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分析sir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患者雨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胃癌患者,检测其体内胃癌组织中sirt1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对24个患者对等分为两组,降低其中一组12名患者的sirt1表达,记为A组,另外12名患者记为B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癌细胞发展情况并记录分析下调sirt1表达对癌症细胞的影响。结果:B组患者体内的癌细胞有明显的扩散和恶化,而A组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基本没有任何扩散及发展。且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8.33%,B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3.33%。结论:sirt1的表达对胃癌组织具有重要意义,下调sirt1表达有利于抑制胃癌细胞的扩散,且sir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胃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糖尿病伴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院随机的分为参照组(n=36例),观察组(n=36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饮食护理干预。两组指标、并发症、满意度比较。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溃疡愈合时间相比,观察组均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参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比参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伴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予饮食护理干预效果尤其显著,可有效改善指标,降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分析饮食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一共12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5年2月1日-2017年5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60例肝硬化患者)、对照组一组(60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实施饮食护理干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0%、满意度91.67%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领域、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SAS、S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降低作用,与此同时还能提升患者躯体、心理、社会以及物质生活评分,使其早期恢复身体健康,值得研究。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床边指数(BISA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II)及Ranson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人院后及时行BISAP、APACHEII及Ranson评分,比较三种评分标准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轻度、重度AP患者BISAP评分[(1.48±0.76)vs(2.72±1.81)]分、APACHEII评分[(2.82±2.18)ra(10.71±2.87)]分、Ranson评分[(1.68±0.35)ra(4.56±2.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01)。58例AP患者中预后不良8例,预后良好50例,两组三种评分比较差异显著(/><0.05)。BISAP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预测敏感度分别为〇.76、0.65、0.64;APACHEII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患者预测敏感度分别为0.72、0.78、0.94;Ranson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患者预测敏感度分别为0.70、0.71、0.72。结论三种评分标准在预测AP严重程度上类似,但在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上APACHEII评分预测价值最大,临床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简介:背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EA)的新技术,已有研究证实该法治疗EA可行、安全、有效,但关于术中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疗效差异的报道尚少。目的:探讨POEM治疗E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EA患者216例,行POEM治疗,其中全层肌切开133例,环肌切开83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观察手术前后Eckardt评分和食管直径改变、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率,并比较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疗效有无差异。结果:21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OEM,操作时间平均为59.1min,隧道长度平均为13.3cm,肌切开长度平均为10.1cm。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Eckardt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6个月食管直径较术前显著缩小(53.7mm对30.8mm,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13.0%(28/216)。患者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8个月),有效率为99.1%(214/216),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病例。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相比,操作时间、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可作为EA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全层肌切开并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但其远期疗效和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评估。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乳头切开术(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ERCP及EPT取石术的患者280例,分析ERCP及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探索降低近期并发症的途径。结果280例ERCP及EPT取石术成功率为100.00%,出现并发症43例(15.3%),术后急性胰腺炎3例(1.07%),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8例(13.50%),出血2例(0.71%),胆道感染0例(0.00%),穿孔0例(0.00%),无与ERCP及EPT取石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ERCP及EPT取石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属于有创操作,可能会出现近期并发症。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术后鼻胆管引流和药物干预对减少近期并发症出现极其重要。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志(HBVM)与HBVDNA的关系.方法对257例乙型肝炎患者同时检测HBVM与HBVDNA.HBVM检测用ELISA法,HBVDNA检测用PCR法.根据不同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阳性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和含量最高,血清HBeAg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但部分HBeAg阴性或抗-HBe阳性患者也有较高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结论PCR定量检测HBVDNA含量更有助于判断体内HBV复制的情况及传染性强弱,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科室2017年4月-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58例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分组统计58例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后6个月遵医行为以及疾病复发情况,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躯体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按规用药、合理饮食、规律生活以及定时复检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且疾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统计学计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守情况,促进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目的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研究对食管癌超声内镜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在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中应用价值。方法37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检查结果按2009年修改的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法分期,最后对EUS分期结果和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食管癌术前EUS检查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8%和78.4%,其中T1为100%、T2为83.3%、T3为82.4%、T4为80.0%,N1为70.6%、N2为85.0%。结论EUS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正确区分T2、T3及转移性淋巴结和炎性淋巴结是提高EUS准确率的重点和难点。
简介:目的探讨肝功能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从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出发,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在20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10项常用肝功能诊断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谷丙比值(AST/ALT)进行聚类分析和类别回归分析.结果10项指标分为5类:胆红素类(TBIL,DBIL,IBIL)、白、球蛋白类(ALB,GLB,A/G)、转氨酶类(ALT,AST)、转氨酶比值类(AST/ALT)、总蛋白(TP).各类指标预示病情程度的作用大小为:胆红素类>白、球蛋白类>转氨酶类>总蛋白类>转氨酶化值类.在胆红素类中,TBIL的作用最大;在白、球白类中,A/G的作用最大.结论胆红素和白、球蛋白类是判断病情的灵敏指标,其中又以TBIL和A/G比值更为重要.
简介: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不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调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目的:研究IBS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3的表达。方法:选取42例IBS患者和20名对照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IL-6、IL-18、IL-1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组血浆IL-6和IL-18水平、便秘型IBS组血浆IL-18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腹泻型和便秘型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染后IBS(pIBS)组血浆IL-6、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IBS组和非p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IBS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感染因素影响了腹泻型IBS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促炎细胞因子可作为IBS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简介: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致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精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口服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精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出血量及护理后再出血情况、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髙于对照组的82.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尸<0.01);实验组护理后出血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实验组护理后并发症及半年内再出血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7.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对阿司匹林致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治疗急诊脑外伤中的应用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急诊脑外伤患者,信封法分组,对照组予简单护理,实验组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急诊脑外伤患者满意率;住院天数、护理服务质量;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分数、功能独立评分FIM;脑疝、脑水肿等急诊脑外伤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急诊脑外伤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天数、护理服务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分数、功能独立评分FIM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分数、功能独立评分FIM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脑疝、脑水肿等急诊脑外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在急诊脑外伤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改善心理症状,提高功能独立性,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LC)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及诊疗现况,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南方医院诊疗的PLC患者5390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HBeAg定性、HBVDNA定量、AFP定量、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PLC患者以男性为主(87.4%),中位年龄为53岁,HBV感染率为84.15%,AFP阳性(≥20μg/L)率为65.63%;HBeAg阳性患者AFP阳性率为76.95%(671/872),高于HBeAg阴性患者的54.11%(685/1266)或HBVDNA阳性(≥1.0×103IU/ml)患者的70.73(1022/1445,P〈0.01);患者年龄越小、肝功能越差、BCLC分期越晚,AFP阳性率越高(P〈0.01);PLC病理学分型以肝细胞癌(HCC)为主(84.7%);BCLC分期以C期(41.0%)和B期(31.0%)为主;仅10%PLC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在1051例PLC患者中,初治即接受MDT诊疗的56例(5.3%),而28例(2.7%)非初治患者接受了MDT诊疗;在常规治疗情况下,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28234元,而MDT治疗的平均住院费用为26307元,费用减少了6.83%。结论PLC患者多并有慢性HBV感染,且发病住院时多为中晚期,MDT诊疗模式可以减少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