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采用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患者年龄18~63岁,平均42.5岁左侧10例右侧六例。根据AO/ASIF分型,C1型8例,C2型5例,C3型3例。所有病例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或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使用双钢板内固定。术后尽早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16例患者经5~22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5个月。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1评定肘关节功能,优5例良8例可3例。结论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是目前较好的一种方法牢靠的内固定使肘关节得以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了保障,功能恢复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对照研究的方式分别选择我院新生儿科选择感染疾病的新生儿60例,及健康新生儿60例,分别将其作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的PCT水平和hs-CRP水平。结果感染组新生儿的PCT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新生儿的PCT检测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hs-CRP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感染急性期,其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均会显著升高,但与C反应蛋白相比,降钙素原对新生儿感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要明显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功能损害时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作为早期敏感标志物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的浓度,同时测定血肌酐(Scr)、尿素(Urea)与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比较。结果血清CysC在健康对照组、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肾衰竭组、尿毒症期组测定值分别为(0.79±0.31)、(1.38±0.32)、(2.28±0.55)、(4.88±1.47)、(7.43±1.15)mg/L,随着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增加,血清CysC的浓度升高,相邻各组之间Cy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血清CysC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Scr、Ure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功能不全不同损害期血清CysC浓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相关,血清CysC作为反映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在肾功能损害早期优于Scr、Urea,CysC与其他肾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正确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有重要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hs-CRP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5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对其进行hs-CRP动态检测,比较两组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大面积梗死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患者(P<0.01),并且持续时间长,预后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hs-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判定的客观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导管的维护及应用中实施“C”型固定方法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6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且应用PICC导管的患者78例,遵照随机投掷法给予分组,对照组39例行传统固定方式,研究组39例给予“C”型固定方法,对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应用“C”型固定方法后研究组裂管、破损、受压使输液速度减缓、脱落、感染的发生率相比于应用传统固定模式的对照组得到降低,P<0.05。结论“C”型固定的应用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两步法检测临床10例癌旁组织、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4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P<0.05)。VEGF-C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72.2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41.38%,二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而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1.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提示其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与发展。2.VEGF-C的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提示其介导了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与转移,可能作为临床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及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入我院诊断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两支病变组(20例)和三支病变组(15例)。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同时分析稳定性心绞痛组(SA)、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和心肌梗死组(AMI)的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关系。结果两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MI组、UA组和SA组相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的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病变程度严密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冠心病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