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临床CT影像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各1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胰腺炎患者)和观察组(n=10,胰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确诊情况、CT影像学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1)在出现病变的胰腺部位出现明显的边缘,患者胰管中出现不规则的扩张情况,并伴有钙化和假陛囊肿等症状;(2)患者肾前筋膜出现明显的增厚现象,腹腔内部存在粘连的情况并伴有胆总管的扩张症状。对照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1)胰腺内的病变面积有显著的增大的情况,患者胰管远端扩张且有均匀性,远端呈现出不均匀的密度分布;(2)患者的胆总管出现明显的扩张,并扩张情况突然中断,患者胰腺周围血管以及脂肪明显受累并伴有明显的转移的症状。结论CT对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简介:摘要根据近7年(2007-2014年)本院实施“每周一案”影像阅片,总结与分析了在相对宽松氛围下开展影像阅片,达到医教相长的作用,认为此项工作需要长期持续探索与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不典型肺结核影像与临床表现特点,以提高该病例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0例非典型老年人肺结核均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及短期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转抗痨治疗明显好转或部分痰检阳性确诊。结果(1)不典型肺结核19例表现多叶多形肺炎型,其中合并小空洞5例,(2)5例多发大小不等多发结节型,(3)4例单发结节或团块型,(4)11例肺段或肺叶实变(干酪性肺炎)型,(5)3例肺间质改变为主肺结核。结论老年人肺结核多表现为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生肺段或肺叶不典型、病灶形态不典型及影像特征不典型等。充分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HRCT检查方法及其图像后期处理、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等,以提高该病例诊断正确率及能及时对症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CT与MRI影像特征,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鼻咽癌经放疗治疗后3个月~2年内复检发现异常影块的鼻咽癌患者,有78例,所有患者复检可发现异常影块,进行鼻咽局部肿块活检确定其病变性质。活检结果为阴性的患者继续进行CT或MRI的随访,直至得出最后的结果,对比并分析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CT与MRI影像以及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对78例患者鼻咽部肿块进行病理活检、CT或MRI随访最后证实有37例患者为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所占比例为47.44%,还有41例患者为放疗后发生改变,所占比例为52.56%。采用CT影像诊断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依次为60.8%、85.1%、75.3%,采用MRI影像诊断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依次为68.7%、83.1%、77.2%。结论CT或MRI影像诊断鼻咽癌化患者在放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残留的准确性在75%左右,从本次研究数据中可知,MRI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稍微高于CT影像诊断,采用两者结合进行诊断可有效减少误诊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280例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病灶实质区域部分灌注参数情况。结果(1)肝血管瘤HAF、HBF水平较原发性肝癌与肝脏转移瘤更低,MTT水平较原发性肝癌与肝脏转移瘤更高;(2)肝血管瘤以及原发性肝癌HBV水平较肝脏转移瘤更高;P<0.05,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3)但三组PS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效果较为理想,并且能够有效区分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观察选择MR完成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06月、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及齐鲁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24例。针对所有患者临床实施MR平扫以及实施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对最终的检查结果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全部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肿块,能够清晰显示边界。其中肝左叶出现肿块的患者14例,肝右叶出现肿块的患者8例,尾叶出现肿块的患者2例。对患者实施MR平扫最终发现,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T1WI信号未表现为显著的减低。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模式属于“快进慢出”型。结论针对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临床实施MR检查,表现出显著的特征,能够获得显著诊断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核苷酸酶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96例肝脏疾病的患者及同期进行体检的36例健康患者进行了5`核苷酸酶的水平的检测,96例肝脏疾病的患者中包括24例肝硬化患者,23例慢性肝炎患者,25例急性肝炎患者,24例肝癌患者,比较各组患者血清中的5`核苷酸酶的水平及在各组患者中的阳性率。结果肝脏疾病的患者的5`核苷酸酶的水平及阳性率有明显差异,与健康组相比,呈明显升高趋势,阳性率也高于正常体检组。结论5`核苷酸酶对于肝脏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肝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一项辅助检查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TBA、AST/ALT比值在诊断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32例肝病患者归为肝病组,其中急性肝炎34例、慢性肝炎41例、肝硬化33例、肝癌24例,并将68例体检健康人归为对照组,检验肝病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血清TBA水平,以及AST/ALT比值,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肝病组TB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其中,急性肝炎TBA显著高于其他其他肝病患者(p<0.05),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TB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ASL/ALT比值,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健康对照>慢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BA、AST/ALT比值在诊断肝脏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可以反映肝脏受损情况,还可以用于判断预后、观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应用外科手术治疗并探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2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设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与治愈率分别为100.0%、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与58.33%,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5.56%)低于对照组并发症(33.33%)发生率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应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相比于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在临床手术中中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在大鼠血浆和肝脏组织中的浓度的方法。方法通过外周静脉注射表阿霉素后,取大鼠血浆及肝脏组织,经蛋白沉淀,有机相萃取,氮气吹干,流动相复溶等处理后,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表阿霉素的药物浓度,结果血浆中最小检测限为5ng/ml,在5~1000ng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肝脏中最小检测限为25ng/ml,在25~2000ng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结论建立了检测血浆、肝脏组织内表阿霉素(EPI)药物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RP-HPLC)。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的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行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60例,通过随机的方式获得对照组和七氟醚组,每组均为30例。七氟醚组在肝门阻断前1h开始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0MAC)。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在肝门阻断前(T1)肝门阻断末(T2)及术后第一天(T3)检测血浆TXB2和6-2keto2-PGFIa浓度以及IL-8和TNF2A含量。结果TXB2不同时点的比较中,对照组只有在T3时刻,与T1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醚组,T2与T1、T3与T1、七氟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6-2keto2-PGFIa不同时点的比较中,对照组在T2与T1、T3与T1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醚组,T2与T1、T3与T1、T3与T2、七氟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IL-8和TNF2A的不同时点比较中,对照组在T2与T1、T3与T1、T3与T2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醚组,T2与T1、T3与T1、T3与T2、七氟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够产生保护作用,对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与控制炎性因子生成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