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粉碎“四人帮”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举办了编剧专业的本科班和进修班。对于通过学校培养编剧,社会上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些同志认为“学校是培养不出编剧来的”,我们对此也一直在进行探索。不过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果,觉得“学校是能够培养编剧人才的”。当然关键在于教学的组织、安排。就是说学校教学要为学生将来走出学校成为编剧提供可能和保证,使学生在毕业时按照教学方案的要求来衡量是合格的,按照一个编剧应该具有的技能来衡量也是合格的。经验证明,只要在正确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教学组织安排得准确、恰当,毕业出去的学生大多数是能够成为编剧人才的。
简介:善学努力,前辈赏识在父亲的照拂下,少年期间的高庆奎其实还算一帆风顺,虽未少年成名,但顺利拜名师,顺利登台表演,算是入了戏门。直到他17岁倒仓,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关口。这是谁也帮不上的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运气。而他也果真争气,倒仓期间不间断学习,不丧失学戏的热情,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当走过倒仓期,声音的条件还是没有恢复完全,所以一度充当“挟着靴包进后台”的配角,多是三四路的行当。虽说他的老师多,会做的戏多,一时间各班争聘,搭班机会很多。但高庆奎从不止步于此,他去配戏更是为了学戏。一场一场戏下来,也许有人是在蹉跎岁月,但于高庆奎来说,每一部戏都在成为自己的加分项。越是逆境,越能看到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高庆奎就在这样的逆境中展示出强大的心胸与毅力。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缘于四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公元1960年的暑期,16岁的我只身踏上求生的漂泊之路。那是一个饥馑的年代。人饥肠辘辘,火车似乎也没吃饱,气喘吁吁,时走时停。过居庸关、张家口,在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一片旷野上,列车又一次“临时停车“,而且据列车员讲要停两三个小时。我随着乘客们走下车门,活动一下僵直的身躯。不知不觉间竟信步来到一个栽满梨树的果园,半青不黄的梨子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好馋人呐,我下意识地抚了抚瘪瘪的肚子,咽了口唾液,真想伸手摘一只放在嘴里,但家父关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训诫,却足以遏制我在此留连的念头。正当我转身欲去时,猛然听到一声断喝:“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