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检测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验证中有效期设定的合理性。方法:选取常用的,涵盖各种剂型的 6种中药制剂进行检测,涵盖了洗剂、片剂、软膏剂和口服液等剂型,包括内服与外用,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检测的内容包括片剂的崩解时限、洗剂与口服液的化学酸碱性 PH值、相对密度以及微生物限度;检测期根据各制剂的有效期设定,分别为 12到 24个月;检测办法根据国家有关标准选定。结果:在有效期内,片剂的崩解时限都符合相应标准;洗剂与口服液的化学酸碱性 PH值以及相对密度符合标准规定;微生物限度符合相关规定。结论:在有效期内, 6种常用的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符合标准。
简介:背景:骶骨肿瘤切除是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一个难题。既往文献报道多侧重于肿瘤的切除方法,对于骶骨肿瘤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63例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42.1岁。病理诊断:软骨肉瘤9例,脊索瘤25例,骶骨恶性神经鞘瘤5例,骨肉瘤13例,尤文肉瘤4例,孤立性转移瘤2例,未分化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3例。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术23例,单纯后路全骶骨切除术4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5-97个月,平均45个月。16例内固定失败出现在术后8-24个月,平均17.1个月。本组病例中共9例出现螺钉松动移位,7例患者出现金属棒断裂。6例患者出现植骨未愈合,其中3例术后曾接受放射治疗。结论:全骶骨肿瘤切除后,钉棒系统重建最常出现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内固定失败可能与金属连接棒过细,固定节段不合理,植骨不愈合有关。通过合理的翻修手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内固定断裂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内在我院采取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造影进行颈动脉斑块检查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此次对象,以评估超声造影在劲动脉斑块稳定性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68例患者中检测出68块颈动脉斑块,其中包括硬斑32例、软斑22例、混合斑14例;斑块部位显示颈内动脉10块、颈动脉窦部42块、颈总动脉16例;超声检查显示混合斑与软斑的最大增强密度明显高于硬斑(P<0.05)。经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软斑脂质坏死核体积显著高于其他体积(P<0.05);软斑和混合斑中斑块的内出血体积较硬斑更高(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较好的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对临床相关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 以免疫球蛋白A (Immunoglobulin A,IgA)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为例,探讨解决免疫比浊试剂运输稳定性问题的方法。方法 通过向试剂2稀释液中添加蛋白保护剂,分别模拟运输3天、5天、7天,以2~8℃常规保存的试剂作为比对,计算与2~8℃常规保存的试剂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来观察稳定性的改善。对最终选定的方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添加1% 的甘油和添加1% 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运输后与2~8℃常规保存的试剂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在10%以内。添加1% 的甘油和添加1% 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运输7天后的试剂和2~8℃常规保存的试剂测定20份样本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添加甘油、聚乙二醇PEG6000等可提高免疫球蛋白A试剂运输稳定性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颈深屈肌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椎反弓的疗效。方法:使用Borden氏测量法将60例诊断为颈椎反弓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干预措施颈深屈肌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和麦特兰德松动术; 对照组为颈椎牵引联合麦特兰德松动术。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生理曲度用Borden氏测量法进行评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颈深屈肌稳定性训练对治疗颈椎反弓有疗效,能改善颈椎反弓,增加颈椎生理曲度,颈深屈肌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和麦特兰德松动术组优于颈椎牵引和麦特兰德松动术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中实施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的检出率。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接受手术干预之前需要接受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以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探讨两种检查方式单独应用、联合应用对肿块定性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探讨两种方法诊断肿块性质的准确率。结果:常规超声对乳腺肿块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21%(50/58)、83.33%(35/42)、85.00%(85/100);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肿块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4.48%(49/58)、80.95%(34/42)、83.00%(83/100);联合检查对乳腺肿块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8.28%(57/58)、95.24%(40/42)、97.00%(97/100);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肿块恶性的诊断准确率比常规超声较高(P<0.05)。结论:在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中实施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的检出率比较高,且诊断效能较高,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预见性护理应用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当中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所选时间段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此期共有220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而到我院接受治疗与护理。其中有110例所实施的护理模式为预见性护理干预,设置为预见性组;另有110例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干预,设置为常规组。对两组患者经由护理干预之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预见性护理干预的110例患者中,共有8例出现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27%;常规护理干预的110例患者中,共有30例出现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7.27%。组间数据差异有呈现出显著性的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病人共计50例,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为25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比较术后恢复情况各项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恢复情况各项指标(拔除引流管时间、骨痂形成时间以及肿胀消退时间)观察组均较短,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利于患者病情康复,且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药物机理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 20例,观察组 20例使用参麦注射液 40ml qd,对照组 20例使用脉络宁 40ml qd,疗程为 10d,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心功能状态。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 65.00%;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测定各指标有显著差异性( 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测定各指标差异不明显( 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注射液能够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具有可靠的疗效,无明显副作用,而且价格低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间接治的3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18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同时骨盆前外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更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同时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进行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简介:目的考察注射用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维生素C注射液、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注射用辅酶A及肌苷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盐酸左氧氟沙足分别与上述4种药物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室温条件下8h内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配伍液8h内外观、pH及盐酸左氧氟沙星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注射用盐酸左氧氟沙星可以与维生素C注射液、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注射用辅酶A及肌苷注射液混合输注。
简介:摘要目的本课题选择氨茶碱注射剂和葡筍糖注射剂进行配伍,模拟临床常用浓度及配合量,方法分别在常温二十五度,恒温三十七度时观察配对半年内药液的外观性状、pH值、紫外光谱的改变、氨茶碱和葡萄糖的含量变化情况,从而药液的稳定性情况。结果氨茶碱注射剂和百分之五的葡萄糖输液剂按照常用量配比以后,在常温下二十四小时内的pH值、色泽、含量变化不大;配伍后第30天测定,pH值明显下降,颜色变深,氨茶碱及葡萄糖的含量均明显降低;之后的第60天、90天、120天、180天的测定,pH值变化小于1,外观性状的差异变化不大,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氨茶碱注射剂和5%葡萄糖输液剂按照常用量配伍后,常温下放置二十四小时内,表现的稳定性较好,三十天后的稳定性表现为明显降低,含量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不符合在临床上的使用要求。
简介:目的:总结对中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康复治疗中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及该治疗在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55例20-50岁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配合核心稳定性康复治疗训练,康复训练包括拉伸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使患者逐步达到身体柔韧,肌肉有力的状态,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结果:评分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患者功能和疼痛评分逐步下降,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中青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治疗,其缓解疼痛及恢复功能效果显著,而且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疗效保持良好。本课题首先进行拉伸训练,增强机体的柔韧性,训练难度适中,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再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增加肌肉力量,指导患者主动康复锻炼,提高机体内在稳定性,起到缓解疼痛增强功能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治疗仪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4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给予缺血预适应仪的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应用缺血预适应治疗仪进行干预后,hs-CRP较疗前明显减低,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观察组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缺血预适应治疗仪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干预,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来对抗缺血,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