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影像护理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作用与影响。方法:本组研究以2023年1月-2024年4月于我院放射影像科接受影像学检查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选取200例入组研究,在征询患者意见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256排飞利浦CT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先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医疗服务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影像护理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作用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影像科护士的工作压力与应对策略。方法:以我院放射科护士为调查研究对象,共计32人,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我院放射影像科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分析压力形成原因。根据前期问卷与访谈调查结果制定相应措施用于缓解我院放射影像科护士工作压力,整体上制定有效策略。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32名护士均选出了各自工作压力的来源,可知工作强度、护患沟通、职业危害、职业技能是最主要的工作压力来源,根据量表评价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6个月我院放射影像科护士抑郁焦虑情况改善,提示护士工作压力有所改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放射影像科护士的工作压力,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工作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60例SA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对比法,比较了不同放射影像学技术在SAH诊断中的表现,包括头颅CT、MRI以及血管造影。结果:在60例SAH患者中,头颅CT显示出血灶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0%,准确率为88%;MRI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5%,准确率为83%;血管造影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7%,准确率为96%。血管造影在SAH诊断中表现出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放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不明确时,血管造影可作为确诊手段。综合利用头颅CT、MRI和血管造影有助于提高SAH的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影像期刊发表的放射影像诊断病例报告的报告质量。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检索2021至2022年度CSCD收录的影像期刊,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2020年发表的放射影像诊断病例报告,采用国际病例报告清单(CARE)评价其报告质量。结果共纳入发表在5本影像期刊上的161篇影像诊断病例报告。纳入研究的报告率为33.5%(7.5%,93.3%),所有研究均未报告患者观点和知情同意,报告率低于10%的条目包括3a(摘要-简介病例的新颖性)、3c(摘要-诊断、治疗干预和结局)、8b(影响诊断的因素)以及8d(影响预后的因素),报告率分别为2.5%(4/161)、0.6%(1/161)、0.6%(1/161)以及4.3%(7/161);报告率在10%~50%的条目包括3b(摘要-病例特征)、4(背景介绍)、5c(既往史、家族史和社会心理因素)、7(病例的时间轴)、10(来院随访的结果)以及11a(病例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局限性),报告率分别为16.8%(27/161)、30.4%(49/161)、34.2%(55/161)、24.8%(40/161)、32.9%(53/161)和31.7%(51/161)。条目1(标题)、条目2(关键词)、条目5a(患者的一般信息)、条目5b(主诉)、条目8a(诊断方法)以及条目11c(对结论的合理解释)的报告率均超过90%。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作者数量以及学科数量与影像诊断病例报告的质量无关。结论CSCD影像期刊发表的放射影像诊断病例报告对CARE条目的遵循程度整体较低,影像期刊编辑、影像科医师和报告规范研究人员等应重视病例报告的撰写规范,提升病例报告的报告质量。
简介:在远程医疗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实现了超高清晰医学影像图像数据库的建立,随着远程医疗的不断深入开展,医学影像图像数据库的开发也在不断完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数据库设计是系统实现中的重要环节。利用数据库存储Dicom3格式的医学图像,并从数据库中提取图像进行显示,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先例。基于远程医疗医学影像图像数据库建立的系统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分为影像实时采集系统、影像管理与存储系统、影像分析处理系统、诊断信息编辑与打印系统;基于Web的信息查询系统、系统管理以及历史数据的导入与导出等几部分,三维影像会诊的实现成为可能,压缩图像技术的研究有了初步成果。随着信息技术和远程医学的发展,远程医疗医学影像数据库技术的日臻完善,将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及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成熟,图像处理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应用。小波分析的多尺度分析特性为医学图像处理研究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处理方法。它使用时域和频域两种处理方法,可以选择任意的分解层数,用较少的计算量获得满意的效果。图像经过小波变换之后,其轮廓由低频成分表达,而高频成分表示图像的细节内容,将低频成分的系数加强,而将高频成分的系数抑制可达到对图像的增强。以医学图像的同步去噪和反差增强为目标,探讨了将分段线性拉伸函数作为格子波尔兹曼方程的外力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解决了医学图像反差低且含有噪声污染的情况,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超分辨率增强模型,通过估计高分辨率小波系数,经插值逆变换可得到重构的高分辨率图像。针对CR成像过程中分辨率差的情况,利用小波变换的超分辨率增强方法克服图像分辨率不高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小波变换方法把图像分解为各种尺度和多方向的高、低频成分,抑制掉高频噪声,增强图像的边缘信息,经小波重构恢复图像。这种利用得到的小波系数和尺度系数进行小波逆变换处理的方法,提高了图像增强效率。在许多研究中,目前医学图像图像增强的钝化和锐化两种方法对图像增强处理并不理想,对医学图像图像增强的应用研究也不多。本文研究了基于小波分析算法的数学模型,通过医学图像增强的钝化和锐化方法以及医学图像图像的钝化、锐化增强的算法实现设计,模拟了钝化和锐化增强方法的处理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探析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放射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有效诊断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并治疗的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根据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X线检查,实验组患者给予放射影像技术(螺旋CT扫描)诊断。对两组患者异物检出的情况与异物征象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异物的检出率为100%,对照组异物的检出率为82%,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此外,在异物征象的观察中得出,由螺旋CT检查后患儿异物征象(肺炎、肺气肿、支气管阻塞以及纵隔位置改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的检查,P<0.05,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诊断中,螺旋CT扫描的检查准确率较高,且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X线检查;此外,螺旋CT检查还能将患者异物的大小、位置、形态与病变的情况准确判断出,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