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检测Semaphorin(Sema)3A及其受体Neuropilin1(NRP1)在舌癌组织和舌鳞状细胞癌SCC9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外源性Sema3A蛋白对舌鳞状细胞癌SCC9细胞株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免疫化学、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Sema3A、NRP1在舌癌组织和SCC9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通过MTT实验检测外源性Sema3A蛋白对SCC9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检测外源性Sema3A蛋白对SCC9细胞株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Sema3A在舌癌组织和SCC9细胞株中阴性表达,NRP1在舌癌组织和SCC9细胞株中阳性表达;100ng/ml外源性Sema3A蛋白明显抑制SCC9细胞株的增殖(P〈0.05),对其迁移、侵袭能力影响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舌癌组织和舌鳞状细胞癌SCC9细胞株中Sema3A的阴性表达、NRP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舌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Benex牵引器在微创拔牙中的应用方法、护理配合、清洗消毒与养护。方法回顾总结应用Benex牵引器对64例患者93颗患牙进行拔牙术的护理配合、消毒灭菌和养护。结果采用Benex牵引器拔牙不扩大牙槽窝,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效果满意。在Benex牵引器使用的护理配合中,护士不仅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及时检查器械的性能,随时关注医生的操作进度,掌握传递器械的时间,及时配合,还要作好心理护理。结论在应用Benex牵引器进行微创拔牙术过程中实施良好的护理配合,不仅可以真正体现的微创拔牙理念,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不同临床条件下的应用情况。材料与方法12名存在支抗控制问题的患者(13~52岁,3名男性,9名女性),治疗前获取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照片及研究模型。根据相应的标准,确定每个患者不同的植入位置。共计植入19枚微螺钉,以实现不同类型的牙齿移动。结果微螺钉的应用在多种不同的临床条件下都获得成功,例如:压低前牙,压低后牙,伸长并排齐阻生牙,作为远中移动牙齿的支抗,作为远中移动后的保持,前移磨牙,在后牙支抗不足的情况下用以内收上下颌前牙,在后牙缺失时唇倾并压低下颌前牙以及在关闭间隙过程中加强后牙支抗。结论本研究所展示的新型的微螺钉作为一种非牙性支抗,在很多传统支抗无法应用的情况下显示了优良的治疗效率。
简介:目的:研究miR-200a的表达与人成釉细胞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NAhybrid和miRanda软件预测β-catenin基因可能的靶向miRNA;选择30例人成釉细胞瘤标本和5例正常牙胚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iR-200a的表达情况。结果:RNAhybrid和miRanda软件分别在β-cateninmRNA第68~96碱基和第69~94碱基位置预测到一个miR-200a结合位点。与正常牙胚组织标本相比,miR-200a在人成釉细胞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的下调,差异显著(P〈0.05)。结论:miR-200a的表达改变与人成釉细胞瘤相关,miR-200a可能为β-catenin的靶基因之一。
简介:目的定性分析不同基底材料与饰面瓷之间化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3—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和大连交通大学完成。以上颌侧切牙为模型,选用镍铬(Ni—Cr)合金、氧化锆、金钯(Au—Pd)合金、压铸瓷、钴铬(Co—Cr)合金、混合Au—Pd合金6种基底材料,按照厂家的操作要求在不同基底材料上烧结饰面瓷。然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各基底材料与饰面瓷界面,并用能谱分析仪进行元素分析。结果Ni—Cr合金、氧化锆、Au—Pd合金、Co-Cr合金、混合Au—Pd合金5种基底与饰面瓷之间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元素扩散,扩散范围约1~2μm。随着远离界面,扩散元素含量逐渐降低直至消失。压铸瓷基底在实验条件下未明显观察到饰面瓷与压铸瓷的结合界面。结论Ni~Cr合金、氧化锆、Au—Pd合金、Co—Cr合金、混合Au—Pd合金及压铸瓷基底在和饰面瓷的烧结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结合。
简介:“粘结牙科学”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窝洞制备的指导原则。现行的窝洞制备的设计方案与范围扩展主要是基于龋病病损的范围与形状.在可能的情况下会稍稍扩展制成洞缘斜面从而符合微创牙科学的现代理念。各种新型去龋技术不断涌现.比如使用塑料和陶瓷的车针、改良的龋坏显示染色剂、酶促龋坏溶解剂、龋坏选择性的声磨技术、气磨技术和激光消融技术。这些技术都旨在尽可能选择性地去除或帮助去除龋坏感染的组织.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龋坏累及的组织(累及层).从而做到微创治疗。每一种技术都需要一个特定的去龋终点.并会形成不同性质的剩余牙本质基底,因而对粘结方法的接受力也不同。本文综述了去龋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剩余牙本质组织粘结能力的影响。
简介:种植义齿修复牙齿缺失、牙列缺损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缺失牙患者的青睐,由于种植义齿美观、舒适、最大限度地恢复咀嚼功能,又不损伤健康邻牙的优点,已成为缺牙患者的最佳选择。目前开展种植义齿修复的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迅猛增加。然而,有些医疗单位缺乏开展种植的必要条件和设备,医生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对种植义齿修复的适应证选择、种植体植入过程中操作原则以及上部结构修复时的操作要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种植义齿修复过程中各个阶段常见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制备针对人釉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的重组人全长釉原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融合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小鼠体内诱导制备腹水,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和蛋白G亲和层析柱纯化抗体。结果:筛选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人釉原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H10G1、H3G1、G5H3。腹水单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1∶243000、1∶729000、1∶729000,纯化后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81000、1∶243000、1∶729000。3株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均识别人釉原蛋白45~149位的氨基酸序列。结论:成功制备出针对人釉原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探讨釉原蛋白在牙根发育及牙周再生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简介:目的:构建牙本质混合层原位再矿化诱导模型,并从微观形态学角度探讨其矿化效果,为仿生再矿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mm×5mmⅠ型胶原海绵块作为3D胶原支架,结合电镜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评估成核诱导物多聚磷酸钠(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的仿生矿化诱导潜能。在此基础上,将仿生矿化技术与牙本质粘接程序结合,以STTP作为治疗性底剂应用于酸蚀脱矿牙本质面,在完成常规粘接处理后以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为洞衬剂,构建临床相关的混合层原位再矿化模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矿化1~3个月后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再矿化区域的分布和再矿化程度。结果矿化诱导28d后的3D胶原样本,纤维内可见磷灰石纳米晶体的有序沉积,纤维重现了与天然矿化胶原结构类似的横纹特征。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在900~1200cm-1和500~600cm-1区域,矿化胶原基质出现与纯羟基磷灰石特征峰相吻合的吸收峰,提示矿化胶原中形成的无机物是磷灰石。混合层原位矿化诱导1~3个月后,混合层内可见纤维内再矿化现象的存在,纳米晶体在胶原纤维内呈现迭序排列特征。结论在牙体粘接修复过程中,以矿化诱导物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作为治疗性底剂和洞衬剂,能使混合层内树脂渗透不良的胶原基质发生纤维内矿化。通过混合层原位再矿化模型的成功构建,初步证实仿生矿化技术应用于临床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建立了研究方法学,为仿生再矿化技术的最终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简介: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简介: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S-transferaseP1,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SACC和18例瘤旁腺体中GSTP1的蛋白表达,分析GSTP1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TP1在SA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腺体(P〈0.05)。在SACC肿瘤组织中,GSTP1表达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在组织学3级中的表达高于1、2级。在组织学1级中,GSTP1主要在胞核表达,但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GSTP1在胞质中表达显著增加(P=0.022)。结论:GSTP1的高表达及在肿瘤细胞不同部位表达与SACC的发生、肿瘤细胞分化相关。
简介:一名青年女性患者因数年前胃食管返流症及妊娠反应多种因素,导致上下颔牙齿磨耗严重,出现牙本质敏感伴发牙髓症状及根尖周炎.严重影响美观和功能。患者来修复科就诊2周前已行根管治疗处置牙齿敏感及疼痛问题。患者上下前牙残缺及牙列广泛磨耗,导致面下1/3垂直距离降低.经沟通患者选择咬合重建以获得修复空间及前牙美学修复。首先多学科会诊缺损病因,分析并制定诊疗计划,确定上前牙切缘位置、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然后为患者进行美学三级预演的数字化美学设计并制作诊断蜡型。在患者口内制作诊断饰面.其佩戴2周进行信息反馈。建议上中切牙行牙冠延长术调整上前牙牙龈位置及上中切长宽比.患者知情同意。上前牙行初步牙体预备,并根据导板微创下完成上中切牙牙冠延长术和唇系带修整.6周后分段完成牙体预备并将所有诊断饰面更换为树脂暂时冠修复体。暂时修复体佩戴3月后,转移暂时修复体的颌位关系并进行纤维桩核的制作和最终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制作最终全瓷修复体及调合。戴牙后可见达到良好的红白美学、胎曲线和咬合功能。制作密西根颌垫短期佩戴保护修复体。2年中定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咬合功能状态良好,垂直距离稳定,关节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