;95%CI(1.40,1.59))、年龄增长(OR=1.23;95%CI(1.16,1.31))、低体力活动(OR=1.76;95%a(1.13,2.76))、糖尿病家族史(OR:1.33;95%CI(1.11,1.60))、高血压家族史(OR=1.46;95%CI(1.29,1.65))、年龄性别交互作用(OR=1.29;95%a(1.21,1.40))、居住在城市(OR=1.09;95%CI(1.02,1.18))均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南京(OR=0.76;95%CI(0.71,0.81))是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结论代谢综合征是多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女性、慢病家族史、低体力活动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于X线机辅助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后将临时心脏起搏器置于患者右室心尖部,将各参数设置在合理范围内,观察本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预后以及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显效8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00%,未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感知功能均正常,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72.12±6.45)分,治疗后(84.63±5.25)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PM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保护性作用,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PM在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放置临时胰管支架与单纯ERCP+EST两组治疗方式在降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整体预后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0月就诊于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115例符合ABP并于72 h内行ERCP的患者资料。其中46例患者行ERCP+EST并放置临时胰管支架(支架组),另外69例患者仅行ERCP+EST(对照组),观察指标:术前合并症、APACHE II评分、Glasgow评分、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所有患者出院后均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患者胰腺炎有无复发及并发症恢复情况,有并发症的患者安排每月随访,持续至少3个月,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6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若T≥5,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若1≤T<5,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校正值。结果对照组和支架组在患者术前合并症、APACHEII评分、Glasgow评分、术前实验室检查、术后CRP、总胆红素及ALT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术后1 d,支架组检测白细胞、血淀粉酶分别为8.5(7.6,10.3)×109/L、197.5(143.0,256) U/L,对照组分别为9.9(8.2,12.8)×109/L、270.0(168.0,419.0) U/L,支架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胰管支架组(6.5%)明显低于对照组(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13.0(11.0,17.3) d、2.95(2.53,3.47)万元,对照组分别为14.0(11.0,17.5) d、2.99(2.59,3.45)万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支架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对照组有1例患者术后1个月、5个月因胰周脓肿并发严重感染再次就诊,另有2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1例随访3个月后逐渐自行吸收,另外1例假性囊肿较大,术后6个月再次就诊行手术治疗。结论临时胰管支架的放置可以提供足够的胰液引流来逆转ABP的病程发展,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临床结果优于仅行ERCP+EST治疗的ABP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时起搏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缓慢心率失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PCI手术的35例AMI合并缓慢心率失常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所有患者术中植入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结果35例AMI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均一次成功,起搏成功率100%。穿刺至起搏平均时间为(6.3±1.4)min,临时起搏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45.8±14.1)h。起搏器植入前、后平均动脉压分别为(63.4±8.6)mmHg、(85.1±7.2)mmHg,二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行PCI术时植入临时起搏器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流状况,确保重要器官血流供应不受影响,保持正常心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时护理路径对外伤性截瘫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3月-2015.8月间收治的7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随机划分为2组,包括观察组与常规组各39例,护士为观察组患者提供临时护理路径干预,为常规组患者提供传统护理服务,评价两组患者满意度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37例(94.87%),优于常规组30例(76.92%),(χ2=13.297,P<0.05)。观察组患者对饮食、皮肤护理、康复锻炼及呼吸训练等知识掌握度高于常规组,(t=35.715、36.675、42.112、40.035,P<0.05)。结论护士对外伤性截瘫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干预,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知识掌握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