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前,北极“寒地”正因全球气候变暖和大国博弈逐渐成为“热土”。本文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美国和俄罗斯围绕北极地区实施的新战略,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认为,权力结构冲突和安全博弈是推动美俄两国建构和实施北极战略的主要动因。从战略目标来看,两国都是为了争取和扩大本国在北极地区的权益和安全系数,但两国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战略的建构有着不同的可利用资源,战略的实施又有着不同的方法路径,这决定了两国北极战略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困境和前景。美俄两国新北极战略的发展实施和相互作用,又决定了未来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走向。
简介:网络安全审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涵盖的层面和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技术,也涉及立法和管理等问题.美国拥有较为成熟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在国家立法层面,有完善的网络安全审查相关法律法规;在管理层面,有网络安全审查机构以及一整套的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审查手段、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审查等防线,以重点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美国之所以成为信息强国,离不开其网络安全保障、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可控和管理体制的健全,其中一个重要制度便是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既控制了产业,又影响了世界,极具借鉴意义.目前,中国是网络大国,但还不是网络强国,大量外国信息技术产品已经深度渗透至中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安全保障、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可控和网络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挑战.要想保障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审查必然要成为国家安全审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国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信息技术通信产品、服务、系统以及相关投资领域开展是否危及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的审查,并建立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简介:冷战后,国际安全研究呈现出深化和拓展的发展趋势。批判安全研究从批判理论发展而来并且迎合了深化安全和拓展安全的发展潮流。批判理论不仅与安全议题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后者重要的思想渊源。此外,批判理论和国际关系激进理论共同促使安全研究者对安全对象和安全领域进行探讨。肯·布斯正是批判安全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批判安全经历了由人的安全到世界安全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他探讨了解放与安全的关系,批判了现实主义国家中心论,质疑了安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人的安全来重新概念化安全,并且提出建立人类共同体来达到世界安全。其中,他对安全的深化和拓展是以剖析安全背后的深层结构为基础的,这在批判安全研究的阵营中颇为独树一帜。他提出用解放的政治来建立人类共同体,一方面迎合了深化安全和拓展安全的发展潮流,另一方面又标志着由人的安全发展到世界安全在实践层面的进步。所以,他的批判安全研究经历了人的安全到世界安全两个阶段的发展;他的思想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层面的发展。
简介: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后致力于重整核军备,大力推进美国核武器系统的现代化。其奉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动力有:美国认为,俄罗斯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中国经济与军事实力迅猛发展,其他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世界政治重回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美国世界霸权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俄罗斯在冷战结束后把核力量作为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石,不仅大力推进战略核武器的研制与部署,还重建战术核力量,中国的核力量现代化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朝鲜和伊朗在核力量建设方面也取得进展,美国对上述国家核力量发展高度疑虑;美国战略核力量因受精确打击威慑等军事学说的影响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降低,长期投入不足,核武器库老化严重;美国核力量部队因冷战后爆发核战争可能性降低,战备松懈,管理混乱。特朗普政府的重整核军备政策固然可以进一步提升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优势地位,但它也会相对削弱美军常规力量优势,有可能会出现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情况。美国重整核军备必定会引发核军备竞赛,从而动摇全球战略稳定。
简介:与成熟的民主国家相比,非洲国家往往出现选举失利者不接受选举结果的情况即“输家政治”,西方学者多将这归因于非洲自身原因特别是族群矛盾或冲突。作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1960-2012年间非洲大选中的输家政治现象,得出了不同结论。研究显示,非洲大选中的输家政治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960-1970年的非殖民化运动成功初期,1971-1991年的政治现代化倒退时期,1992-2012年“第三波”民主化时期。输家政治在三个时期的表现和深层次动因并不相同,总体上族群矛盾不能被认为是非洲输家政治的根本原因。定量研究显示,族群因素仅在第二个时期有统计重要性,但并不暗示明确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还得出一个西方研究者往往试图回避的结论,即在第一个和第三个时期,外部介入都是非洲输家政治的重要诱因,或者说西方在非洲推广的可能不是民主而是“民乱”,非洲需要确保对自身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所有权。
简介: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历了一次民族主义的复兴浪潮.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分离运动到巴勒斯坦建国运动,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引发的民族独立运动到北爱和平运动,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知识背景中展示了一幅多样化图景.虽然全球化时代的这些运动都可以被简约为全球背景下的某种"地方性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正是这无数个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识结构才构成整个全球化过程,全球化过程所遵循的逻辑也恰恰就是"地方性知识"的竞争合作.印度教民族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印度教民族主义逐步在现代性的全球环境中展现了新型的印度民族国家思路.特别是通过印度人民党在1996年、1998年和1999年的三次组阁,印度教民族主义已经逐步摆脱了政治边缘化状态,实现了主流化.由此推动的印度教改革、印穆关系的变化以及民众运动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阿约迪亚事件带来的持续至今的宗教冲突和流血事件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给印度既有的复杂宗教和种族关系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不仅决定着印度当下的平衡和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印度未来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