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导丝定位联合纳米碳染色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检查过程中于患者病灶侧乳晕3、6、9、12点或肿瘤周围皮下组织内注射六氟化硫溶液,经淋巴管造影后明确前哨淋巴结具体存在位置,后进行导丝定位,术前于肿瘤皮下组织注射纳米炭混悬液进行前哨淋巴结染色。术中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常规切除处理。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淋巴结数目、SLN转移率、导丝定位率等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0例乳腺癌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及定位导丝,42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共检出SLN 150枚,其中97枚SLN发生转移;转移淋巴结黑染率为88.66%(86/97),未转移淋巴结黑染率为91.87%(226/246),二者黑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导丝定位率71.13%(69/97)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51.03%(128/246)患者(χ2=5.218,P<0.05);超声造影引导下导丝定位联合纳米碳染色对乳腺癌SLN定位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性为97.47%、阳性预测值为98.34%、阴性预测值为100%,诊断效能较高。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导丝定位联合纳米碳染色在乳腺癌SLN的定位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结 超声检查 纳米管,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巯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thiol,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检测紫外吸收光谱、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选取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损伤区域分别植入人工合成的miR-29和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采用凝胶电泳法分析miR-29表达的稳定性。取SPF级SD乳鼠10只,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使用Nestin、GFAP及NSE抗体鉴定细胞。以CCK-8法检测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对神经干细胞活性、增殖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周,观察神经元突起的密度、长度及数量。结果PEG-SH修饰的纳米金呈棕红色;透射电镜下为均匀分布的球形;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单峰波,在523 nm附近出现吸收峰值;Zeta电位随PEG-SH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峰值为(22.5±5.2) mV;粒径随PEG-SH含量增加早期迅速达峰值后下降维持至稳定水平。脊髓损伤区域植入miR-29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0~6 h,人工合成的miR-29组可见清晰的表达条带,但12~24 h表达条带迅速消失;PEG-SH GNPs/miR-29微粒组,始终能观察到清晰的表达条带。接种细胞第1、3、5、7天,miR-29组OD值分别为0.34±0.17、0.78±0.31、1.28±0.68、1.64±0.38,与DME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Ps组、PEG-SH GNPs组以及PEG-SH GNPs/miR-29组的OD值与DME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组神经元突起的密度为(56.38±3.65) μm2、长度为(78.25±3.72) μm、数量为(356±34.52)个/1 000倍视野,均大于miR-29组[分别为(12.53±3.26) μm2、(11.35±3.36) μm、(158±32.85)个/1 000倍视野]、PEG-SH GNPs组[分别为(14.12±3.45) μm2、(12.56±3.57) μm、(160±32.52)个/1 000倍视野]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3.52) μm2、(9.35±3.28) μm、(152±32.28)个/1 000倍视野],但与胎牛血清组[分别为(56.48±3.56) μm2、(76.85±3.65) μm、(350±35.26)个/1 000倍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具备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对miR-29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 标签: 肽类 迟效制剂 支架 干细胞 微RNAs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同时携带IR780碘化物和硫酸长春新碱(VCR)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靶向纳米粒(IR780-VPN),并观察其在体外对肾母细胞瘤(SK-NEP1)的靶向作用及抗肾母细胞瘤增殖效率。方法制备IR780-VPN,检测其基本理化特性,培养SK-NEP1细胞作为体外肿瘤细胞模型,研究IR780-VPN的体外靶向性,观察以下6组的体外抗SK-NEP1细胞增殖效率:A组,PBS(对照组);B组,游离VCR;C组,空白纳米粒(PN);D组,载VCR纳米粒(VPN);E组,载IR780纳米粒(IR780-PN);F组,IR780-VPN。结果制备出的IR780-VPN平均粒径为(290.82±3.22)nm,粒径的分散指数(PDI)为0.024,平均Zeta电位为(1.16±0.87)mV。用细胞膜绿色荧光探针染色后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IR780-VPN大小均匀、形态规则,无聚集、粘连;透射电镜下观察IR780-VPN为球形或类球形,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其平均包封率为72.80%,平均载药量为2.80%,平均连靶率为91.30%。体外寻靶实验中可见SK-NEP1细胞表面有大量的IR780-VPN聚集。体外抗SK-NEP1细胞增殖实验证实,在相同药物质量浓度条件下,IR780-VPN组较VCR、VPN组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效率高(P均<0.001),且游离VCR、VPN、IR780-VPN对SK-NEP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质量浓度越大,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越强(F=13254.105、54354.510、1370.059,P均<0.001);而随着药物质量浓度增加,PN、IR780-PN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BS(对照组)对SK-NEP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2.83±0.32)%。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性质稳定的靶向IR780-VPN,对肾母细胞瘤细胞有良好的的靶向性,并提高了体外抗肾母细胞瘤增殖效率,为体内的肿瘤分子靶向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靶向纳米粒 超声造影剂 肾母细胞瘤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碘125(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收治的68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的中晚期PHC患者,男44例,女24例,年龄(56.47±12.58)岁,年龄范围为37~78岁。以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日为随访起点,2020年12月为随访终点,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12个影响中晚期PHC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对资料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与log-rank test法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疾病客观缓解率为86.8%(59/68),局部控制率为100%(68/68),治疗总并发症率为19.1%(13/68)。随访至2020年12月,36例删失数据,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为75.8%,3年累计生存率为53.5%,中位生存时间为24.56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数目、门脉癌栓及TACE治疗次数影响中晚期PHC患者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肿瘤数目、门脉癌栓、TACE治疗次数的Cox多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在治疗中晚期PHC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而肿瘤数目、门脉癌栓及TACE治疗次数均是影响中晚期PH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子,建议临床以此为依据,合理控制联合治疗适应证。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 中晚期肝癌 生存情况
  • 简介:摘要探讨低密度脂蛋白粒子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冠心病冠状病变相关性。选取我院162例冠心病患者,入院1 d后取静脉血,酶联免疫分析法和双试剂酶法检测后发现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载脂蛋白A(Apo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2(LDL-CA2)呈负相关(P<0.05),与载脂蛋白B(ApoB)呈正相关(P<0.05);ApoB与Apo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呈负相关(P<0.05);其他变量两两之间无相关性(P>0.05)。低密度脂蛋白粒子大小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冠状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对冠心病严重程度具有提示意义。

  • 标签: 脂蛋白 冠状动脉 冠心病 狭窄 血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各种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近年来核医学开展的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量逐年增加,成为核素治疗的重要项目。为了推进及规范核医学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工作、加强质量控制、开展大数据研究及多学科合作以及规范临床治疗,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组织了治疗学组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工作委员会部分专家,借鉴目前国内外指南及最新研究,参考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临床现状,起草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包括一般要求、质量管理控制、防护要求3个部分。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作为放射性介入治疗,具有核素介入临床技术及放射性核素管理二重特点,本共识通过在技术质量控制和放射性核素管理2个方面进行规范,从根本上逐步解决粒子植入治疗领域的问题,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 标签: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3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radioactive 125I seedimplantation,RISI)治疗胸壁转移瘤的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并分析剂量学参数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于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55例胸壁转移瘤临床资料。术前经TPS制定治疗计划,术中在3D-PCT辅助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第3天复查CT进行术后剂量验证。术后定期复查CT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OS)率,并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相关并发症。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局部控制时间(local control time, LC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剂量学参数预测LCT的临界值。结果55例行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胸壁转移瘤患者术后1、2、3年OS率为72.7%(40/55)、21.8%(12/55)、16.4%(9/55);术后3、6、12、24个月局部控制率为96.4%(53/55)、86.5%(45/52)、85.0%(34/40)、91.7%(11/12)。术后GTV、粒子数目、D90、D100、V100、V150、V200、CI、EI、H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90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病理分级、D90、D100、V90和V200对LCT有显著影响(P<0.05);将之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病理分级、D90为LCT独立影响因素,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D90≥127 Gy的患者比D90<127 Gy局部控制时间显著延长(χ2=16.61,P=0.000)。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率为80.8%(21/26)。1~2级度放射性皮炎5例,Ⅲ度放射性皮炎1例。结论对于胸壁转移瘤,应用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剂量精准可控,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当D90≥127 Gy时LCT显著延长,D90为LCT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3D打印共面模板 放射性粒子植入 近距离放射疗法 胸壁转移瘤 剂量学
  • 作者: 杨泽龙 蒋婷 陈竹 冯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骨科,四川南充 637000,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烧伤整形美容科,四川南充 637000,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原-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复合构建软骨组织工程三维纳米支架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川北医学院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将胶原-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溶于三氟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制成静电纺丝溶液,制备组织工程软骨纳米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测定其纳米纤维直径、吸水率、表面接触角和降解率及生物学特性。兔软骨细胞种植于支架上,用细胞计数试剂盒评估细胞存活情况。结果在静电纺丝浓度范围80~120 mg/ml,胶原-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比例6.0∶0.5∶1.0条件下,可成功制备出组织工程软骨纳米支架,当电纺液浓度为10%时,纳米纤维直径相对均匀,无串珠形成,支架纤维直径(289.5±162.9)~(414.7±71.5) nm。经过理化检测显示:支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接触角最高达(34±15)°,30 d时降解比较稳定,降解率最高达68%,软骨细胞在支架上24 h存活率最高达70%。结论以胶原-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纳米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物理和生物学性能,在组织工程软骨构建中有一定应用前景。

  • 标签: 胶原 透明质酸 硫酸软骨素 静电纺丝 软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结合980 nm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能否通过激发可见光激活光敏蛋白(channelrhodopsin-2,ChR2)成功夺获心肌。方法15只SD幼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光敏蛋白(ChR2)组(5例)、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组(5例)和对照组(5例),分别经颈静脉注入带有相应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AAV9-CAG-hChR2(H134R)-mCherry、AAV9-CAG-mCherry和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8周后开胸暴露心脏实施在体实验。自制包含UCNPs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透光薄膜,将薄膜贴附于右心室游离壁,980 nm NIR经程序设置脉冲参数,由400 μm芯径光纤输出,至于薄膜上方,同步记录NIR输出信号及体表心电图,观察NIR夺获右心室心肌的情况。结果ChR2组大鼠心肌可被NIR激发转换出的可见光(包含波长450 nm和475 nm的蓝光)夺获,并且随着NIR输出功率的增加1~6 W,心肌夺获率可增加至100%,随着NIR脉冲宽度的增加(5、10、20、50 ms),夺获心脏的NIR输出功率逐渐减小。而mCherry组和对照组大鼠心脏对980 nm NIR经UCNPs薄膜上转换的可见光无上述反应。结论UCNPs结合980 nm NIR用于光遗传学技术可成功夺获心肌,利用NIR的组织穿透性优势,有可能为心脏光遗传学研究提供新的实施策略。

  • 标签: 纳米颗粒 近红外光 遗传工程 心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对2例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乏症(NC 21-OHD)患者基因诊断的性能及应用。方法2例NC 21-OHD患者于2019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其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进一步通过一代测序对患者检测到的致病性CYP21A2基因变异进行验证。结果患者1平均测序读长12 792 bp,测序深度27.19 ×,携带CYP21A2基因c.293-13C>G/c.844G>T(p.Val282Leu)复合变异。患者2平均测序读长13 123 bp,测序深度21.34 ×,携带CYP21A2基因c.332_339delGAGACTAC(p.Gly111Valfs)/c.844G>T(p.Val282Leu)复合杂合变异。进一步验证显示,例1的c.293-13C>G变异遗传自父亲,c.844G>T(p.Val282Leu)遗传自母亲;例2的c.844G>T(p.Val282Leu)遗传自父亲,c.332_339delGAGACTAC(p.Gly111Valfs)遗传自母亲。2例患者基因检测均符合非经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临床表型。结论CYP21A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两例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病因,纳米孔测序为其基因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 标签: 21-羟化酶缺乏症 纳米孔测序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CYP21A2基因
  • 简介: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局限性、扩张性主动脉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AAA。对未达手术指征的AAA,临床上亟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用于缓解AAA的进展,以降低致死性AAA破裂的发生率。功能化纳米材料靶向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病灶靶向性,较低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了较传统药物更好的AAA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从主动靶向、被动靶向及其他新型靶向方式3个方面总结了实验性AAA模型中纳米材料靶向递药治疗的研究经验,拟为AAA药物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想法与思路。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纳米材料 主动靶向 被动靶向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CSK9)纳米疫苗,并初步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 2.4)对纳米疫苗的体外吞噬效率。方法选取PCSK9207-223为抗原肽,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为载体蛋白,用"还原-热聚-氧化"法将BSA分子转变为BSA纳米颗粒(BSA nanoparticle, BN),PCSK9多肽链接在BN表面合成纳米疫苗(BSA-PCSK9 nanoparticle, BPN),PCSK9多肽与分子BSA直接链接合成分子疫苗(BSA-PCSK9, BP)。动态光散射测定BN、BPN粒径和电位大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貌;SDS-PAGE电泳分析抗原负载情况;检测BPN不同时间点的粒径变化反映其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BPN与DC 2.4细胞共孵育24 h,增强型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DC2.4细胞活性,反映BPN生物相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DC 2.4对纳米疫苗的吞噬情况。结果合成的BPN粒径为(68.2± 3.1)nm、电位为(−14.8±0.6)mV,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BPN近球形;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BPN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证明短肽链接成功;模拟生理环境下,BPN粒径在144 h内保持稳定;增强型CCK8检测结果显示DC2.4细胞活性均大于100%;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相比BP,DC 2.4对BPN的吞噬效率更高。结论BPN体外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好,易于被DC吞噬。

  • 标签: 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 纳米疫苗 树突状细胞 吞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内镜下黏膜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和术中浆膜下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对胃癌全胃切除术中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18例行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9例,女39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26~81岁。118例患者中,56例术前内镜下黏膜注射纳米炭示踪剂,设为观察组;62例术中浆膜下注射纳米炭示踪剂,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总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48±16)枚、3枚(0~25枚)、(26±9)枚、(23±7)枚;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1±13)枚、4枚(0~28枚)、(25±8)枚、(16±5)枚。两组患者总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4,6.588,P<0.05),两组患者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47,t=1.689,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前内镜下黏膜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和术中浆膜下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均为安全、有效的淋巴结示踪剂注射方法。术前内镜下黏膜注射纳米炭示踪剂较术中浆膜下注射纳米炭示踪剂能提高胃癌淋巴结清扫数目,尤其是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 纳米炭,注射方法 示踪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活性氧簇(ROS)响应型纳米药物对活体小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影响。方法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含有缩硫酮键的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小干扰RNA(siVEGF)的ROS响应型纳米药物(ROS-TK-5/siVEGF)。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纳米药物在高ROS环境中的siVEGF累计释放量。选取39只6~8周龄VEGFR2-luc-KI转基因荧光标记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3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PBS对照组、ROS-TK-5/NC组、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每组6只,采用NaOH滤纸贴附角膜中央的方法构建小鼠右眼CNV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另外9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建模后7 d组和建模后14 d组,每组3只小鼠,采用二氢乙啶(DHE)染色法测定小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内ROS含量。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照相与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观察小鼠角膜碱烧伤后7、14、21 d应用纳米药物对CNV形成的影响。结果在无ROS环境中,仅5%~10%的siVEGF从纳米复合物中释放出。与10 mmol/L H2O2共孵育10 h后,约70%的siVEGF从纳米药物中释放。建模后7 d和14 d,角膜基质层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5.403±0.306和2.930±0.255,较正常对照组的1.003±0.015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建模后不同时间CNV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9.855,P<0.01;F时间=65.556,P<0.01),其中建模后7 d和14 d,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的CNV面积较PBS对照组和ROS-TK-5/NC组明显减小,ROS-TK-5/siVEGF组CNV面积较雷珠单抗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21 d,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的CNV面积较PBS对照组及ROS-TK-5/NC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小鼠建模后不同时间小鼠角膜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7.193,P=0.003;F时间=51.062,P<0.01),其中建模后7 d和14 d,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的角膜荧光信号强度较PBS对照组及ROS-TK-5/NC组明显减弱,ROS-TK-5/siVEGF组角膜荧光信号强度较雷珠单抗组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21 d,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的角膜荧光信号较PBS对照组及ROS-TK-5/NC组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OS-TK-5/siVEGF可以有效抑制小鼠碱烧伤后CNV生成,且早期治疗效果优于雷珠单抗。

  • 标签: 活体成像系统 碱烧伤 角膜新生血管 活性氧簇 纳米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矿物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经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CKD的患者105例作为CKD组,按照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分为1~5期;选择同期就诊于体检中心且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分析两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血浆FGF-23、肾小球滤过率(GFR)情况及不同CKD分期患者间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CKD患者血浆FGF-23水平与血钙、血磷、ALP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CKD组的FGF-23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而Hb、GFR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并且存在钙磷代谢紊乱、低白蛋白血症。不同CKD分期患者间血磷及血清ALP水平随肾功能的下降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随GFR下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TH水平随CKD分期增高而增高,FGF-23水平随肾功能的降低而增加(P<0.05)。以FGF-23为因变量,以血钙、血磷、ALP、PTH为自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GF-23与血钙(r=-0.77,P<0.05)呈负相关,FGF-23与血磷(r=0.21,P<0.05)、ALP(r=0.85,P<0.01)、PTH(r=0.675,P<0.05)呈正相关。结论CKD患者外周血FGF-23水平与骨矿物质代谢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FGF-23与血清中钙、磷、PTH具有一定的关系。正常人的血液循环中有FGF-23表达不高,但在高磷饮食、使用活性维生素D过程中,患者血清FGF-23水平也明显升高。FGF-23的调控可能是维生素D、钙、磷、iPTH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早期检测血清中FGF-23与钙、磷、ALP的水平,可为患者赢取更多的治疗时间,为患者获益。

  • 标签: 肾病 慢性病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矿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5例肝内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需要行TIPS治疗的患者,在TIPS术的同时植入125I粒子链。通过125I粒子链的近程放疗作用控制癌栓来保持TIPS通路通畅,降低门静脉压力,观察患者死亡原因的变化。以同期30例没有行TIPS及125I粒子链植入的患者作对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Chi-Squre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对合并Ⅲ/Ⅳ型门静脉癌栓的弥漫性肝癌患者进行TIPS联合125I粒子链植入操作安全,有92.0%(23/25)患者TIPS通路保持通畅。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引起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种类减少,大多数患者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84.0%与56.7%,χ2=4.771,P=0.0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减少(12.0%与46.7%,χ2=7.674,P=0.006);腹水严重程度显著改善(轻度40.0%与16.7%、中度52.0%与20.0%、重度8.0%与46.7%,χ2=13.246,P=0.001)。结论对肝内存在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行TIPS联合植入125I粒子链治疗安全可行,可有效地保持分流道通畅,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改善腹水程度的目的。联合125I粒子链植入可能作为需要行TIPS治疗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模式。

  • 标签: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125I粒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脂肪移植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其余杭院区收治的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1个周期的治疗:首先进行1次自体纳米脂肪移植,用26 G针头对凹陷性瘢痕进行皮下分离,将自体纳米脂肪注射至凹陷性瘢痕组织内,注射量为0.5~1.0 ml/cm2;3个月后进行CO2点阵激光治疗,共2次,间隔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患者和医生通过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瘢痕各指标分别进行评分,单项总分为1~10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越严重。根据患者及医生的POSAS总评分,对凹陷性瘢痕改善程度进行分级和疗效评价:一级,总分减小≤5分,为无效;二级,总分减小>5分且≤10分,为好转;三级,总分减小>10分且≤20分,为有效;四级,总分减小>20分,为显效。随访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3.0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29.1±7.9)岁。患者对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瘢痕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POSAS总分分别为(43.7±10.8)分和(23.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患者在凹陷性瘢痕的疼痛、瘙痒、颜色、硬度、厚度(凹陷)、弹性、张力等方面均改善明显,其中二级改善1例,三级改善14例,四级改善12例,总有效率为96.3%(26/27)。27例患者面部填充部位均未出现团状或条索状硬结。所有患者纳米脂肪移植后均未发生栓塞、感染、血肿等并发症。点阵激光治疗后早期均出现皮肤潮红、灼热、水肿、疼痛等症状,一个治疗周期后6个月随访均无明显色素沉着。结论纳米脂肪移植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效果明确,并发症少,而且操作简便,治疗周期短。

  • 标签: 自体移植物 脂肪组织 激光,气体 瘢痕 纳米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纺明胶聚己内酯(GT/PCL)纳米纤维气凝胶(NFA)结合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对兔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静电纺丝法制备GT/PCL电纺膜,高速研磨后制成短纤维溶液,取新鲜牛关节软骨制备ECM,将短纤维溶液与ECM溶液(1 ∶10)混匀后冻干,制备GT/PCL/ECM(NFA)三维支架。采用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仪对GT/PCL、ECM、GT/PCL/ECM支架的组成成分、微观结构、溶胀率、孔隙率、抗压强度及降解率进行表征,将支架与软骨细胞共培养进行生物相容性检测。选择1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5只)和ECM组(B组,5只)和复合支架(GT/PCL/ECM)组(C组,5只),建立软骨损伤模型后B、C组植入支架材料。术后3周时对三组动物采用半定量整体MRI成像评分系统(WORMS)评分评估膝关节软骨修复情况;处死动物后对各组膝关节采用国际软骨修复协会组织学评分标准(ICRS)行大体评分,HE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行ICRS组织学评分。结果三种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多孔三维结构,FIRT光谱显示GT、PCL已成功引入,电纺GT/PCL NAF的结构松散无法进行材料学表征。GT/PCL/ECM支架的溶胀率为(1 092.0±32.2)%,高于ECM支架[(933.6±16.3)%](P<0.01);GT/PCL/ECM支架孔隙率为(92.3±2.9)%,高于ECM支架[(85.9±2.2)%](P<0.05);ECM支架抗压强度[(2.7±0.1)kPa ]与GT/PCL/ECM支架抗压强度[(2.4±0.1)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M支架降解率高于GT/PCL/ECM支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PCL/ECM支架细胞毒性评级为Ⅰ级,生物相容性较好。3周时C组WORMS评分为(49.0±11.4)分,较B组[(40.0±6.7)分] 、A组[(24.0±6.5)分]明显升高(P<0.05或0.01);ICRS大体评分C组为(7.4±1.1)分,较B组[(4.6±1.1)分]、A组[(3.0±1.2)分]明显升高(P<0.01);ICRS组织学评分C组、B组分别为(6.8±0.8)分、(4.2±0.8)分,较A组[(2.8±0.8)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GT/PCL/ECM(NFA)支架具有与天然软骨相似的组织结构,并在物理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方面优于传统ECM支架,为软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胶原再生,从而加速软骨损伤的修复。

  • 标签: 软骨损伤 细胞外基质 明胶 聚己内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