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精彩的课堂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而真实有效则使我们的追求得以升华。真实自然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奠基石 , 刚柔并济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 开放互动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激火石, 懂得放手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丰收果 。
简介:电视剧《红蜻蜒》播出,我和老伴儿还有小孙女一集集看下去,从头看到尾。我们老俩都有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孙女呢,是四年级小学生,看这部反映学校生活的电视剧,有时忘记了是在电视机旁,如同身在学校,倍觉亲切。一看就知道,这个电视剧主要取材于首都的教育界,是从大量素材中提炼出来的。我们这样熟知情况的人,在剧中看到许多熟悉的影像,如在身边,如在眼前。比如那一次达到两代思想交流的家长会,还有那一次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的下乡扫墓,都是为大家喷喷称道的成功的教例。自然这只是说,这个剧的创作遵循严肃的现实主义原则,却并非只是生活的实录。大约因为总编剧柯岩同志是诗人,经过艺术概括,许多人物和场面沁着浓郁的诗意。最后一集“超越自我”,激越肃穆,留下深沉的思索。作者在杜嵋这个新时期教师形象的身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个形象犹如一把炽热的火。灼灼地跃动着,照亮全局。她热爱教育工作,达到忘我、忘家、
简介:在法国做工,一个"苦"字说不完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的生活,在国内鲜为人知。按邓小平自己的话说:"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在党团机关工作"。邓小平在法国大约四年的做工时间,尝尽了一个东方人在西方的苦难。他做过工人、招待、跑堂、钳工、修理工、搬瓦、推转、扛水泥以及清洁工等等。法国小镇蒙达涅市政斤里的户口登记薄上,现今还有他当年在"职业"一栏填写的"体力劳动者"的字迹,临时的身份证号码是:1250394。邓小平1920年10月19到达法国,那时他只有16岁。他和9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了法国南部重镇马赛。这些学生大多在15岁到20岁之间,穿着欧化,但举止仍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他们不谙法语,却有一颗好奇和奋进的心。他们到达的第二天,法华教育会负责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