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2年12月时间段接受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为45例、46例。参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研究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症状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语言、肢体、意识、视野以及面瘫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有利于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有助于患者症状的改善,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以及可行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2年12月时间段接受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为45例、46例。参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研究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症状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语言、肢体、意识、视野以及面瘫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有利于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有助于患者症状的改善,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以及可行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性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卒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的DQ值和Gesell各能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神经行为的发育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消化科经结合发病特点诊断、结肠镜检证实的72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症状出现5d内行全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周内复查结肠镜,其中部分病例再次取病变黏膜活检,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经肠镜检查确诊的7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男28例,女44例,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50岁以上6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泻等。其中一过型68例,狭窄型4例,无坏疽型。病理检查显示非特异性改变。结论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伴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因的老年患者,突发左下腹疼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行结肠镜检查是确诊、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组加丁苯酞,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28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3个月后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能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急诊介入开通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2例在2015年2月-2018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划分为观察组(急诊介入开通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41人。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及生存质量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8.05%)较高(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生理症状、躯体症状、睡眠状况及心理症状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急诊介入开通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血管再通率,可以进行积极普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用放射线诊断治疗,分析放射线诊断缺血性骨病的临床价值,并面向大众推广。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录治疗的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予以x线以及CT诊断,诊断结束后分析其诊断效果,并对结果进行整理讨论。结果经过x线诊断确诊45例,确诊率为75.0%,CT诊断确诊58例,确诊率为96.7%;两种方式对比(P<0.05),CT早期病变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结论x线诊断以及CT诊断在缺血性骨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CT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x线,是x线诊断缺血性骨病的有效补充,在临床诊断缺血性骨病时应作为诊断缺血性骨病的重要手段,值得面向大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采用 MD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 50例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术患者,根据随机盲选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查后行介入术,观察组采用 MDT指导后再行介入手术。比较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术后血管再通率,肢体致残率、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 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患者采取 MDT干预方案,能够降低血管堵塞率 ,肢体致残率,进 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具备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介入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保守药物治疗;治疗组实施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速度水平、住院总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速度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介入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改善颈动脉血流速度,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使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水平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FO)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因其他原因无脑卒中病史的1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又根据年龄分为<55岁和≥55岁两组。采用相关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55岁患者的PFO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其他各组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PFO是年轻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PFO并早期干预,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