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小引。2002年5月,笔者造访冯其庸先生京东且住草堂,得知冯先生正倾力于《红楼梦》的重校与评批。在先生书房里,一张约四米长、两米宽的书案上,摆放着庚辰、己卯、甲戌、戚序、俄藏、王府、郑藏、甲辰、己酉、梦稿、程甲、程乙的影印本,以及双清仙馆评本、妙复轩评本、金玉缘本,等等;多数书本都是摊开放着。冯先生伏案批校时,抬头即可看见各种本子上的文字。如果起身,又可查阅周边书橱里琳琅满目的有关《红楼梦》的论著和资料。这间书房的隔壁、对面、斜对面也都是书屋,摆满了经史子集、词曲小说、书画碑刻文献、甲骨文文献、佛学文献、敦煌文献……,应有尽有。冯先生校批《红楼梦》的工作,就是在这样浩瀚书海里进行。当时,笔者看到他已校批到六十多回,工作本上朱红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其实质是要求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坚持本土化立场、民间立场。郭沫若先生所主张的文艺“民族形式”观点,以全球化视野,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异质文本”之间不停穿越,相互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过程。在当今这个存在着文化等级、“文化霸权”的后殖民语境下,既应该像郭沫若先生那样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坚持本土化的文化立场,更应该像他那样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襟,坚持“摄取西学,发明传统”的态度。唯有如此,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