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代,沉积学家Pettijohn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作用.沉积期间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层理、层面上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潮坪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大红峪碎屑岩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高于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这些沉积构造发现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依据泥盆纪早、、晚3个时期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华中地区(泥盆世)及长江下游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南方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中北部以及湖北南部地区,晚泥盆世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北方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新疆北部,晚泥盆世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百分含量表明,早期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 标签: 泥盆纪 维管植物 植物化石 古地理分布
  • 简介:粘土矿物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重要因素。结合实例讨论了粘土矿物成因、绝对含量、成分、产状及晶体形态等与砂岩储集性能关系。研究表明,粘土矿物对砂岩储集性能影响程度与砂岩本身成熟度有关。当砂岩成熟度高时,随粘土矿物绝对含量增加,其储集性能降低。尤其是渗透率降低;但高成熟度砂岩随高岭石充填状粘土矿物含量增高,物性相对变好。当砂岩结构成分成熟度比较低时,粘土矿物对其储集物性影响较小,而主要与岩石本身成分结构有关。研究还表明,不同形态伊利石对砂岩物性影响也不同,片状伊利石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而纤维状发丝状伊利石增多会使砂岩储集物性降低或变为非储层。

  • 标签: 粘土矿物 矿物成因 砂岩 储集性能 成熟度 晶体形态
  • 简介:种气体,氮气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一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一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一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一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一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一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一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一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重建了清代江苏省冬季逐年冷暖等级序列,并利用Morlet复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2个冷时段(1644—1730、1821—19001个暖时段(1731—1820);(2)重建冷暖等级序列存在多尺度下周期变化特征,其中有较明显周期变化尺度是38~42a、18~20a、13~15a8a,38~42a8a特征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相对具有全域,18~20a尺度周期变化1690-1790之间比较明显,13—15a尺度周期变化1720之前1830之后比较明显;(3)重建序列1主周期为42a,第2、3、4主周期依次是20a、8a3a;42a尺度下,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可划分为6个偏冷时段6个偏暖时段。

  • 标签: 清代 江苏省 冷暖等级序列 小波分析
  • 简介:寻求指示古气候变化测井替代指标是近年来古气候研究重要途径方向。测井曲线是地层岩石学、岩石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反映,具有连续好、纵向分辨率高特点,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手段。松科1井作为专门为研究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重大地质事件与古气候变化而部署一口科学探索井,具有系统岩心资料较完整测井系列资料。文中在对松科1井南孔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统计基础上,结合放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论证了钍/钾比(Th/K)可以作为指示气候变化良好替代指标的可行,并据此对松辽盆地青山口—嫩江沉积时期气候干湿变化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从泉头3段—嫩江2段沉积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从潮湿向半干旱转化趋势,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完整干湿变化旋回。这一研究结论与前人在松辽盆地南部采用古生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结论相吻合,表明根据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统计得出Th/K值可以作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替代指标。

  • 标签: 古气候变化 松辽盆地 晚白垩世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 简介: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56日—9日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热门领域,新概念跨学科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遗迹化石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地质突变期中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 遗迹化石 遗迹学 葡萄牙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等。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本文根据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地理分布、属种分异度特征属种丰度,将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早-中三叠世,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三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右江生态区.晚三叠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 标签: 中国 三叠纪 牙形石 古生物地理区
  • 简介: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三叠纪古海洋里。三叠纪牙形石种类、形态、大小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沉积环境,所以根据三叠纪牙形石相牙形石特征属种丰度,不但可区分三叠纪不同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盆地相区)恢复三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个生物亚省若干生态区。

  • 标签: 三叠纪 古环境 古地理 牙形石动物 海洋动物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中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省中部,属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地层,到目前,已识别出25个地震事件层位。这些地震事件层位名称取自不同年代或年龄含地震记录岩石地层。大多数地震记录是震积岩,少部分为震火山岩,它们时空分布支持该断裂带生成—活动与发展历史分2个阶段:古郯庐断裂带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阶段。新元古代初鲁至苏皖北部NNE向韧性剪切带形成,沟通了秦岭大别与苏鲁洋NEE走向转换断层,可能是沂沭断裂带或古郯庐断裂带成因机制。纵向上,古郯庐断裂带阶段形成了8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5个地震事件层位较密集地分布于南华系至中下寒武统;—新生代阶段形成了17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12个层位较密集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因此,南华纪—早寒武世、白垩纪—古近纪分别为2个发展阶段强地震事件频繁发生时段。在这2个发展阶段,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动力来源不同:古郯庐断裂带阶段主要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相向运动与碰撞;—新生代阶段主要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俯冲。横向上,有15个(占60%)地震事件层位分布在此断裂带内或由该断裂带内向侧延伸,这体现了沂沭断裂带一直是研究区内发震构造主体。所有地震事件地层分布于该断裂带纵中轴线侧150-180km以内同沉积盆地,这证明该深大断裂带侧近区是强构造地震活动区。作者关于地震事件层位时空分布论述图解,展示了该断裂带自形成以来地震作用过程与历史,清晰地勾绘出了这条长期活动地震带影响范围,这不仅对分析此类深大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由地震引发软沉积物变形与地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评价此类地震带对地表建筑�

  • 标签: 沂沭断裂带 地震事件地层 震积岩 震火山岩 时空分布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利用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基于语义差异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利用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岩样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烃源岩生源与沉积环境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有机质多为菌、藻类生源,少数有陆源有机质混入(主要是石炭系)。有机质多为强还原环境海相沉积,少数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系一些地区层段并非典型成煤环境,而是属于滨浅湖相,少数为半深湖-深湖相,因此具有一定生烃能力。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烃源岩 沉积环境 生物标志化合物
  • 简介: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展布,并在强烈活动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古构造活动主要以4种方式影响盆地充填,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轴部强烈拗陷整体均衡沉陷。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古水流、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北部;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长城纪大部分时期对盆地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沉积一构造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新认识FZ4、FZ5断层发现,以及FZ6FZ7断层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特点,并将方正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一始新世断陷、始新世末挤压隆起、渐新世差异沉降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底部和南沱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一^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一^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和南沱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22条区域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不同位置剖面的伸展量、伸展率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量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新生代具有幕式伸展特点,而且伸展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伸展量主要是由盆地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造成,主边界断层位移较大处伸展量也相应较大;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3个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渐新世发生在中北部,新近纪伸展量较小,主要发生在中部。伸展量时空分布是受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控制。始新世,NNE向沧东断层伸展位移是控制盆地伸展变形主要因素,且沧东断层盆地南区伸展位移量较大。渐新世,NNE向沧东断层盆地中北区伸展位移量相对较大,同时盆地内部NNE向基底断层右旋走滑诱导NE向基底正断层对盆地伸展变形做出贡献。新近纪,盆地在后裂陷沉降过程NNE向基底断层仍然有右旋走滑位移,致使盆地中部发育NE向盖层正断层。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新生代 伸展量 时空差异性
  • 简介:铝土矿形成受到气候条件严格限制。通过对黔北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铝土矿层钻孔岩心样品主量元素黏土矿物综合研究,探讨了铝土矿层形成时期黔北地区古气候环境以及淋滤作用对矿层改造。从下至上,铝土矿层化学蚀变指数(CIA)由80左右上升至大于90,成分分异指数(ICV)由0.8下降至0.1。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研究区铝土矿层黏土矿物组分为高岭石、伊利石与绿泥石,其中高岭石各个钻孔中广泛存在且大部分层位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34.2%,并呈机械碎屑或基质形态产出且有进一步风化成为铝矿物现象;伊利石主要以机械碎屑形式产出,平均含量为21.5%,赋存于矿层黏土质部分,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22°-0.71°;绿泥石多为基质,部分层位含量极高且伴随ICV值上升,平均含量为44.3%,为后期成岩过程由高岭石转化而成。矿层内极高CIA值与广泛存在高岭石证明,铝土矿形成时为炎热潮湿古气候。而矿层内部ICV值波动可能与淋滤作用所引起矿层内元素迁移活动有关。

  • 标签: 铝土矿 地球化学 黏土矿物 古气候 早二叠世 黔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