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正>如今30岁以上年龄的人,在孩提时代要玩泥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记得我们小时候,总爱玩泥巴,房前屋后处泥巴随手可得。而现在生活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的孩子,要想与泥巴打交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这样说道:“我们很少见到能使我们玩得开心的纯洁的泥土。在我们的
简介:<正>玩泥巴是人类的天性。从远古开始,人类要是不玩泥巴,哪里会有从陶器到铜器再到铁器的进化呢?当然,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玩泥巴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实用。因为水的融入,火的发现,产生了陶瓷。制陶的重大
简介:被视为中国文化浪漫才情代衣的中国古陶瓷圣地——千年古长沙窑,是省内著名的文化遗址,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是唐代南方重要且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
简介:季伏昆,号季公,一九四二年生于江苏镇江(藉贯苏州)。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林散之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日本国特聘研究员。
简介:~~
简介:《齐故伏波将军黎君墓志铭》,近年出于邺城故地。高宽各39cm,纵横各18格,凡282字。志主黎淳,字叔和,怀州河内人,卒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史书无载。
简介:本文检讨王羲之《伏想清和帖》中所见“殷生”之称,考察王羲之好友、东晋清谈名士殷浩的生卒年及别称,认为《伏想清和帖》写于永和十二年(356)冬季,为王羲之54岁的书迹。
简介:2017年11月11-12日,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举办了题为“与列斐伏尔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日常生活批判”的第二届网络社会年会。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澳人利亚、日本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学者齐聚一堂,沿着城市-空间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的思考,迎着今天中国大陆的城市化和即将到来的全球城市社会前景,努力描述出城市化中的世界和全球化中的城市性的脚卬.集聚我们在全球各地的这一方向上的思想和实践。
简介:引言列斐伏尔是一位兼收并蓄、不知疲倦、充满激情的思想家: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学术生涯,共撰写了60多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发表过数篇评论。他跨越了诸多学科,进行了许多理论和政治斗争。其一生都以深度的政治参与及改变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为特征:从早期接触文艺先锋派,1924年与知识分子皮埃尔·莫朗热[PierreMorange]和诺伯特·古特曼[NorbertGuterman](以及乔治·波利策[G.Politzer].
简介:引言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种学术研究的出现。它所理解的“无聊”[boredom]不是永恒的形而上学难题,也不是能被还原成简单病因的心理问题,而是与现代性本身密切相关的情感构成[affectiveformation].这意味着无聊是一种大众现象,是更广泛的社会焦虑和社会变化的试金石.它尤其与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如何被改变的这一问题有关。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列斐伏尔以战后法国社会剧烈变革为蓝本.预见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都市社会。继列斐伏尔之后,在新世纪之交,包括贝尔纳·斯蒂格勒以及奈格里在内的一系列西方著名学者指岀,马克思当年在《大纲》中预言的工业生产力的“普遍智力化”之可能性在今天已经发展为“完全自动化的资本主义”[FullAutomatizationCapitalism].
简介:今天我将要谈亨利·列斐伏尔的《走向一种享乐建筑》[TowardanArcbitectureofEnjoyment].它于2014年首次出版,我编辑并校对了译自法文的文稿。手稿的发现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我在2008年9月来到西班牙萨拉戈萨城[Zaragoza],采访了著名的西班牙社会学家、规划师和生态行动者马里奥·加维里亚[MarioGaviria].
简介:身体作为建构空间的重要维度之一,在20世纪以来的建筑学中呈现出众多的差异性视角,进而形成了对建筑本体的多重解读。这个现象不仅源于20世纪建筑学内部历史理论的繁荣,更呈现岀20世纪哲学、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等思想领域对建筑学的影响。以身体作为平面,我们可以切割出建筑学与20世纪众多思想观念之间活跃交织的截面。
简介:引言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性《日常生活批判》和《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是列斐伏尔的早期代表作,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人的异化做了深入的揭露。在这一揭露中,“日常生活”与“日常性”被认为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前者是现代社会单调乏味的、机器般的、有节奏的日常生活[everydaylife],后者是古代社会的、喷涌的、具体而丰富每日生活[dailylife]中的日常性。
火火火
水、火、土的魅力
土火水木金
《五月凌霄红于火》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
季伏昆书法
《清凉解得三伏暑》
齐故伏波将军黎君墓志铭
王羲之《伏想清和帖》所见“殷生”及相关问题
权利和作品列斐伏尔城市思想与中国城市化
空间与时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亨利·列斐伏尔的研究计划
21世纪的无聊?列斐伏尔、比弗和符号资本主义转向
智能城市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问题域从列斐伏尔到斯蒂格勒
亨利·列斐伏尔《走向一种享乐建筑》1968五月风暴后的建筑想象
离散身体的前兆列斐伏尔与20世纪70年代的“享乐”建筑
从建筑设计走向对城市空间的策展重思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眼光下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