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实验将针对呼吸内科中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实施治疗,针对应用后的实际效果做出统计分析。方法:针对64例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患者进行治疗,样本选自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就诊的患者,并按照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为基础治疗结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组为无创正压通气结合呼吸兴奋剂治疗,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为90.63%,高于对照组的81.2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人机同步性以及气管插管率上,可见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结合呼吸兴奋剂治疗对于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相关指标,值得在继承借鉴中发展。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实时荧光PCR与涂片镜检、培养三种方法在结核杆菌检测的差异。方法对我院疑似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标本同时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涂片镜检和培养,将三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15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涂片镜检和培养三种方法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6.5%、32.6%和44.7%。实时荧光PCR法与涂片镜检法的阳性率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时荧光PCR法与培养法的阳性率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12例疑似其他类型结核病患者的胸腹水、脑脊液、穿刺液和尿液等非痰标本同时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8.8%、3.6%和16.1%。统计学意义同上。结论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在临床上对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置管注药并引流治疗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于酪型结核性腹膜炎病人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抗结核药物全身化疗;实验组应用腹腔置管注药并引流(异烟肼和利福平注射液)+全身化疗。观察两组病人发热、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缓解时间;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积液消退程度;腹部包块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消退程度。结果治疗4周时,病人症状缓解时间、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积液消退程度和腹部包块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消退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注射液腹腔置管注药并引流治疗技术可减轻腹腔粘连包裹,缓解患者症状,减少肠梗阻及结核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发生机会,提高好转率及治愈率。
简介: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acousticradiationforceimpulse,ARFI)用于评价周围型肺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使用ARFI技术,测量肺部肿块剪切波速度值(SWV),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肿瘤之间SWV的差异,同时采用roc曲线评价SWV对周围型肺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良恶性病灶SW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中肺腺癌和肺鳞癌SWV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SWV=1.2m/s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截断点。结论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对于评估周围型肺部肿块的良恶性具有可行性,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mRNA表达情况并与结核潜伏感染(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LTBI)及非结核感染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提取研究对象的PBMCs,经特异性抗原肽刺激后,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然后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比较各组IL-8mRNA表达情况。然后以敏感性(sensitivity)为纵坐标,1-特异性(1-specificity)为横坐标绘制结核组和LTBI组相比较的ROC曲线。结果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结核组PBMCs中IL-8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LTBI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2。以3.985为临界值,鉴别活动性结核病和LTB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17%和90.00%,此时阳性似然比等于5.42,64.7%的病例诊断准确。结论IL-8有可能作为新的活动性结核病诊断标志物,有助于活动性结核病与LTBI的鉴别诊断。
简介:患者男性,70岁.慢性咳嗽,咳痰病史20余年,每年冬季症状明显,迁延不断,多次住我科治疗,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此次因感冒症状加重,咳大量黄脓痰伴意识障碍,呼吸困难三天而入院.入院时体征:血压为0,浅昏迷状态,球结膜充血,水肿,周身高度发绀,呼吸浅表,缓慢,双肺听诊呼吸音极微弱,无干湿性罗音,心律规整,心率110次/分,下肢无浮肿.
简介:目的研究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碳酸酐酶Ⅸ联合诊断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非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52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roGRP、NSE、CAIX水平,分析其在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roGRP、NSE、CAI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患者血清ProGRP、NSE、CAIX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当CAIX诊断分界点取值96.91pg/mL时诊断敏感性为93.37%,特异性为92.3l%,诊断价值均好于ProGRP、NSE,采用三种指标联合诊断发现,其诊断价值优于三者指标单独诊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ProGRP、NSE、CAIX水平升高明显,与肿瘤分期正相关,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手术治疗效果新型评价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非侵入式通气装置在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法:选择2022年5月-12月份住院的COPD合并II型呼吸功能不全55例,按治疗方式分成A.B两组,A组采用非侵入式呼吸机辅助呼吸,B组采用传统方式辅助呼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氧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的呼吸阻力和响应频率均低于治疗组,治疗组的最大通气量、肺活量和1秒用力呼气量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A组的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含量,氧运送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明显提高,而A组的血乳酸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治疗效果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6.77%),有意义意义(P<0.05);结论:非侵入式呼吸机用于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病人,可以使病人的肺功能得到改善,同时也可以使病人的体内血氧指数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使病人的病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舒利迭在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88例中重度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舒利迭吸入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O2、PaO2、FEV1/FVC、FEV等生理指标与生活质量SQGR评分。结果经过7d治疗后,两组患者PaCO2、PaO2、FEV1/FVC、FEV等生理指标与生活质量SQG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7d后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m及6m后,FEV1/FVC与治疗7d时比较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m后实验组患者SQG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中重度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舒利迭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对改善患者肺部通气功能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血浆氨基末端B型钠利尿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意义。方法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68例患者,按照治疗期间是否发生VAP分为Ⅰ组(出现VAP,n=62例)和Ⅱ组(无VAP,n=106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确诊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指标Ⅱ(APACHEⅡ)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将Ⅰ组按照血浆NT-proBNP分为正常组及增高组,比较两组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住院死亡率;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P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因素。结果Ⅰ组血浆NT-proBNP、APACHEⅡ评分、血糖及WBC计数明显高于Ⅱ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Ⅱ组(P〈0.05);NT-proBNP增高组死亡率高于正常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r=0.502,P〈0.05)、CRP(r=0.513,P〈0.05),WBC计数(r=0.339,P〈0.05)及血糖水平(r=0.311,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OR=2.012,P〈0.05)是VAP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VAP患者中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且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是C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估CAP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评估血乳酸水平及24小时乳酸清除率对慢阻肺急性期(AECOPD)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结合APACHEⅡ评分及AECOP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109例AECOPD患者24小时血乳酸及24小时乳酸清除率的变化。结果将AECOPD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合APACHEⅡ评分及AECOP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98例患者24小时乳酸清除率为36.84±17.42%,死亡组11例患者24小时乳酸清除率为14.63±9.42%,死亡组患者24小时血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而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且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呈高水平;24小时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住院天数越短。结论24小时乳酸清除率及血乳酸水平的检测对于评估AECOPD患者预后是一个较好的指标,血乳酸越高,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预后越差。
简介: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各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川芎嗪注射液、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03%(χ^2=5.522,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7.010,13.738,17.448,P<0.05,P<0.01);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低于对照组(t=11.552,4.635,6.407,P<0.05,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68%vs6.45%)(χ^2=0.435,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有助于提高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疗效,可能与抑制患者炎症状态、改善凝血功能等因素有关。
简介:目的对乌司他丁联合常规疗法对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清SP蛋白、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诊断并进行治疗的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9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数、肺表面活性物相关蛋白D(SP-D)和肺部和活化控制趋因子(PARC/CCL18)水平进行检测,并统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834,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各项指数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O2、SaO2、p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533,P=0.012;t=3.030,P=0.003;t=2.577,P=0.012),PaCO2的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734,P=0.004);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研究组PEF和FEV1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4.830,P=0.000;t=3.630,P=0.002);并且治疗后两组患者PARC/CCL18和SP-D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研究组两项指标的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823,P=0.008;t=4.693,P=0.000)。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常规疗法可更有效的提高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肺功能和PARC/CCL18、SP-D指标并且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在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9例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行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结果149例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行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置管时间平均11.12±2.91min,置管过程中患者无氧气中断,置管后30min内X线定位置管成功率为81.9%,72小时内置管成功率达93.3%,置管前及置管后2min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与血氧饱和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置管后48小时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达98.0%。结论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是安全、可行的,置管成功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小,可以迅速使患者达到喂养的目标值,确保患者的营养供给,降低患者急性应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