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流动青年的城市融入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市社区青年汇通过在社区关系、朋友关系和同事关系方面重构流动青年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地推进了流动青年的城市融入,对流动青年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拓展、城市身份塑造、价值观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目前这种关系网络还具有一定的脆弱性,需要在与城市融入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维持和强化。

  • 标签: 流动青年 社会关系 城市融入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等的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但是在家庭的早期教育环境中,哪些方面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有更直接的影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家庭的早期教育方式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关系,以便改善儿童的早期教育环境,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筑起第一道防线.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早期教育 心理因素
  • 简介: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婚姻法越来越完善,现已将婚姻家庭法回归到民法典体系中,便于进行管理。但并没有对婚姻家庭法的地位进行确定,国内学者对此也产生了分歧。目前,法学界普遍认为,在民法典体系中,婚姻家庭法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需要对调整对象、亲属身份等属性和特点进行分析,以明确其公法属性和逻辑关系。

  • 标签: 婚姻家庭法 民法典 相对独立性
  • 简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笔者以湖南桑植民歌为例,从其所承载的民俗内涵和所具有的独特性出发,结合调研时了解到的保护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桑植民歌著作权保护,希望以此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提供借鉴。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民歌 著作权保护
  • 简介:大多数人以为,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是青少年由于遗传及教育失调等而未能积极适应环境的产物。潘光旦综合生物及文化因素,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决定于自然天性与后天环境的作用。故而,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可归结为先天遗传素质不良与后天教养环境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青少年反社会行为需从生育优生化、人性教育、社会机会均等化以及建构折中家庭等方面着手。

  • 标签: 青少年 反社会 人文生物学
  • 简介:亨廷顿和福山提出的“政治衰败”概念存在着结构欠缺的问题,应当进行重构。概念结构应当由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操作层次构成,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实在论、本体论和因果论的理论。“政治衰败”以“权力失序”为本质属性,是一种不同权力之间可以随意且无障碍地进行相互转化的政治变迁形态;其基本层次存在结构性的“政体隐患”和过程性的“权力互斗”两个原因变量;其第二层次分别由政治权力内部失衡、政经关系失序、社会政治参与失控,以及权力主体高能动、公共规则失灵两组维度构成;其操作层次由16个有助于展示和分析因果机制的定性指标构成。

  • 标签: 政治衰败 权力失序 权力转化 概念结构
  • 简介: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和目标。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出它独特的价值,而且发挥着其他主体难以替代的作用,这已经被各地各类非营利组织参与实践所充分证明。但目前就整体而言,非营利组织参与的渠道尚不畅通,制度环境依然存在障碍。如何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拓展其参与的渠道和途径,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上海非营利文化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改革和创新我国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管治文化向引领文化的转变,逐步走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以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 标签: 非营利文化组织 文化软实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管理体制
  • 简介: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对北京实现“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小学、初中、中职、高中学校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目前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了法治教育现状背后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 德育教育
  • 简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呈现以下特点:阅读认知与行动不一致、阅读方式呈现"轻阅读""浅阅读"特性、缺乏阅读动力、阅读能力不足,为此,对大学生开展文学经典阅读引导,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激发其阅读兴趣;通过开设文学经典导读课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发挥图书馆的功能,运用现实与虚拟空间阅读交流平台,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建立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

  • 标签: 文学经典 经典阅读 阅读引导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理论上应该可以改变过去侦查人员极少出庭的状况。但实践中,侦查人员仍经常通过出具'情况说明'的方式来补充证据链条,以规避其本应承担的出庭作证义务。《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侦查人员出庭制度的规定也较为零散和抽象,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支撑。因此,需立足我国国情及司法实践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进行合理规制与构建。

  • 标签: 情况说明 侦查人员 出庭作证
  • 简介:党的十九大召开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反响,多地掀起学习讨论热潮。本文选择江苏和陕西部分高校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围绕十九大会议召开前后特定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网络关注点展开剖析,借助ROST内容分析工具揭示所提取的主题及留言信息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

  • 标签: 十九大 大学生 网络关注 内容分析
  • 简介:如何有效开展农村青年思想引导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东部发达地区739位农村青年样本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青年在思想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肯定改革开放成绩,认同政治制度,参政议政意识强,抱有强烈的爱国心,关心国家大事,能理性地看待腐败、贫富差距和上访等社会现象,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但也有少部分青年存在信仰缺失问题,对现行政治政策认同度不高,迷信宗教,崇拜金钱,对成功幸福的理解过于狭隘。可采取加强正面灌输教育、树立身边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增强社会实践参与、建立行业协会组织等措施来深入引导农村青年思想。

  • 标签: 发达地区 农村青年 思想现状 引导青年
  • 简介:经实证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在婚恋价值观上存在虽坚信爱情至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恋爱动机并不单纯;择偶标准多元化,虽看重人品、感情和能力,但现实考量较多;性爱观念不仅开放,而且对婚前性行为、性越轨行为较为宽容;虽注重婚姻质量和家庭成员平等,但对婚姻忠诚和责任意识淡化等特点。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不良取向表现为恋爱动机盲目化、择偶标准功利化、性爱行为开放化等方面。这主要受社会、教育、家庭、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可以从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婚恋道德氛围;强化正面疏导,促进婚恋文明和谐;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婚恋教育实效;重视家庭教育,突出婚恋伦理培育;加强自身教育,注重婚恋观念调适等途径进行教育引导。

  • 标签: 当代青年 婚恋价值观 伦理审视 教育引导
  • 简介:本文根据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和2010年代法国专业机构对法国青年价值观四次调查结果从四个角度共十一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发现三十多年来法国青年的价值观在演进变迁中与成年人价值观呈现趋同趋势,但是由于性别、城乡、宗教信仰的差别,特别是家庭出身、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法国青年的不同群体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纵向比较的发现颇有价值,给人以启示。

  • 标签: 法国青年 价值观 趋同 差异
  • 简介:北京、首尔和东京三城市青年对维系婚姻家庭生活各要素的评价表明,三城市青年有比较一致的评价,符合家庭现代化的假定,也就是认为夫妻关系品质的要素最重要,作为经济和社会地位要素的房子和门当户最不重要;但又体现出亚洲社会独特的方面,性关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位置比较复杂,代际关系、亲子关系的评价交织在一起,代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通过三城市青年的具体社会属性特征分析发现,婚姻状况、性别、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影响到对维系婚姻家庭生活各因素的评价,评价的差异很难用三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解释。

  • 标签: 家庭现代化 婚姻家庭生活评价
  • 简介:团员意识是共青团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目前,上海市中学中职团员意识主要表现为:不同学段群体间政治意识方面的差异显著;高中团学活动"边缘化";随团龄增长,团员意识总体呈现逐渐淡化趋势等特征。据此,在总结了中学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困境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分类引导、创新工作模式、促进队伍建设等若干针对性建议。

  • 标签: 中学生 团员意识 教育对策
  • 简介:社区志愿者的态度与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会影响到社区的治理与发展。本文以北京市A街道为案例,首先描述了A街道志愿服务的现状,其次分析了社区志愿者的态度及影响社区志愿者行为的因素。文章发现,目前A街道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更多是基于互惠心理,而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动员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社区志愿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体制内的组织动员能够强化居民的"认同"和"互惠"心理。最后,文章针对研究发现提出了改进体制内组织动员志愿者的方式和激发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等建议。

  • 标签: 社区 志愿 互惠 认同
  • 简介:校园安全问题是美国教育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即便在同一所中学,学生对校园安全可能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人身安全感较低而社会-情感安全感较高。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非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更加缺乏人身安全感,而在社会-情感安全感方面差别不大。与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相比,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虽更加缺乏人身安全感却享有较高的社会-情感安全感。对于学校物理环境评价较高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人身安全感和社会-情感安全感。对于不同母语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校物理环境对他们人身安全感的影响不同。与之相似,对于不同性别、年级、种族和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的学生而言,学校物理环境对于他们社会-情感安全感的影响不同。学校物理环境对美国中学生校园安全感影响之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校园安全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校园安全 人身安全感 物理环境 美国 中学生
  • 简介:污名及自我污名文化,比如"屌丝"、高富帅、土豪等话语的流行,是犬儒主义在互联网时代新的表现形式,是现代性的后果,并代表着一种去经典化的社会认同。而大学生作为中国底层阶级的新来源,已成为自我污名文化的代表性群体,这说明"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受到了挑战。然而,"逆袭"、"与土豪做朋友"等又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污名背后的"反抗"或者矛盾性,自我污名文化的身份表达与话语实践存在二重性,体现了文化生产与阶层流动背后的多重动机和多重权力关系。

  • 标签: 污名 自我污名 社会认同 身份表达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