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前言本文的目的在于以“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以下简称“救荒会”)在泰国开展的救济祖国运动为中心,考察泰国华人在二战后的1945年底至1948年中期如何开展有组织的救济祖国运动,国内外形势对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简介:19世纪中叶中泰之间的朝贡体系瓦解,自此以后的近100年间,两国官方关系一直处于断绝的状态.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政局初定,便开始寻求与泰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6年两国才签署正式的外交文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关系.本文以这一时期中泰两国围绕设领和建交等问题的交涉和努力为中心进行考察,揭示此过程背后变动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因素对于两国关系的走向,不同时期双方政府的不同考量,以及华人问题如何与外交问题相缠绕,如何制约和影响两国的建交进程.
简介:尽管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领土争端、民族纷争、宗教冲突以及势力范围的划分,仍是人们干戈相向的几大动因,但这些传统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与攫取资源、争夺市场、资本控制、贸易制裁等经济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甚至让位于这些因素,形成威胁某个或某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新形态.这类形态从外观上看可能毫无军事色彩,因而被某些观察家称为‘亚战争'或‘类战争',但其在所攻击的领域里造成的损毁,却绝不亚于一场纯军事战争.
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广西实际并借鉴相关评价模型对波特"钻石模型"加以改进,运用改进后的模型对西南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急需培育发展高级生产要素、专业性生产要素以及政府的强力推进等因素。因而,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要按照改进后的"钻石模型"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着眼产业要素提升的驱动力、强化内生要素发展的推动力、增强外在要素发展的带动力,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战后泰国华人的救济祖国运动——以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1945—1948年)为中心
中泰现代外交关系的建立:以20世纪30年代后两国正式建交努力为中心的考察(1932-1946)
用“超限战”的思维解读“亚战争”后的东南亚——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恐怖袭击事件前后的东南亚社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下提升我国西南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问题探究——基于对波特“钻石模型”改进后的广西分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