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等资料,对2016年8月24日夜间关中地区出现的强对流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异常强盛,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内部的暖湿气流交汇是造成这次强对流暴雨的主要背景条件;(2)造成这次强对流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本地水汽的聚积和辐合,整个过程大气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锋面过境是该次过程的抬升触发机制;(3)对流不稳定、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合适的对流抑制能量更有利于高降水效率和强降水的形成;(4)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的过程中,尺度明显增大,并配合有利的对流条件,发展为MCC且维持时间较久,从而造成区域强对流暴雨。

  • 标签: 副热带高压控制 强对流 区域性暴雨 中尺度系统
  • 简介:利用近58年(1950~2007年)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南海(5°N~25°N,110°E~120°E)和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两个区域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明显多于南海,且两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年际变化上,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9,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变化上相对独立。在季节变化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主要决定了整个西北太平洋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活跃期5~11月内季节差异不够明显,8~9月为相对盛期;特别地,从热带气旋频数相对于整个西北太平洋所占比率来看,5~6月南海区域由前期的寂静期骤然上升至31.7%~33.8%,使得5~6月成为全年比率中最突出的2个月份。对上述热带气旋活动区域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初步显示在年际变化上ENS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是显著的;在季节变化上,5~6月南海出现了较之西北太平洋更加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的动力条件(季风槽)和热力条件(高海温),这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相对于整个西北太平洋所占比率在5~6月成为全年最突出的两个月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南海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活动 区域性差异
  • 简介:基层党组织是党在气象部门的战斗堡垒,是党领导和发展气象事业的基础,承担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带领广大气象职工落实气象工作的各项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等重要职责。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建设直接影响党领导气象事业发展的能力,关系气象事业在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我省气象部门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建设,

  • 标签: 基层党组织 气象部门 先进性 气象事业发展 管理监督 党员干部
  • 简介:利用IAPENSO预测系统对1981年11月至1997年12月系统回报实验的结果,分析了预报技巧的时间依赖。结果表明:该预测系统对80年代的ENSO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在Nino3区接近0.8的预报相关技巧(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可达1年半左右,而对90年代的ENSO现象,预报技巧则较低,超前半年以上的预报仅在0.4左右;预报技巧具有季节依赖,从春季到秋初开始的预报较好,高于0.5的技巧均可维持15个月以上,其中从7月到9月开始的预报,其高于0.6的相关技巧可达16个月;而从秋末和冬季开始的预报,其技巧衰减较快,预报5个月后降到了0.5以下。对1999年LaNinna事件的实时预测总体上是成功的,即此次LaNinna事件将维持到2000年;但未能预测出其在1999年春季以后再次加强的过程。对其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显示,此次LaNinna事件有可能于今年夏秋季结束。

  • 标签: 预报能力 ENSO 维持 观测 时间依赖性 年代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对2011年8月14-15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对流有效位能、云图演变特征等方面,对此次区域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系统的合理配置,副高西北侧β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区出现在低对流有效位能区。

  • 标签: 暴雨 高空急流 水汽输送 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云团
  • 简介:气象资源是基础的自然资源、战略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提出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提升气象信息为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的战略思想,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指出了明确目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直接涉及国家公其安全、经济宏观调控、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公共利益,

  • 标签: 气候资源 气象资源 立法 气象事业发展 资源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
  • 简介:7.1综述陆地和海洋生物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在调解气候和维持地球生命栖息环境方面发挥着各种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水、碳、氮和其他陆地,海洋和大气营养要素的循环;减轻土壤浸蚀,洪水和干旱;为对于农作物和药物十分重要的各种物种提供栖息;

  • 标签: 生态系统动力学 土地利用变化 生物多样性 栖息环境 生物系统 地球生命
  • 简介:讨论气象要素与流行乙型脑炎发病率的关系。4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利用当年4月份的平均温度、上一年12月最高温度预测当年的流行乙型脑炎发病率具有较高的准确

  • 标签: 乙脑发病率 气象要素
  • 简介:将时间滑动相关方法STC(slidingtemporalcorrelation)用于研究混沌系统和海洋环流模式的可信计算时间RCT(reliablecomputationtime),Lorenz混沌系统的数值试验表明用STC求得的可预报时间和可信计算时间,与使用传统误差限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证明了其有效。对海洋环流模式LICOM和NEMO的研究发现:1.当海洋模式以非耦合的方式运行时,试验的结果表明其海表温度SST的可信计算时间较长,平均达到6个月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海洋模式的运行过程中,采用恢复性边界条件使模拟结果不会太过偏离观测值。对于强迫场从1月开始的试验,LICOM模式的SST可信计算时间在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RCT低值区,其数值不超过2个月。而NEMO模式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全是RCT高值区,NEMO模式的RCT低值区域出现在赤道外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中纬度地区,强迫场从7月开始的试验,RCT纬向平均分布与1月有相反的形式。2.海洋模式以耦合方式运行时,由于去掉了恢复边界条件作用,海洋模式预报的SST可信计算时间明显减小,年平均RCT为1个月左右。按季节平均得到的RCT变化不大,在30~40天之间,RCT的大值区春季位于南半球,而秋季位于北半球,可达2个月以上。耦合模式中所模拟的500hPa高度场的RCT与单独运行的大气模式所得结果相差不大,仍在2周以内。3.无论是按季节平均还是按海区平均所得到的RCT分布,都在30~60天左右,只有极少数区域在特定季节可以达到80天以上,这说明在海气耦合模式中,由于计算不确定造成的可预报上限一般不超过2~3个月,这比使用资料分析得到可预报期限短很多,因此根据木桶原理,RCT可能是制约海气耦合模式SST预报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可信计算时间 木桶原理 混沌动力系统 海洋环流模式
  • 简介:不断变化的气候可导致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这些事件能否构成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脆弱和暴露度水平.虽然无法完全消除各种灾害风险,但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的重点是减少脆弱和暴露度,并提高对各种潜在极端事件不利影响的恢复力,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灾害风险管理要求更加合理地分配对减灾、灾害管理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过去的主流是强调灾害管理,但目前减灾成为关注焦点和挑战.这种主动积极的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有助于避免未来的风险和灾害,而不仅仅是减少已有的风险和灾害,同时这也是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更加紧密联系的一个背景.灾害风险管理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从应对当前的影响中汲取经验,而气候变化适应帮助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有效地应对未来变化的条件.

  • 标签: 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灾害风险 暴露度 脆弱性 恢复力
  • 简介:根据青海省50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最大冻土资料和站址迁移情况,采用t检验和标准正态检验(SNHT)方法,对各站迁站前后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进行了均一检验,结果表明:t检验有13个站15次、SNHT检验有10个站共10次因站址迁移造成了资料序列不连续,共有9个站9次迁站年份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存在非均一。针对检验结果,结合青海气候变化情况,对资料不连续的迁站年份逐一进行甄别,确定利用SNHT方法对9个站年最大冻土深度进行订正。对各站1961—2013年因冻土项目开展较晚或缺测的不完整资料序列,用待补台站与参考台站线性拟合的方法进行了插补延长。最终形成了青海省5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年最大冻土资料数据集,为青海高原气候变化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站址迁移 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 均一性检验 序列订正和插补延长
  • 简介: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加强和优化中专教学管理是中专校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工作高效运转的根本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气象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专校内部的改革正向深层次发展。在中专校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的情况下,教学管理必须加强和优化。1克服教学中的随意和盲目,落实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资队伍 教学管理 适应改革 中专校 教学计划
  • 简介:介绍了目标管理的产生与在气象部门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云南省气象局在实施目标管理8年中的具体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改进目标管理提出了几点措施。

  • 标签: 目标管理 气象部门 气象局 云南省
  • 简介:在回顾总结江西省气象部门目标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目标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和方法.并对进一步提高目标管理工作水平进行了思考,认为目标管理体系应具有科学、客观,目标考核应具有严肃、公正;认为应把目标管理工作和总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达到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效果,从而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 标签: 目标管理 事业 发展
  • 简介:伴随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外包已成为气象部门业务系统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气象部门的业务和管理现状,分析气象IT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认识、制度、规划、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 标签: 外包管理 气象部门 IT 业务系统 气象事业 信息技术
  • 简介:系统总结了山东省气象局实施目标管理以来,坚持以目标管理为总龙头,积极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做法和体会;论述了目标管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并从主要目标的唯一、横向目标的合理性、考核标准的明晰、考核方式的科学和考核结果应用的客观等五个方面对目标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目标管理 强化 科学管理方法 管理工作 气象局
  • 简介:本文简单介绍了天气灾害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保险抗御天气灾害中发挥的作用,着重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利用保险转移天气灾害风险存在的差距,以及现在天气保险发展的新动态,提出我国在面临严重的气象灾害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发展灾害保险,推广风险共保计划,同时对于一般天气风险,也可以尝试发展天气保险产品,拓宽天气风险管理市场。

  • 标签: 天气灾害 风险管理 经济发展 灾害保险 全球经济 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