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运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红松人工林(林龄25、45、58、68a)和红松混交林(林龄60a)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碳量、腐殖质组成与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红松人工纯林、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碳量、腐殖质各组分含碳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并且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就土壤腐殖质组成而言,除林龄58a红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和45a红松人工林非根际土壤外,其他林型土壤胡敏酸含碳量均高于富里酸含碳量;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HA/FA)在1.00-2.45之间;土壤重组腐殖质、松结态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含碳量大小顺序为林龄58〉68〉25〉45a;红松混交林除紧结态腐殖质外,其他腐殖质各组分含碳量均高于红松人工林。

  • 标签: 红松人工林 土壤腐殖质组成 结合形态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生物入侵已经对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干扰与破坏,湿地作为对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更容易遭受外来植物入侵影响,但其入侵后对地下过程影响研究仍十分薄弱。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入侵背景下,湿地土壤碳库含量、组分所发生变化以及植物入侵对土壤碳输入与输出过程产生影响。目前,有限研究发现植物入侵对于湿地土壤碳循环影响因土著生境以及入侵植物差异有所不同,造成这些差异因素尚待研究,同时同位素、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有待进一步加深。

  • 标签: 植物入侵 土壤 碳循环 河口湿地
  • 简介:《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译名《国际泥沙研究》)自2007年起成为SCI源刊,被SCI—E收录。本刊为季刊,刊登内容除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等外,还包括地理学、地貌学、土壤侵蚀、流域产沙、水土保持、泥沙对环境及生态影响、泥沙所引起社会和经济问题评估等涉及全流域泥沙问题。

  • 标签: 泥沙运动力学 国际 河床演变 土壤侵蚀 流域产沙 水土保持
  • 简介:为解决固沙技术中水与肥“瓶颈”问题,在模拟沙地中研究添加控释肥与吸水剂对固沙植物甘草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控释肥对吸水剂吸水率影响不同,各种控释肥料在沙土中分解释放速度远小于尿素;添加一定量控释肥均可促进甘草生长发育,表现在株高、根长、侧根数、叶片发育、生物量(干质量)和对营养元素(N、P、K)吸收等方面。因此,在固沙植物栽培中添加控释肥与吸水剂技术是可行,为解决固沙植物水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甘草 高吸水树脂 控释肥料 固沙技术
  • 简介: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长汀县稀土废矿区恢复治理后植被生长情况、土壤养分、宽叶雀稗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分析,说明乔灌草绿化模式对废矿区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可提高地表覆盖,促进植物多样,且对土壤养分和宽叶雀稗生物量和营养成分有一定程度影响。

  • 标签: 稀土废矿区 生态修复 土壤养分 宽叶雀稗
  • 简介:为了解干热河谷不同植被修复方法土壤种子库变化模式,采用对不同处理地段(包括水平阶间坡面、自然坡面、沟底)和对照(放牧地)土壤种子库组成、大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元谋干热河谷山地植被修复区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1)植被修复区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对照区;2)修复区内第2年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第1年;3)水平阶间坡面和各类型间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显著;4)种子库中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5)孔颖草和扭黄茅是种子库2大优势种。研究项目所采取植被修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种子库数量结构和物种组成。

  • 标签: 千热河谷 植被修复 土壤种子库 时空变化
  • 简介: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及水质等问题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热点。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具有随机、分散、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及难以定点监测等特点,使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成为控制水污染关键。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现状,介绍了基于水质监测和径流过程非点源污染研究;总结和评述了近年来常用非点源污染模型;分析了GIS技术在非点源污染研究应用;指出了目前水源地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存在问题,对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水源地 非点源污染 定量研究
  • 简介:分析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流域20多年水源涵养林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森林覆盖率一呈上升状态,从1975年10.96%,已上升到46.61%;经济林面积增长迅速,每年约增长150hm^2;树种组成正在向多样转化,从1975年以4个主要树种为主,到1995年已形成8个树种格局。因此认为妫水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总体状况正在好转,但还存在经济林面积增加过快,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和森林植被类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 标签: 妫水河 水源涵养林 动态格局 植被类型 树种组成
  • 简介:植被恢复程度直接影响废弃地、弃渣场水土流失程度。为了加快水电站废弃地、弃渣场生态恢复速度,以金安桥水电站为,开展废弃地植被调查,分析植被恢复情况,对比植被多度、频度、盖度及重要值,分析渣场自然恢复程度,为水电站工程及类似开发建设项目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提供理论基础,为水电站工程弃渣场分类治理提供依据,为水电站开发建设单位减少成本投资,对治理类似废弃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金安桥水电站 植被恢复情况 重要值 植被多样性
  • 简介: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福建省闽清峦大杉胸径与树高生长模型进行了测定,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了胸径与树高最佳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峦大杉胸径与树高最佳相关模型为H=1.6928e“1037D,相关系数r=0.945,剩余标准差为0.106,经显著检验,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方程总体系统误差为-0.0153%,精度较高。

  • 标签: 峦大杉 胸径 树高 相关模型 回归方程
  • 简介: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是交通、工矿、水利工程和城镇开发等建设项目中产生弃土弃渣堆积物,其边坡侵蚀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由于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边坡陡、土质疏松、地面组成物质复杂等特点,其侵蚀强度常远大于原地貌。研究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认识其侵蚀机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遏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监测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深入分析当前研究不足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开展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 标签: 工程堆积体 边坡侵蚀 监测方法 影响因素
  • 简介:为说明林冠截留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空间异质,采用网格状机械布设采样点测定穿透降雨量。结果表明:穿透雨变异系数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加而减小,当冠层达到饱和后变异系数趋于一稳定值,接近林冠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0.18。认为冠层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是穿透雨量变异系数极限值。由于油松针叶特殊排列方式,并且下层枝干下垂引起林冠截留负值,出现林冠截留负值穿透雨样本占总样本数13%,其中最大超出林外降雨高达70%。

  • 标签: 油松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变异系数 叶面积指数
  • 简介:以煤矸石山生态恢复为目的,将煤矸石粉粒作为改良煤矸石山绿化基质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添加土壤、保水剂、缓释肥和菌肥,作为基质组成4个因素,各因素均设4个水平,选用L16(44)正交表安排每类基质中各组成部分水平,在各基质中播种紫穗槐,通过分析紫穗槐出苗率和壮苗指数,判定得到适合于煤矸石山绿化基质为:煤矸石粉粒和土壤体积比为2:1,每m3煤矸石粉粒和土壤混合物中添加保水剂和菌肥质量分别为2kg和680g。采用这种基质配比方式,对于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降低煤矸石山改良成本,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煤矸石 基质 壮苗指数 出苗率
  • 简介: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林冠截留量为98.68mm,占同期降雨量19.61%,是次生白桦林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平均林冠截留率(11.4%~36.5%)相比,原始红松林林冠截留率处于中等水平。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95.77和8.78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78。65%和1.74%。与次生白桦林相比,其穿透雨量减少,而树干径流量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原始红松林林冠截留量、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均呈现紧密三次多项函数关系(P〈0.01),而次生白桦林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却呈现良好直线关系(P〈0.01)。最后,对影响林内穿透雨和树干径流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为研究针阔混交林降雨分配效应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原始红松林 次生白桦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树干径流
  • 简介:为了揭示农田防护林带对附近农作物产生胁地机制,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配置和制定克服胁地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用热脉冲技术,采用ICT-2000TE树干液流测定系统,研究8年生NL-80105杨和11年生I-69杨生长盛期树干液流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1)NL-80105杨和I-69杨单位面积液流通量,分别为0.244L/(cm2·d)和0.172L/(cm2·d),I-69杨蒸腾耗水强度较NL-80105杨大;2)NL-80105杨和I-69杨液流日进程,均呈低-高-低变化趋势;3)NL-80105杨和I-69杨,均存在夜间明显树干液流上升现象.

  • 标签: I-69杨 树干液流 农田防护林带 胁地 杨树 耗水强度
  • 简介:利用2012年5月-2013年4月元阳梯田水源区林地、灌木地、荒草地土壤含水率数据,对元阳梯田水源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0-100cm深度内,土壤表层水分变化均比深层强烈。林地旱季变化范围明显比雨季大;灌木地、荒草地分别于20cm处和40-60cm处存在“根系层”和水分低湿层,该层上下土壤透水性和水力传导度不同。同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各异,各坡位土壤含水率之间差异性也各不相同。

  • 标签: 坡位 土壤水分 元阳梯田
  • 简介:在对安溪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基础上,选择4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分别从植被种类、数量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利用乔木层径级、灌草层物种数、重要值、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方面对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相思模式径阶水平分布均匀,且树木长势良好。崩岗区灌草层植被种类单一,芒萁作为一种先锋物种在崩岗植被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马尾松+相思和马尾松+桉树模式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都较高,适合应用于崩岗侵蚀区植被恢复。.

  • 标签: 安溪 崩岗侵蚀 植被配置 恢复效果
  • 简介:为了解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寒区退耕还林地人工林水分生产力水平,2001~2003年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的人工林进行了群落蒸散测算、标准地生物量调查和解析木分析。并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11种林分类型退耕还林人工林林木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1)3000株/hm^2左右密度林分是该区较为适宜造林密度标准;2)在目前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2100~3333株/hm^2密度青杨灌木混交林成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水:分生产效率居所有林分之首,其水分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水分生产力标准;3)3000株/hm^2左右密度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水分生产潜力基本达到了目前当地林木最大生产能力。表明上述林分类型造林模式可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发展方向。

  • 标签: 退耕还林 林木水分生产力 水分生产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生产潜力
  • 简介: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持水能力,1m深土壤持水能力为9.50-13.17mm。2)枯落物蓄积量为16.21.32.42t/hm^2,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持水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3)菲利浦模型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入渗过程。

  • 标签: 亚热带 森林土壤 枯落物 土壤入渗 森林水文效应 缙云山
  • 简介:以元谋县干热河谷为调查对象,对99条冲沟进行了样方调查,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冲沟各指标间及其与植被盖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从总体还是局部来看,沟长和沟宽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沙地村、金雷村和苴林村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51、0.548和0.579;沟深与沟底坡度也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633、0.448和0.758;其他指标均呈现总体与局部不一致现象;(2)在沟长小于60m范围内,沟宽有随着沟长增加而增加趋势;在沟底坡度0~80°范围内,沟深有随着沟底坡度增大而增加趋势;(3)海拔和沟底坡度与植被盖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0.526,相关显著,植被盖度大地方都出现在海拔高或者沟底坡度低地方。本研究将为该区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元谋干热河谷 沟底坡度 海拔 植被盖度 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