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DNA分析在痰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中作用和意义。方法对HE染色痰涂片褪色后行Feulgen染色,用HPIAS-1000型高清晰度彩色全自动分析系统作DNA分析。结果35例肺癌细胞及9例不典型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均为异倍体(heteroploid,H)核型。两组细胞DNA二倍体,异倍体(2C/H)核型分别占37.1%和66.6%(P〈0.001),五倍体/非整倍体(5C/AN)核型分别占71.4%、0.0%(P〈0.001),非整倍体(AN)核型占97.1%、0.0%(P〈0.001);而增生期百分比(PF)分别占(83.8±19.7)%、(47.629±.5)%(P〈0.001)。癌细胞组29例非小细胞癌与6例小细胞癌的2C/H核型分别占44.8%和0.0%(P〈0.001),5C/AN占65.5%、100.0%(P〈0.001),非整倍体(AN)核型为96.5%、100.0%(P〉0.05);而PF值为(83.1±20.1)%、(95.0±2.0)%(P〈0.02)。结论痰液细胞DNA分析指标(倍体核型、增殖期百分比)可作为细胞学肺癌诊断的重要理论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PET/CT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和治疗选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17日~2007年1月17日86例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的PET/CT资料并留取血清样本备用。比较PET/CT、胸部CT、支气管镜活检及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4种不同方法对NSCLC的诊断敏感性;分析SUV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和延迟相SUV对NSCLC的诊断价值;比较PET/CT与常规检查的TNM分期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中的检出率和检出分布上的差异。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测定血清VEGF-C浓度辅助胸部CT评价N分期。结果:入组研究NSCLC患者86例,男性67例,女性19例;腺癌41例、鳞癌37例、混合型腺癌5例及大细胞癌3例。PET/CT和胸部CT、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切割活检术对NSCLC患者肺部原发病变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89%(78/86)、76.47%(60/86)、80%(36/45)和90%(45/50),PET/CT与胸部CT在诊断敏感性上差异显著(P=0.02)。86例NSCLC患者PET/CT初始相SUV均值为8.27±4.90,其中46例患者延迟相SUV均值为8.35±5.29,高于其初始相SUV均值7.62±4.50(P=0.003)。PET/CT对N1、N2、N3分别检出10、24、26例,合计检出率为69.77%(60/86);胸部CT/VEGF-C分别检出9、29、6例,合计53.88%(46/86),PET/CT组与CT/VEGF-C组在阳性检出率和淋巴结分布上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6和P=0.004)。本组PET/CT诊断Ⅳ期肺癌38例,与常规检查组诊断29例,两组在阳性发现率上无显著差异(P=0.211),在分布上两组差异也不显著(P=0.712)。结论:PET/CT对NSCLC原发肿瘤的诊断敏感性显著优于胸部CT,延迟相SUV值对SUV初始值诊断NSCLC有重要参考价值。PET/CT对NSCLC的TNM分期比常规检查分期可能对治疗帮助更大。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以手术治疗为主。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结构,顺利暴露肿瘤是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影像资料下神经导航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垂体瘤患者78例。其中47例患者均应用神经CT导航辅助手术切除垂体瘤,31例患者均在神经MRI导航下,辅助手术切除垂体瘤,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准确性及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切除78例垂体瘤的过程中均准确找到病灶,导航误差范围1.4~2.9mm。结论: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可靠、准确性高,同时可提高手术的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伴发肿瘤的皮肌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PET/CT检查的45例皮肌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病理学和/或随访结果,探讨18F-FDGPET/CT在伴发肿瘤的皮肌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5例皮肌炎患者中恶性肿瘤发生率为33.33%(15/45),平均年龄为58.33岁,男∶女为2.1∶1。18F-FDGPET/CT发现恶性肿瘤的灵敏度、误诊率、特异度、漏诊率、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100%、13.33%、86.67%、0、91.11%、78.95%、100%。肌肉/皮肤18F-FDG弥漫性代谢异常增高组恶性肿瘤发生率36.84%(7/19),肌肉/皮肤18F-FDG局部异常代谢增高组恶性肿瘤发生率28.57%(2/7),肌肉/皮肤18F-FDG代谢无异常组恶性肿瘤发生率31.58%(6/19)。三组之间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肌炎伴间质性肺病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5%(3/20),无间质性肺病组恶性肿瘤发生率48%(12/25)。两组之间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肌炎是否伴有肌肉/皮肤代谢异常和恶性肿瘤发生率无关,对年龄较大且无间质性肺病的男性皮肌炎患者,18F-FDGPET/CT对于肿瘤筛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耐高压PICC导管在结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首次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经耐高压PICC导管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而对照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行增强CT检查时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护理耗时及导管维护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影剂的外渗发生率(0vs.5%,P=0.022),护理耗时[(6.36±7.71)分钟/次诋(13.32±3.29)分钟/次,P=0.001],导管维护费用[(1186.31±165.36)元/次眠(1250.25±170.67)元/次.P=0.0391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经耐高压PICC导管行增强CT检查,能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减少护理时数.降低维护费用。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胃癌病理学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广东省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174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并分期,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72-4、CA19-9水平。分析CEA、CA125、CA72-4、CA19-9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病理学分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以及阳性表达率,分析其与胃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72-4、CA19-9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25、CA72-4、CA19-9阳性表达率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胃癌患者中依次增高,CEA、CA125、CA72-4、CA19-9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1、0.582、0.768、0.550,P值分别为0.000、0.004、0.000、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72-4、CA19-9在预测胃癌病理学分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其进行监测,能为其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观察鼻朗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预防鼻窦炎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入组5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试验组(放疗加用鼻朗生理性海水组)26例,观察放疗后并发鼻窦炎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放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鼻窦炎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6.7%、29.2%、50.0%、62.5%和7.7%、11.5%、19.2%、26.9%。试验组发生率在放疗后各月均少于对照组,其中在第6个月(P=0.0218)和12个月(P=0.0113)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鼻朗生理性海水可作为预防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的有效手段。
简介:目的比较微电脑全自动化疗泵和便携式化疗泵在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科室行mFOLOFOX6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运用微电脑全自动化疗泵输注5-FU,对照组使用便携式化疗泵输注5-FU。比较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输注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便携式化疗泵.微电脑全自动化疗泵的操作更复杂.护士需要更长培训时间和更多培训次数来掌握其操作方法.输注过程中需排除的机器障碍次数更多(均P〈0.05)。观察组患者1~2级化疗不良反应中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12.5%vs.32.5%,χ2=4.588,P=0.032)。观察组患者3-4级化疗不良反应中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5.0%vs22.5%,χ2=5.165,P=0.023),两组其他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比对照组的输注时间波动更小,更接近预定时间[(45.2±2.1)小时vs(47.4±2.0)小时,P〈0.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优于对照组(95.0%vs.5.80.O%.χ2=4.114.P=0.043)。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应用微电脑全自动化疗泵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减少输注时间误差,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评价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四孔法全腔镜下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左上肺叶切除16例,左下肺叶切除7例。右肺上叶切除20例,右肺中叶切除1例,右肺下叶切除1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中转开胸1例。手术时间70~250(130.2±35.8)min,术中出血量30~800(250.4±114.8)ml,淋巴结清扫数目7~24(12.5±4.8)枚。术后拔管时间3~11(4.5±2.6)天,术后住院时间6~14(8.3±3.6)天。肺部并发症3例(6.4%),胸部疼痛3~4分。术后病理结果:腺癌42例,鳞癌9例,小细胞肺癌1例,肺泡细胞癌2例,腺鳞癌2例。术后随访5~28个月,无复发转移病例。结论全腔镜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只要条件成熟即使在基层医院也能够安全开展。
简介:目的:探讨骨碱性磷酸酶同工酶(bonealkalinephosphatase,BALP)与原发性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神经氨酸苷酶处理血清,琼脂糖电泳法分析测定50名健康体检者和13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结果:原发性肺癌组的总ALP和同工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肺癌骨转移组的总ALP和BAL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无骨转移组,原发性肺癌无骨转移组的总ALP和BALP活性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型ALP与原发性肺癌骨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经神经氨酸苷酶处理血清后,采用琼脂糖电泳法分离ALP同工酶有助于临床辅助诊断原发性肺癌有无骨转移。
简介:目的:评价PET-CT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中靶区勾画的价值及放疗后评价疗效的意义。方法:对1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PET-CT检查并定位,分别勾画出大体肿瘤体积CT-GTV和PET-CT-GTV,并分别制定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GTV进行比较。放疗后3个月行PET-CT复查。结果:13例患者的PET-CT-GTV和CT-GTV均不同,其中5例患者PET-CT-GTV较CT-GTV平均减少10.9cm3(25.7%)。CT-GTV平均42.4cm3,PET-CT-GTV平均为31.5cm3(P=0.0045);8例患者的PET-CT-GTV较CT-GTV增加45.3%(27.4cm3),CT-GTV平均为60.4cm3,PET-CT-GTV平均为87.8cm3(P=0.0000)。治疗后3个月PET-CT复查示:7例胰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局部FDG代谢明显减低或消失。其余6例病灶略缩小,FDG不同程度减低。治疗后的SUVmax变化范围为1.6-6.0,SUVmean变化范围为1.4-2.2。结论:采用PET-CT融合图像能够更好地提高靶区确定的精度及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减少不同勾画者之间的差异性。治疗前后局部病灶代谢活性的不同程度改变,对评价放疗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双极射频设备HabibTM4X在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12月在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应用Habibm4x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手术,其中11例实施不规则肝切除,5例实施肝左外叶切除,无肝门阻断。平均手术时间(141±62)min(55~225min),平均出血量(93±66)m1(20-250m1),肿瘤平均直径(7.8±1.9)cm(5.6~12.5cm)。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无出血、胆漏、腹腔脓肿、肝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6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均无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选择合适患者应用HabibTM4X行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简介:目的总结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实施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遵循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对患者实施规范化加速康复护理,包括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和准备,缩短禁食水的时间,使用微创手术,减少或尽量不使用鼻胃管减压,减少引流管放置,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运用多模式镇痛充分地术后镇痛,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结果手术包括左半肝切除6例,右半肝切除6例,左外叶切除20例,左外叶联合左尾叶切除2例,其他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14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0±2.3)天,平均住院费用(43795.6±9483.2)元。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加速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和获得良好疗效的保障。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与肠外营养组(PN),于术后24小时内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每天热卡为30kcal/kg.EN组患者术后第1天口服安素500ml,术后第二天1,000ml,术后第三天直至第7天口服1,500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临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PN组(P<0.05),EN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7%,PN组为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且可降低术后营养支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