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管理水平也有待加强,因此我国不能完全照抄照搬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而应有所选择,利用其观点、立场和方法指导并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简介:产权是一种二维的制度性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和法律意义上的,前者关涉经济关系,后者关涉法律关系。从所有制层面上讨论的作为经济关系的产权成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个权力关系范畴,这种社会权力决定了产权的经济性质;法律制度层面上讨论的作为法律关系的产权成为法律科学的研究对象,它又是一个权利关系范畴,这种法律权利受制于且服务于产权的经济性质,即第二维度的产权决定第一维度的产权。从马克思产权观的演化历程来看,马克思研究产权问题是在他1841年写作、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类解放"问题开始的,在这个宏大视野下,马克思产权观发展进路就此展开,到写作《哲学的贫困》时,他对产权范畴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由国家和法律层面到经济层面、由法权到经济权利再到生产力基础、由唯心到唯物,由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由以逻辑思辨为主到以历史考察为主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产权观。重新整理、廓清马克思产权观流变的历史过程,揭示马克思产权观的逻辑进路,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产权观的理论意旨,弘扬马克思产权观在中国化语境下的当代价值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理论工作。
简介: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是继去年“七一”讲话之后的又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理论基础。讲话中阐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反映了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党治国的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光辉典范。讲话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逻辑起点,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为组成要素,以坚持与时俱进这一关键,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核心,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本质为创新机制,建构了一个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的逻辑起点江泽民同志“5·31”讲话的主旨,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将“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去
简介: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人权是进步的口号,是革命的旗帜。然而,20世纪末以来,国际人权领域斗争日益复杂:人权反而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反对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武器;成为霸权主义对外干涉实行殖民侵略的话语工具。人权问题上的颠倒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当今国际社会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之一。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人权观进行了剖析,批驳了其抽象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局限。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权观,这种对立源于不同的历史观基础,形成相异的人权理论及政治结论;同时,与不同社会制度相结合的人权实践,不可避免地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