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智库外交存在三种形式:知识外交、二轨外交和公民外交.中外智库外交在个维度上存在差异:独立性、知识、对象、战略与机制.中国智库外交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独立性,创造解决问题的知识,锁定专门的服务对象,拥有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创建合适的机制.

  • 标签: 外交 智库 存在差异 服务对象 独立性 知识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影响不断深入,以沟通、循环和探寻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舆论及其公共性生产过程日益嵌入社会和政治过程、权力运行中,形塑出新的信息政治景观。在公共舆论研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范式,是把公共舆论视作实体性的社会存在,其中有三个要件:一是认为公共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二是这种意见具有多数特征,三是公众意见外在于权力并与权力对立。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向信息

  • 标签: 信息政治 嵌入信息 政治兴起
  • 简介:中国将更加注重维护和拓展自身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在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中国会更全面地参与全球事务,在维护东北亚、南海等地区的和平稳定,参与解决世界热点冲突和全球性问题,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制定网络、深海、极地、太空等新领域的国际规则方面,中国将有更大作为;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维护国际通道安全、全球网络安全、推动反腐合作等方面,中国将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 标签: 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通道 国际规则 网络安全 全球性问题 全球事务
  • 简介:德裔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1904—1980)被誉为'国际政治学之父'。他在1948年出版的传世经典《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被誉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奠定了汉斯·摩根索在这一学科的历史地位。该书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在当前看来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摩根索 国际政治 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 传世经典 现实主义理论
  • 简介:政治认同是一国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衡量一国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一个标准。在对华“政治认同”的问题上,美国媒体主要持否定态度,用其狭隘并带有偏见的政治认同来凝视中国,呈现出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意识,枉顾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经验,这也反映了美国主导国际话语霸权的现实。中国需积极应对,努力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并逐渐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有序竞争的国际话语体系。

  • 标签: 国际涉 对华政治 态度特征
  • 简介:日本首相是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直是困扰战后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翌年12月,安倍突然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韩乃至美国的谴责和抗议。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安倍再也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安倍在2013年参拜靖国神社,但在2014年和2015年却停止参拜了呢?导致安倍这一对华政策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追溯2012年至2015年期间中日两国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外交互动,试图从'政治生存'的理论分析途径来解读日本在靖国问题上应对中国压力的不同反应。本文认为,日本首相的国内政治正当性,是影响安倍在靖国问题上面对中国外压时决定让步与否的较为重要的因素。

  • 标签: 政治生存 安倍内阁 靖国神社 对华外交
  • 简介:二战后,日本由于其特殊的“战败国”身份,所以在外交上特别注重国家形象的重新建构.在整个冷战时期,日本外务的公共外交与战后日本的国家复兴战略和经济大国战略相配合.冷战结束后,日本为了保持和提升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特别注重国家“软实力”和“品牌国家”的建设,加大了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和动员.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与政局的动荡不定,日本外务的公共外交面临巨大的挑战.

  • 标签: 日本外务省 公共外交 二战后 国家形象 日本经济 “软实力”
  • 简介:在2009年伊朗政治动荡中,美国政府运用新媒体积极介入,这堪称推行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但美国学术界认为新媒体的作用被国务院、伊朗国内政治异议分子等过度夸大了,其实际作用并非能够让受众无条件地改变自身的政治取向,并影响其实际行动.虽然新媒体对公共外交的真实贡献和推动或许还不明朗,但有助于认识美国政府利用新媒体进行“进攻型”公共外交的企图.

  • 标签: 2009年 美国政府 政治动荡 新媒体 伊朗 公共外交
  • 简介: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已由倡议阶段迅速转入实践环节,并陆续收获各种合作成果。随着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建设将掀起新高潮,加快朝纵深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越往前走,就越需要强有力的民意支撑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在这方面,公共外交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要围绕战略重点,集中抓好“个一”,全面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标签: 一带建设 外交一带 应抓好
  • 简介:国际教育交流是一种思想交流和人员流动相结合的特殊的国际交往活动,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二战后美国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开展频繁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美国开展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不仅具有为外交目标和提升软实力服务的战略意图,而且为扩大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美国的软实力、改善美国对外关系和传播美国政治价值理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国际教育交流 政治效应 政治价值 交往活动 对外关系 国家安全教育
  • 简介:正值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研究部主任姚遥博士的新著《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付梓发行.作为中国前外长李肇星和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姚遥的关注视野兼而体现了两位导师的不同志趣-方面,如同李肇星在序言中所谈,该书秉持了“人民万岁,人民至上”的新中国外交理念;另一方面,也特意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与新中国实践结合,意在赋予中国软实力以更加丰富的阐释内涵.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软实力” 对外宣传 公共外交 清华大学出版社 政治
  • 简介:本文回顾了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倡议的回应。首先分析了影响这些国家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在决定如何回应"海上丝路"倡议时,都会综合性地考虑上述三个因素。这些国家对"海上丝路"计划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积极、积极而有所保留,以及态度中立或者说模棱两可。"海上丝路"倡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了解当地情况的水平,以及在行为上是否灵活变通。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亚 东南亚 亚洲基础设施
  • 简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向经济欠发达、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国家和地区。尽管"一带一路"战略背后的大国博弈、小国平衡外交以及民主化转型等因素都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但通过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项目时的利益分配不均是企业承担政治风险的主要原因。相关企业应当落实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推行分散风险、利益均沾的投资模式,尽快建立自主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 标签: “一带一路” 政治风险 缅甸 斯里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