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9 月 我院接受内镜下诊治的胃肠息肉患者 88 例作为本次的 研究对象,随机将其 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4 例。实验组患者 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照组患者 接受内镜下电凝切除术。 比较两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中炎症相关分子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 C3bRR 、 ICRRR 以及 CD58 、 CD59 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 IL-1 β 、 IL-6 、 IL-8 、 IL-12 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的创伤较小,患者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较好、炎症反应较弱,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胃肠道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红细胞免疫 炎症反应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胃肠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MYC基因是否扩增。结果2例发生在胃,1例在十二指肠与空肠交汇处,1例位于回肠。4例均为中老年人,女1例,男3例。年龄51~62岁。镜下,肿瘤在黏膜层与肌层浸润性生长;见大片血湖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假裂隙样或腺样结构;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免疫组织化学4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CD31、ERG、Fli-1;3例弥漫强阳性表达CD34;3例不同程度的表达细胞角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3例FISH检测C-MYC均为阴性。结论胃肠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肉瘤,活检标本极易被误诊为低分化腺癌。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两例胃肠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T-LPD)患者,年龄分别为41岁和44岁,均为男性。1例仅表现为轻度腹痛伴腹泻;1例因肛瘘而就诊,无其他症状。两例患者在长达3年和7年的病程内,多次内镜检查均提示回肠末段和结肠黏膜增厚、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和小息肉,而无明显大肿块形成。组织学形态显示肠固有膜内形态相同的小淋巴细胞非破坏性浸润,细胞较成熟,形态单一,胞核圆形至轻度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未见淋巴上皮病变。免疫表型显示病变细胞CD2、CD3、CD5、CD8和TIA-1弥漫阳性,CD4、CD56、Granzyme B和Perfor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基因重排1例为单克隆性,另1例检测失败。原位杂交EBER阴性。其中1例在第一次活检诊断为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后进行了8个周期的CHOP方案化疗,复查病变黏膜未见改善。胃肠惰性T-LPD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肿瘤,呈惰性临床经过。掌握胃肠惰性T-LPD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避免将其误诊为侵袭性淋巴瘤而导致高毒性的治疗。

  • 标签: 胃肠肿瘤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淋巴瘤,T细胞,外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4月会诊的1例胃肠PEComa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1岁女性,因腹痛就诊,肠镜活组织检查提示肿瘤性病变,考虑为恶性,未能明确肿瘤分型,行直肠肿瘤根治手术。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HMB45、SMA强阳性表达,Melan-A、Desmin局灶阳性表达,TFE3、CK、CK20、S-100、CD117、Dog-1、CD34、Vimentin、SOX-10阴性表达,Ki-67指数为10%。结论胃肠PEComa比较少见,病理形态学具有特征性,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除。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胃肠道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胃肠疾病患者探讨消化内镜的诊断加之。方法:随机选择近期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胃肠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选择消化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两种方式。把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参考准则,从而总结出获知消化内镜诊断胃肠疾病的准确性,还能了解患者对消化内镜检查的满意程度。结果:消化内镜检查胃肠疾病的准确性与病理检查的结果相符程度高达92%。患者对消化内镜检查的满意程度为91.5%。最终得出结论:消化内镜在胃肠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获得的结果较为准确,可以加大其使用范围。

  • 标签: 消化内镜 胃肠道疾病 诊断 准确性
  • 简介:摘要胃肠肿瘤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手术应激可加重其营养不良程度并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改善围手术期的免疫营养状态是减少免疫相关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肠内免疫营养是围手术期调节免疫系统活性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免疫营养制剂种类和胃肠肿瘤患者营养障碍的机制,主要介绍了肠内免疫营养在不同胃肠肿瘤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肠内免疫营养 精氨酸 谷氨酰胺 围手术期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通外科胃肠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及其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普通外科胃肠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2017年10月-2020年9月,共计110例患者参与本次实验中。本次实验采取编号分组方式进行,分组依据为患者编号奇偶性。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规范化护理模式护理实验组患者。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出院时间进行分析及对比。结果:展开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凸显,(p<0.05);系统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患者出院时间有着较大幅度的缩减,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凸显,(p<0.05)。结论:在普通外科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规范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远远高于常规护理模式,其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加快患者康复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标签: 普通外科 胃肠道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提高。手术室护理干预是病患护理的一部分。通过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不但可以预防胃肠手术切口感染,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速度。因此,对胃肠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是极为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将通过采取对照实验的方式对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 胃肠道手术 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在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 CST)治疗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例行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间质瘤局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手术,所有病例均是生长于胃壁的单一肿瘤。术中术野稳定、清晰,无肿瘤破裂,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病理报告示间质瘤。中位手术时间 64(48~92) min,中位失血量 38( 22~105)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 5( 4~7) d。术后 1 例患者发热,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12个月,无局部复发病例,无穿孔,出血等相关术后远期并发症。结论: 应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行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新颖、可行、术后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胃部间质瘤的治疗。

  • 标签: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腹腔镜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胃肠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 72 h腹水培养结果,ICU住院期间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最大剂量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需要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以及28 d预后等。以屈氏韧带为界,将胃、十二指肠穿孔者纳入上消化道组,将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及直肠穿孔者纳入下消化道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3例,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消化道组腹水培养病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45.5%)、屎肠球菌(18.2%)及大肠埃希菌(18.2%);下消化道组大肠埃希菌(46.2%)及屎肠球菌(30.8%)为主要致病菌。上消化道组与下消化道组在PCT、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NE最大剂量及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T(μg/L):17.69(3.83,26.62)比32.82(4.21,100.00),ICU住院时间(h):149.0(102.5,302.0)比115.5(30.8,214.5),机械通气时间(h):106.0(41.5,183.0)比57.5(25.0,122.3),NE最大剂量(μg·kg-1·min-1):1.2(0.5,2.0)比0.7(0.5,1.2),NE总使用时间(h):72.0(21.0,145.0)比26.5(18.0,80.5),均P<0.05〕,而APACHEⅡ和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30.0(24.5,35.0)比28.0(25.0,33.5),10.67±4.14比9.50±3.33,均P>0.05〕。与下消化道组比较,上消化道组患者更易发生AKI(78.8%比53.3%,P<0.05)以及需要接受CRRT治疗(39.4%比16.7%,P<0.05),但28 d病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比43.3%,P>0.05)。结论不同部位胃肠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ICU住院时间等特征不尽相同。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更常见真菌感染,休克程度更重,更易发生AKI及需要CRRT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也更长;而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T升高更明显。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脓毒性休克 溃疡 肠道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转移至浆膜腔者非常罕见。现就1例原发于胃的GIST且胸腔积液中查见GIST肿瘤细胞的病例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胸腔积液涂片的细胞学形态、细胞块及相应组织学切片的形态特点,总结GIST在浆膜腔积液中的细胞学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在胃肠手术切口感染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治疗的 56例胃肠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8例。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为 3.57%低于对照组的 21.43%;观察组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预防胃肠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中,采用手术室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

  • 标签: 手术室 预防 胃肠道 切口感染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室护理干预在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分析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 70例,按护理方式分对照组 (35例接受常规护理 )和研究组 (35例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状况,研究组甲级愈合 85. 71%高于对照组 62. 86%(P< 0. 05),乙级愈合 8. 57%、丙级愈合 5. 71%比对照组 22. 86%、 14. 29%,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研究组并发症 5. 71%低于对照组 31. 43%(P< 0. 05)。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 (P< 0. 05)。结论胃肠手术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促进切口愈合,利于疾病康复。

  • 标签: 胃肠道手术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肠疾病中的影响 。方法:在 2018 年 3 月 13 日 至2019 年 6 月 20 日 期间选取对照组 54 例健康体检者、观察组 54 例 慢性胃肠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均进行各项资料调查和 社会心理因素调查 。结果:观察组睡眠状态差 ( 70.37% ) 、负性应激事件 ( 35.18% ) 、强迫 ( 75.92% ) 、焦虑 ( 74.07% ) 、抑郁 ( 77.78% ) 、工作(劳动)紧张 ( 59.26% ) 高于对照组 (P< 0.05),同时负面情绪( OR : 3.5698 ; β: 1.2324 )、睡眠状态( OR : 4.8456 ; β: 1.1084 )、负性应激事件( OR : 3.2614 ; β: 1.6354 )、工作(劳动)紧张( OR : 4.5846 ; β: 1.4145 )是导致 慢性胃肠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可成为诱发慢性胃肠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还需注重相关疏导 。

  • 标签: 社会心理因素 慢性胃肠道疾病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儿童结核病仍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抗结核治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儿童抗结核治疗的疗程一般较长且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儿科医师掌握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对于儿童结核病的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抗结核治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皮肤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药物热、球后神经炎。对于不良反应轻、可耐受的患儿,应对症处理并继续抗结核治疗;如不良反应严重或者不能耐受,应及时停药。如不良反应复杂、严重或者罕见,应进行多学科讨论,做出最优的临床决策。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