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耳蜗植入患者蜗内各电极听神经兴奋区域的分布特点,进而找寻无创性检测残余听神经功能的客观手段.方法对20例植入了NucleusCI24的患者进行神经反应遥测(NRT).其扣减算法的设计利用了神经反应的不应期特性.若将先后两个脉冲(掩蔽脉冲与探测脉冲)施加在不同的电极上,则可测得各电极电听觉兴奋性的空间分布函数.结果1患者电听觉兴奋性的区域,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变宽;2各序号电极的兴奋空间相互交叠,并表现出Ⅰ、Ⅱ两种类型:Ⅰ型为钟型、Ⅱ型为不对称钟型(高频侧兴奋性弱);3患者第5、10、15号电极的兴奋空间的总体特征,可分为A、B、C三类,并与耳聋病程长短表现出相关性.结论电极的兴奋区域函数与耳蜗电反应的调谐曲线十分相近,表现为相互重叠的"滤波器组".A、B、C三类空间分布特征,与病程长短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神经兴奋性区域的空间分布可能作为推测听神经残存率的依据.
简介:目的分析单线圈和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疗效的区别。方法从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VIP,CNKI数据库收集与所有与单线圈和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效果比较有关的文献,由两位评价者按照相关限定条件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项临床研究627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有6项是随机对照试验,其余为非随机对照试验。阈值测试结果提示单线圈组除颤阈值高于双线圈组(95%CI0.2~1.29;P=0.007)且单线圈组高除颤阈值发生率高于双线圈组(95%CI1.29~5.08;P=0.007),单、双线圈组室速/室颤时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次除颤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95%CI0.96~1.05;P=0.81),单线圈组总病死率略高于双线圈组,但是差异不显著(95%CI0.75~1.26;P=0.85),单、双线圈组电极故障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95%CI0.48~18.44;P=0.24)。结论单线圈除颤电极在阈值测试中的除颤阈值高于双线圈电极,同时单线圈除颤电极高阈值的发生比率高于双线圈组,两者在室速/室颤时一次除颤成功率、总病死率、电极故障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研究有6项为非随机对照试验,仍需一定量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冶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弧炉电极升降对定位精准控制的需求,传统的利用机械装置进行检测的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些新型检测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例如光电检测技术,因其适应了现代各类生产的要求而发展极为迅速。
简介:〔摘要〕燃料电池是原电池的一个重要考点,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本质都是氧气被还原为O2-,一定环境中O2-借助于载体存在;而负极的书写要注意电荷守恒配平,书写电极方程式的关键是要注意注意电解质环境。
简介: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对氨基苯磺酸修饰电极。研究了其对对苯二酚的电催化作用,并初步探索了其催化机理。将该电极用于对苯二酚的定量测定。发现其氧化峰电流与对苯二酚的浓度在1.0×10^-6-8.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894,检测限为5.0×10^-7mol/L。将该方法用于照相显影剂中对苯二酚的测定,结果满意。
简介:目的对不同构型的螺旋电极旋入及拔出犬心肌的急性力学行为进行测试,为心肌/电极界面的数字建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用犬麻醉后,开胸直视下暴露心腔,将不同头端构型的螺旋电极垂直旋入心肌,通过特殊设计的力学传感器记录电极头端的轴向及扭转受力情况,对比包括心房、心室共11个位点的差异情况;随即将旋入电极以外力强制拔除,记录受力-时间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排除间断施加力量的影响,电极旋入过程的扭矩曲线接近指数曲线,平均扭矩分布范围为0.0003至0.0015,不同构型的电极有明显不同;拔除位点受力以左心室外膜、右心室游离壁、HIS束区域最大,同时可见到明显的不均质性.结论螺旋电极旋入及拔出心肌的受力情况随植入位点、电极头端构型等而不同;心室的受力明显高于心房,其中最牢固位点分别为左心室外膜、右心室游离壁及希氏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