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有三大难以平衡和协调的矛盾:实验过程的时间控制与学生的过程体验度很难平衡;流于形式的传统实验展示方式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造成实验进度与实验效果很难统一;传统实验教学难以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不成功和实验操作错误等缺陷,导致学生难以达成学习目标,教师也难以有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针对以上问题,传统的教学策略大都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压缩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进度;二是照顾所谓的中等群体以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显然,这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要“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的要求相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减压技术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16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80例采用控制减压技术(控制减压组),80例采用常规减压技术(常规减压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术前瞳孔大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头部着力部位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脑膨出的发生率,术后迟发性脑出血、远隔部位再次手术、脑梗死、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迟发性脑出血、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手术组比较,控制减压组术中脑膨出[分别为13%(10/80)、33%(26/80)]、远隔部位再手术[分别为16%(13/80)、30%(24/80)]及术后脑梗死[分别为24%(19/80)、41%(33/80)]的发生率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控制减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35%(28/80),病死率为10% (8/80),均优于常规减压组的20% (16/80)和24% (19/80) (均P<0.05)。结论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术中采用控制减压技术,能降低患者术中和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减压技术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16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80例采用控制减压技术(控制减压组),80例采用常规减压技术(常规减压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术前瞳孔大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头部着力部位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脑膨出的发生率,术后迟发性脑出血、远隔部位再次手术、脑梗死、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迟发性脑出血、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手术组比较,控制减压组术中脑膨出[分别为13%(10/80)、33%(26/80)]、远隔部位再手术[分别为16%(13/80)、30%(24/80)]及术后脑梗死[分别为24%(19/80)、41%(33/80)]的发生率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控制减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35%(28/80),病死率为10% (8/80),均优于常规减压组的20% (16/80)和24% (19/80) (均P<0.05)。结论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术中采用控制减压技术,能降低患者术中和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电子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发现了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是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和意识等信息处理方式,赋予机器像人一样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为实现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等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智能化技术可以将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电气工程和信息技术的整体效率。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在电子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应用效果,需要分析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首先介绍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意义,重点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以期为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