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不放射,无恶心呕吐,病后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7℃,脉搏85分/次,呼吸20次/分,血压18/12KPa。肝右肋缘下可扪及2.0cm,剑突下5.0cm,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脾不肿大。HBsAg阴性,AFP2μg/L。肝脏B超于左叶肝静脉旁探及1个2.9cm×2.4cm弱回声团,边界清,有晕环,内部回声欠均。CT发现肝左叶内有一3.0cm×2.5cm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

  • 标签: 肉芽肿 嗜酸性细胞 原发性肝癌 占位性病变 右肋缘下 术前诊断
  • 简介: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3型:(1)黏膜型:最常见,主要为胃肠道粘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2)肌层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引起幽门梗阻及肠梗阻;

  • 标签: 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 浆膜型 腹水
  • 简介:病例:患者男,38岁,因"反复腹痛、腹泻3个月余,加重9d"于201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3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中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解黏液样血便,伴里急后重,就诊于当地医院,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减轻。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脑梗塞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2例FD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体检的8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增强胃动力联合抑制胃酸治疗。经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采取HE染色法对两组组织中的EOS进行计数统计,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法对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6(1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EOS、肥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相应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L-6及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EOS与IL-6、TNF-α、肥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肥大细胞数与IL-6、TNF-α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F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EOS数量、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提高.而IL-10水平降低,这些变化与FD的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