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在汽车安全碰撞和轻量化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冷冲压工艺由于成型过程中发生起皱、开裂及回弹现象,无法满足高强度板的加工要求。热成型工艺是一项专门针对成型高强度板成型的新技术,成型零件强度高达 1500MPa,高强度板的原材料尤其是裸板和涂层板对热成型设备的炉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髂静脉球囊扩张治疗对C3以上的浅静脉曲张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C3以上浅静脉曲张患者568例,按治疗方式分为介入球囊扩张组、弹力袜治疗组和剥脱手术组,使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价患者疗效。结果介入球囊扩张组47例,有效40例,无效7例;弹力袜治疗组82例,有效39例,无效43例;剥脱手术组439例,有效280例,无效159例。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球囊扩张组症状改善程度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髂静脉可以更好地改善部分C3以上浅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与海勤官兵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118例SA海勤官兵(SA组)的病例资料,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斑块的发生情况分为增厚组(n=60例)和斑块组(n=58例);以同期入院疗养且体检健康的海勤官兵6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常规体检参数包括临床资料参数如心血管健康行为因素评分、C-IMT和血糖,以及血脂参数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on-HDL-C、non-HDL-C/HDL-C、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C-IMT和AIP行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行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增厚组、斑块组的TG、TC、LDL-C、non-HDL-C、AIP、non-HDL-C/HDL-C、C-IMT均依次显著升高,HDL-C、运动评分、健康饮食评分均依次显著降低(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on-HDL-C/HDL-C与C-IMT和AIP呈正相关(P<0.05或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on-HDL-C/HDL-C均进入分别以C-IMT和AIP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P<0.01),未进入以颈总动脉斑块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P>0.05)。结论SA海勤官兵存在明显血脂代谢异常。non-HDL-C/HDL-C与C-IMT和AIP呈正相关性,是海勤官兵SA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价海勤官兵SA的良好指标,应在海勤官兵血脂控制中重点关注。
简介:摘要: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现阶段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手术手段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安全性较高。但因为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如何提升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作系统的分析综述。
简介:摘要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s)的临床治疗原则和预后差别极大,准确鉴别二者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MRI技术如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对比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化学位移成像的发展与应用,尤其是影像组学新技术的发展,诸多影像学特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良恶性VCFs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该文就MRI技术和影像组学在良恶性VCFs鉴别诊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45岁,BMI 17.5~29.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E组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L组根据手术定位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筋膜、肌肉层、上关节突),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手术时间及C型臂X线定位时间。于手术切皮(T1)、分离肌肉(T2)、椎间孔成形(T3)、神经根减压(T4)和缝合皮肤(T5)时记录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下肢运动阻滞情况、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与L组比较,E组T2-4时VAS评分降低,T3,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患者满意度升高,手术时间和C型臂X线定位时间缩短(P<0.05),ODI评分和镇静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见运动阻滞、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可提供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患者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PVP治疗的1 3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相关资料。术后1周及1个月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 4分定义为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根据疼痛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1、3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行X线和MR检查(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压脂像)排除新发OVCF,并同时记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麻醉方式、OVCF数量、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影像学数据和其他合并症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接受PVP治疗的1 316例胸、腰椎OVCF患者中60例(4.6%)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满意组患者腰背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残余疼痛,其程度重于满意组,但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及腰背筋膜损伤与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有关(均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OR=3.577,P=0.029)、合并腰背筋膜损伤(OR=3.805,P=0.002)、骨折椎体数量(OR=3.440,P< 0.001)、骨水泥分布情况(OR=3.009,P=0.013)和合并抑郁症(OR=3.426,P=0.028)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OR=0.079,P< 0.001)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负相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OVCF患者术前骨密度低、合并腰背筋膜损伤、多椎体骨折、骨水泥注入量不足、分布不理想及合并抑郁症是PVP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合并齿状突后滑移的寰枢椎后脱位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8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收治的5例寰枢椎后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34~67岁,平均47岁;均有外伤史,其中4例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为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寰枢椎后脱位3~9 mm,平均6 mm;术前脊髓损伤分级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入院后皆行头颈屈曲位牵引,1例患者牵引后不能复位,采用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其他4例牵引后能复位,分别予后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或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通过测量寰枢椎后脱位的距离评价复位程度,采用ASIA分级评价术后脊髓功能。结果寰枢椎后脱位术后为0 mm,全部复位。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D级4例,C级1例。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寰枢椎后脱位临床少见,依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均能获得很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 :目的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仔细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的实际疗效。方法本文随机选择了 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为 PVP组和 PKP组,每组各 40例患者。并就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 Cobb角以及疼痛 VAS评分进行详细比较。结果并对患者进行了长达 5-18个月随访。在 Cobb角恢复程度、手术时间以及骨水泥注入量方面, PKP组远高于 PVP组,且 P< 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相对于手术之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P< 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 P> 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相对于 PVP组,骨水泥渗漏率 PKP明显偏低,且 P> 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这两种治疗方式都能快速稳定椎体骨折,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相对于 PKP手术, PVP手术时间更短,且骨水泥用量相对较少,而在恢复椎体 Cobb角, PKP手术优势较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3,4 2例、L4,5 21例、L2~4 3例、L3~5 4例、L2~5 3例、L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器位置等。结果术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术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器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器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术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补骨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09月-2020年09月诊治的68例OVCF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PKP治疗,对照组另加补骨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另加补骨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功能障碍(ODI)指数和疼痛(VAS)评分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高(P<0.05)。 结论 给予OVCF患者PKP术后补骨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腰背功能,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入路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部疼痛上无明显差异,但经皮入路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部疼痛更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的表达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3例MGD性干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于眼科门诊检查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眼部功能基础指标[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UT)、平均BUT]与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FGFR2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MGD性干眼患者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FGFR2表达水平与干眼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中FGFR2、泪液分泌量、BUT、平均BUT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中,重度患者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中FGFR2、泪液分泌量、BUT、平均BUT低于中度、轻度患者(P<0.05),中度患者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中FGFR2、泪液分泌量、BUT、平均BUT低于轻度患者(P<0.05);MGD性干眼患者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FGFR2表达与干眼轻、中、重度评分呈负相关性(r=-0.356,P<0.05;r=-0.672,P<0.05)。结论MGD性干眼患者FGFR2表达水平下降与干眼严重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