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在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留存脑脊液进行DNA提取,采用细菌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病原体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对比同期脑脊液培养方法与PCR方法检测结果。结果137份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到细菌50株,真菌6株,脑脊液培养检测到细菌38株,真菌5株;PCR检测法灵敏度为40.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8.2%,诊断效率为56.7%;传统培养法则分别为31.4%、100%、100%、34.7%、44.4%。PCR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方法,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与培养法相当,两方法鉴定菌种符合率为97.7%。结论通用引物PCR扩增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准确等特点,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学快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细菌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我院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ESBLs基因型与耐药表型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3月临床分离9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K-B纸片法作药敏试验,酶抑制剂增强法表型确证,应用PCR、产物测序,确定ESBLs基因型。结果我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0.6%和57.3%;产ESBLs菌株亚胺培南100%敏感,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88.2%、14.7%、5.9%和29.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则分别为75.6%、35.6%、28.9%和5.2%。92株产ESBLs菌株中,共检出7种β内酰胺酶基因型,TEM型酶检出率为70.7%,均为TEM-1广谱酶,CTX型、SHV型ESBLs检出率分别为66.3%和44.6%,其中CTX-M-14阳性率为48.1%;SHV基因型都在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结论我院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严重,且其耐药表型也不尽相同。CTX-M型是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基因型。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基因型
  • 简介:目的了解2015年安徽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常见分离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各类临床分离菌采用MicroScanWalkAway96PLUS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共分离病原菌149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0株,占24.7%;革兰阴性菌1129株,占75.3%。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7.0%和86.3%。葡萄球菌中未见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达托霉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屎肠球菌中检出1株耐万古霉素,检出率为2.8%。肺炎链球菌主要来源于儿科,青霉素均敏感。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检出率分别为52.9%、30.8%和25.0%,产ESBL株测试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株。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29.4%。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占85.5%)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3.0%和64.5%。结论2015年该院分离革兰阴性杆菌耐药严重,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 标签: 细菌耐药性 超广谱13内酰胺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 简介: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和起病后30d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5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分析30d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21例患者入组,其中MRSA血流感染检出率为17.4%(21/121)。相比较于MSSA血流感染,MRSA血流感染中年龄≥65岁老年患者更多、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更为常见(P值分别为0.026、0.035和0.001);并且MRSA血流感染患者中复数菌感染更多和接受了更多不恰当初始抗感染治疗(P值分别为0.005和0.001)。患者起病后30d内死亡率为18.2%(22/12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仅实体肿瘤(OR,8.932,P=0.004)和感染性休克(OR,56.721,P〈0.001)是患者起病后30d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实体肿瘤和感染性休克,比MRSA感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中起了更重要作用。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流感染 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黏菌素被用于治疗多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感染。甲磺酰黏菌素(colistinmethanesulfonate,CMS)静脉滴注后能被水解为具活性黏菌素。目前关于黏菌素药动学资料还很有限。本文报道CMS和黏菌素在危重感染患者群体中药动学特征。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MDR—GNB)感染患者(排除接受。肾功能替代治疗患者)。

  • 标签: 静脉滴注治疗 革兰阴性菌 感染患者 患者群体 菌素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 简介:本研究2013年4月10—23日收治于浙江一所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12例甲型流感(H7N9)患者(6例存活,6例死亡),系统分析其临床特征、病毒学特点和死亡病例组织病理学改变。死亡病例中发生医院细菌感染者较存活者更多(死亡患者中5例发生医院感染,存活患者则仅3例)。死亡患者中,4例发生菌血症;而存活患者中,2例发生菌血症。

  • 标签: 甲型流感 H7N9 存活患者 菌血症 组织病理学改变 细菌感染者
  • 简介:目的对上海地区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初始治疗艾滋病患者各种治疗药物更换时间、原因及例次频率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种药物耐受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154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艾滋病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每种药物在开始使用后不同时间段内被更换最常见原因以及发生更换例次频率。结果启动ART后3个月内更换治疗药物原因以奈韦拉平(NVP)导致严重皮疹、依非韦伦(EFV)导致严重皮疹和齐多夫定(AZT)导致中性粒细胞(ANC)〈0.75×10^9/L为主。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因AZT导致严重贫血、NVP导致肝毒性更换药物患者增多。治疗超过1年后患者更换药物原因多集中于司他夫定(d4T)所致外周神经损害、脂肪萎缩、血脂异常以及发生治疗失败。因各种原因更换药物共352例次,其中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为302例次(26.17%),治疗失败为50例次(4.33%)。d4T治疗满1年后因血脂异常、脂肪萎缩及治疗失败发生更换药物例次频率逐渐增加;AZT更换原因主要为重度骨髓抑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始ART后6个月内;EFV更换例次较少;NVP更换主要原因为严重皮疹和3级以上肝毒性,在开始治疗后1个月内发生频率较高。结论在ART过程中,患者接受治疗时间长短不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也不相同。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范围较大。不良反应仍是影响患者依从性、抗病毒疗效主要原因。

  • 标签: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 治疗失败 更换药物
  • 简介:目的了解1999-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和脑脊液等无菌体液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其毒力基因检测。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临床分离金葡菌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RSA耐药基因mecA、mecC及其毒力基因PVL和sasX。结果258株金葡菌中MRSA菌株占54.3%(140/258),MSSA占45.7%(118/258),血液、脑脊液和胸腹水等无菌体液中MRSA检出率由1999-2002年71.9%逐年下降至2011-2014年43.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MRSA多数受试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MSSA。MSSA受试抗菌药仍然十分敏感,细菌耐药率除青霉素外,均≤11%。β内酰胺类(除青霉素外)MSSAMIC90值均≤1mg/L。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90株临床分离MRSAmecA基因阳性检出率为100%,未检测到mecC基因;sasX基因阳性检出率为46.7%,未检测到PVL基因。sasX阳性MRSA和sasX阴性MRSA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磷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均高度耐药,但sasX阳性MRSA菌株阿米卡星和甲氧苄啶一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均高于sasX阴性MRSA菌株。结论MRSA临床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重视和加强金葡菌中MRSA监测。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菌体液 抗菌药物敏感性
  • 简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spp.)是定植在口腔条件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炎,也可引起脓肿、结膜炎、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和宫颈炎等感染,围产期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感染少见,现报道我院1例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引起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 标签: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新生儿败血症 质谱仪
  • 简介:目的了解6种编码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流行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0~12月分离211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采用PCR检测其中6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分布。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菌株,用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211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91.5%(193/211)被检出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其中133株含armA(133/211,63.0%),60株含rmtB(60/211,28.4%)。阿米卡星MIC≥512mg/L、庆大霉素MIC≥128mg/L104株肠杆菌科细菌中,甲基化酶基因检出达100%,且armA和rmtB检出相仿(分别为49与55株)。阿米卡星MIC≥512mg/L、庆大霉素MIC≥128mg/L9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甲基化酶检出94.7%(89株),以armA(84株)为主。未检测到rmtA,rmtC,rmtD和npmA基因。ERIC-PCR结果显示该类基因并非单克隆传播。结论几乎所有临床分离阿米卡星MIC〉512mg/L革兰阴性菌中都能检出armA或rmtB基因。

  • 标签: 氨基糖苷类 耐药 16S rRNA甲基化酶 革兰阴性菌
  • 简介:目的研究我院住院患儿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及其相关耐药性分析。方法收集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住院患儿呼吸道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75株,肺炎克雷伯菌45株,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PCR产物克隆测序等方法明确ESBLs基因型,并结合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研究基因分型与细菌不同头孢菌素及氨曲南敏感性关系。结果上述120株细菌中112株(93.3%)产CTX—M型p内酰胺酶;未能扩增出SHV型、TEM型ESBL基因。CTX—M型基因亚型主要为CTX—M9簇中CTX—M-14型(78、6%),其次为CTX—M-1簇中CTX—M-3型(19.6%),仅有1.8%为CTX—M-8型;携带CTX-M-1簇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及氨曲南耐药率均明显高于CTX—M-9型。结论CTX—M基因型为武汉地区儿童分离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中最常见ESBLs,CTX—M-14为最常见基因型,其次为CTX—M-3型;CTX—M-9簇及CTX-M-1簇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曲南水解能力差异明显。

  • 标签: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基因型 耐药性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2012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仪器方法对上述菌株作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按2012年版CLSIM100-S22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收集临床分离CRE菌1499株,包括克雷伯菌属952株(63.5%)、肠杆菌属226株(15.1%)和埃希菌属206株(13.7%)等。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最多者分别为呼吸道标本(48.2%)和重症监护室(29.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RE菌株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除阿米卡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低于50.0%外(分别为46.9%和49.8%),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70.0%~100%。儿童分离株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低于成人分离株。结论CRE菌株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严重限制临床抗感染治疗有效药物选择。CRE菌株在医院中某些科室如重症监护室和神经外科较为集中,应对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感染防控措施以遏制此类耐药菌株在医院中播散流行。

  • 标签: 细菌耐药性监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感染控制
  • 简介: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q干扰素(IFNα)治疗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000U/mL)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预测价值。结果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统计学意义(X^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log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X^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 标签: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Α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目的评价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中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用药HSCT住院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任何不良事件,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关系、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观察疗效。结果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共入选病例95例,其中可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安全性评价者93例。出现不良反应者共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其中肾功能损害7例(7.5%)、肝功能损害4例(4.3%)、肝肾损害伴血尿者1例(1.1%)、肠道菌群失调1例(1.1%)、耳鸣1例(1.1%)、血栓性静脉炎1例(1.1%)。年龄≥45岁,合并应用其他易造成肾脏损伤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膦甲酸钠)都是造成肾脏损害高危因素。而以上因素均不是肝脏损害高危因素。可评价疗效81例中,47例有效,总有效率58.0%。结论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在HSCT患者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合并应用其他易造成肾脏损伤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膦甲酸钠)易发生肾脏损害。

  • 标签: 去甲万古霉素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不良反应
  • 简介:最近研究表明在接受万古霉素治疗患者中,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会增加肾毒性风险。但比较接受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万古霉素+头孢吡肟患者急性肾损伤风险研究仍缺乏。本文比较万古霉素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克肟急性肾损伤发生率。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万古霉素 他唑巴坦 哌拉西林 头孢吡肟 风险比
  • 简介:目的研究武汉市儿童医院临床分离高产质粒AmpC酶和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6年8月住院患儿临床分离头孢西丁中介或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161株。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表型确认试验检测ESBLs,质粒转化试验定位耐药基因;采用PCR技术扩增质粒AmpC与CTX—M基因;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确定CTX—M基因簇特征;利用基因测序确定AmpC酶及CTX—M基因亚型。结果DHA-1型和ACT-1型为主要质粒AmpC酶基因型,发现1种新ACT型质粒AmpC酶,其与ACT-1同源性仅为84%。CTX—M-14型和CTX-M-3型为主要ESBLs基因型。最常见大肠埃希菌SSBL基因组合为CTX-M-14+DHA-1+ACT-1型,肺炎克雷伯菌为CTX—M-3+DHA-1+ACT-1。结论我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SSBL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单产质粒AmpC酶菌株;CTXM-14/CTX—M-3+DHA-1+ACT-1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最常见SSBL基因型。

  • 标签: 质粒AmpC型β内酰胺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细菌性感染患者血液中降钙素原(PCT)、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和中性粒细胞CD64(CD64)表达水平,为临床细菌性感染早期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7年5月就诊治疗确诊210例感染患者,另选取8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感染患者分为细菌组105例、病毒组105例,采用热景公司上转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PCT和HNL、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测定并计算CD64百分比、制定工作曲线选取PCT、HNL及CD64截断值,从而分析比较细菌组、病毒组和对照组PCT、HNL及CD64表达水平和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细菌组与病毒组、对照组PCT、HNL、CD64和WBC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与对照组CD64、WB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与对照组PCT和HN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AUC(HNL)为0.930,AUC(CD64)为0.928,AUC(WBC)为0.729。PCT、HNL和CD64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截断值分别为:〉?0.79ng/mL、〉87.43ng/mL、〉9.01%。结论细菌感染性疾病导致PCT、HNL和CD64表达水平升高,PCT、HNL和CD64可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其中HNL诊断价值最高。

  • 标签: 感染 降钙素原 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 中性粒细胞CD64
  • 作者: 杨有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家庭药师》2023年第1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疾病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随机选取86例,其治疗时间在2019.1-2021.2之间,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三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95.34%),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6.98%),低于对照组(23.2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疗效较为理想,有效缓解了患者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