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包括文学及其理论在内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曾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的一大热点,今天再提这一话题,许多人或许认为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或者说是在炒冷饭等等——对此需加以辨析。下面我结合"体用""本体"关键词在中国现当代理论语境中的"旅行",来谈谈这方面的感想。我曾经指出。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简介:摘要四川阿坝若尔盖县语言环境独特,对当地的藏族学生产生独特影响,由此在学习汉语语音时产生特殊的偏误。通过对若尔盖县藏族学生进行普通话模拟测试,并进行汉语语音偏误分析,藏族学生可以验证自己对汉语语音学习的理解正确与否;教师可以了解藏族学生对汉语的掌握情况。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针对性教学意见。
简介:《出走的夏娃——一位大陆学人的台湾文学观》一书从跨地域、跨“雅”“俗”、跨学科的角度对20世纪“现代中华文学”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跨地域的整体研究针对台港澳地区文学在文学史中的缺席而展开;跨“雅”‘俗”的全面研究针对“俗文学”被文学史家的忽视而展开;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则针对以往僵化不变的文学研究方法而展开。三“跨”既彰显了作者“现代中华文学”之论的合理性,又凸显了该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体用不二:在“词语的旅行”中重建文学本体论关联——谈关键词比较研究对于文论系统发育的意义
“我”之生成的时间动因与系统性误认——解析拉康的《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
四川阿坝若尔盖县藏族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中的偏误分析研究—以普通话模拟测试系统为例
跨地域、跨雅俗、跨学科的“现代中华文学”的系统性研究——评曹惠民教授《出走的夏娃——一位大陆学人的台湾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