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与照顾负担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Teach-back法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主要照顾者100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对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与照顾负担的现状,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观察采用Teach-back法干预前后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与照顾负担的变化。结果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总分为(47.56±2.15)分,行为总分为(38.34±3.18)分,照顾负担总分为(9.78±1.25)分;性别为女性、婚姻状况为已婚、接受过相关知识教育、人均月收入≥3 000元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认知行为得分较高,照顾负担得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否接受过相关教育是影响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和行为的因素,性别、婚姻状况和是否接受过相关教育是影响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因素;采用Teach-back法干预后,100名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的压力性损伤认知和行为总分均较干预前增高,照顾负担总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水平较低,照顾负担较重,且受照顾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是否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影响,通过Teach-back法干预后,照顾者的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和照顾负担均能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血液净化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组(试验组)42例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43例。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组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早期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间为7 d,传统治疗组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发病1 d和5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发病28 d随访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发病6个月生存率等。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发病5 d试验组血清TNF-α(4.85±0.45) ng/L(t=6.890,P<0.05)、NSE(25.5±10.3) mg/L(t=4.610,P<0.05)和pNF-H(0.25±0.12) μg/L (t=5.430,P<0.05)发病28 d的Apache Ⅱ评分12.10±4.81(t=2.080,P<0.05)、GCS评分10.45±3.25(t=-3.130,P<0.05)、机械通气时间(10.6±2.3) d(t=4.940,P<0.05)、ICU停留时间(9.0±3.5) d(t=2.510,P<0.05)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6个月生存率实验组76.19%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恢复良好患者百分比试验组50%高于对照组(χ2=2.1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血液净化治疗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导致小鼠舌组织中增殖细胞和味觉细胞损伤与放射模式的关系。方法对成年C57/bl小鼠头颈部分别进行1、2、3次8 Gy放射,分别在照后第2、4、7、14天处死;取舌轮廓乳头组织,4 μm厚度冷冻切片,使用不同特异标记分子行免疫组化法标记舌上皮细胞。观察小鼠受照后的增殖细胞、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不同放射模式下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放射剂量模式对味觉细胞的影响。结果增殖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第2天明显下降,第4天迅速回升至正常水平,与剂量模式无关。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8 Gy 1次照射后第2天出现低谷,8 Gy 2次、8 Gy 3次照射后第4天降至最低,第7天缓慢回升。结论放射可使增殖细胞先降后快速恢复正常,可使Ⅱ型味觉细胞损伤后缓慢修复。高剂量放射后由于具有增殖功能的前体细胞的减少,导致味觉功能细胞数量的同步下降,可能是放疗后味觉功能障碍长久不能恢复的原因。
简介:摘要在神经重症疾病患者中,下丘脑-垂体功能损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但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上极易被忽视。下丘脑-垂体作为人体中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结构,其损伤会影响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进而对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提高对下丘脑-垂体损伤的认识,本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评估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而初步提出神经重症患者下丘脑-垂体损伤的分级建议,指导临床评估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抢救室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nd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经由本院抢救室收治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收集患者入抢救室时的人口学特征、APACHE Ⅱ评分、是否使用肾脏毒性药物、24 h液体出入量及院内生存时间等相关指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COX回归研究AKI的发生对患者住院生存率的影响,并分析AKI严重程度对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纳入急诊抢救室的患者238例,其中108例发生AKI(45.4%),AKI 1期83例(34.9%),AKI 2~3期25例(10.5%)。APACHE Ⅱ评分>13分[OR=1.11,95%CI(1.07~1.16),P<0.01],应用血管活性药[OR=2.20,95%CI(1.08~4.49),P=0.03],糖尿病(OR=2.33,95% CI(1.23~4.42),P=0.01),24 h入量>3 L(OR=3.10,95%CI(1.17~8.25),P=0.02)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校正APACHE Ⅱ评分和年龄后,AKI仍是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KI严重程度显著增加急诊患者死亡风险[AKI1期HR=1.45,95%CI(1.08~2.03),P=0.04; AKI2-3期HR=3.15,95% CI(1.49~4.81),P=0.03]。结论急诊抢救室患者中AKI的发生较常见。APACHE Ⅱ评分>13分,应用血管活性药,糖尿病,24 h入量>3 L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KI严重程度的增加,死亡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重度距骨软骨损伤(OCLT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治疗的26例重度OCLT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7~49岁[(36.3 ± 10.9)岁]。左足11例,右足15例。均为Hepple Ⅲ~Ⅳ型OCLTs。患者均行自体带骨膜髂骨瓣移植治疗。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 - 后足评分及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同一层面MRI距骨损伤面积,末次随访CT观察距骨骨质及关节面愈合情况;观察切口、截骨部位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6.2 ± 3.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2.4 ± 0.9)分、(1.7 ± 0.6)分,较术前(5.4 ± 1.2)分显著降低(P < 0.01),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后6个月显著降低(P<0.01)。AOFAS踝 - 后足评分分别为(71.7 ± 7.8)分、(87.8 ± 6.2)分,较术前(66.5 ± 7.5)分显著提升(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 - 后足评分较术后6个月显著提升(P<0.01)。踝关节ROM分别为(58.4 ± 5.5)°、(70.0 ± 4.9)°,较术前(42.3 ± 8.1)°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踝关节ROM较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同一层面MRI距骨损伤面积为0.67(0.55,0.89)cm2,较术前2.64(1.98,3.68)cm2明显改善(P<0.01)。距骨CT示移植距骨骨质融合,骨质未见明显缺损,关节面未见明显台阶。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除8例患者残留局部软骨下骨骨髓水肿信号、2例出现内踝截骨延迟愈合外,未见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截骨不愈合、畸形愈合或严重踝关节紊乱。结论对于重度OCLTs,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可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明显缩小损伤面积。
简介:摘要1例43岁女性患者因盆腔炎给予妇炎舒胶囊1.6 g口服、3次/d治疗。1周后加用中药汤剂。联合治疗10 d后,患者出现乏力,逐渐加重,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7 d后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00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50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48 U/L,碱性磷酸酶(ALP)153 U/L,总胆红素(TBil)56.3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梗阻性黄疸等原因后,考虑为妇炎舒胶囊联合中药汤剂导致的肝损伤。停用妇炎舒胶囊和中药汤剂,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熊去氧胆酸治疗。7 d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ALT 323 U/L,AST 125 U/L,γ-GT 149 U/L,ALP 109 U/L,TBil 35.8 μmol/L。27 d后,患者症状消失,ALT 62 U/L,AST 42 U/L,γ-GT 67 U/L,ALP 67 U/L,TBil 18.7 μmol/L。妇炎舒胶囊与中药汤剂有7种成分相同,考虑患者肝损伤与2药合用导致肝毒性增加有关。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组以肾功能短期急剧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全球每年约有170万人死于AKI。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患者常伴随体位变化、术中大量出血及严重的应激反应,极易发生术后AKI。外科手术后AKI与医疗资源占用率、患病率及病死率增加有关。目前,关于AKI诸多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相关机制尚未明确。文章简述关节置换术后AKI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加深临床医师对这一常见并发症的认识;并通过回顾近几年国际上相关文献,对关节置换术后AKI的围手术期高危因素及防治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临床管理水平提供指导依据,进而减少术后AKI的发生。
简介:摘要新生儿感染性脑损伤(IBI)是指围生期各种感染因素直接引起,或由炎症介质间接导致的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该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IBI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自由基及兴奋性氨基酸等介导的脑损伤及未成熟少突质细胞易损性等有关。头颅超声、CT、MRI等头颅影像学检查,以及常规脑电图、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及神经诱发电位等神经脑电生理学评价,是目前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IBI的重要手段,可对新生儿脑功能进行整体评估。aEEG可克服全导联视频脑电图限制,实现对新生儿脑功能的监测,具有简便、可床旁连续监测、对检测结果容易分析等优点,而使其成为新生儿IBI评估的重要辅助检测手段。本研究界定的新生儿IBI早期诊断,是指感染发生后1周内对其进行临床诊断。笔者拟就新生儿IBI早期诊断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对新生儿IB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何首乌相关肝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何首乌相关肝损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所用何首乌炮制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生何首乌组和制何首乌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为22例,生何首乌组8例,男性、女性各4例,中位年龄32(25,37)岁;制何首乌组14例,男性2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1(38,58)岁;临床分型21例为肝细胞损伤型,1例(制何首乌组)为混合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肝炎相关症状。生何首乌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中位峰值水平均明显高于制何首乌组[1 832(1 134,2 301)U/L比900(456,1 102)U/L,P=0.001;1 135(475,1 408)U/L比466(240,662)U/L,P=0.017;212.1(102.5,363.4)μmol/L比59.7(17.7,117.3)μmol/L,P=0.012]。2组患者肝脏病理均以急性小叶性肝炎为主要表现。发生肝损伤后22例患者均停用何首乌制剂并给予对症处理,住院9~37 d后均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1例失访,余21例肝功能均恢复正常,肝功能复常的中位时间为3(2,6)个月,其中3例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结论何首乌相关肝损伤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肝脏病理特征为急性小叶性肝炎。生何首乌所致肝损伤的程度重于制何首乌。停用何首乌并给予对症处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