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LC)自发性破裂出血的CT影像特征,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PLC自发破裂的81例患者纳入病例组,选取同期肿瘤位于肝脏外周而未发生破裂的年龄、性别和巴塞罗那肿瘤分期匹配的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实验室检验指标以及瘤体位置、分布、大小、形态等CT影像特征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共纳入81例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9例,年龄(53.69±10.34)岁;对照组纳入81例患者,男性64例,女性17例,年龄(54.78±9.04)岁。瘤体CT影像特征中肝硬化、瘤体贴近膈肌、跨叶分布、伴有门静脉阻塞、肿瘤最大径>10 cm、侵犯肝包膜(弓弦比>1)、肿瘤外凸≥25%与PLC自发破裂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肝硬化(OR=2.796,95%CI:1.721~10.834)、伴门静脉阻塞(OR=3.586,95%CI:1.272~10.107)及肿瘤外凸≥25%(OR=2.831,95%CI:1.668~22.210)可作为PLC自发性破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肿瘤外凸≥25%、肝硬化、伴门静脉栓塞与PLC自发性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PLC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9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张及预后不良情况的预测性能。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9年5月4家医院幕上深部SICH患者420例。其中男275例、女145例,年龄25~90(61.0±12.9)岁。420例患者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训练集294例和验证集126例。患者在72 h内复查CT,若血肿体积比初始体积增长>6 mL或>33%,判定存在早期血肿扩张。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预后,以mRS>3分判定为预后不良。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基线资料。采用随机森林、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梯度爬升决策树、自适应提升算法、朴素贝叶斯、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K近邻、多层感知机9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早期血肿扩张及预后不良分别构建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依据各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采用3折交叉验证取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模型对早期血肿扩张及预后不良情况的预测性能,并在验证集测试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20例患者中,早期脑血肿扩张的患者有117例(27.86%);399例患者获随访,其中预后不良的患者有210例(52.63%)。预测早期血肿扩张:训练集中,9种机器学习模型的AUC为0.590~0.685,其中以XGboost模型最高,AUC为0.685±0.024;在验证集中,XGboost模型AUC为0.686[95%可信区间(CI)0.578~0.721]。预测预后不良:9种机器学习模型的AUC为0.703~0.852,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最高,AUC为0.852±0.041;而在验证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AUC为0.894(95%CI 0.862~0.912)。结论9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中,XGboost对幕上深部SICH早期血肿扩张的预测性能最佳,而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性能最高;对于不同临床结局的预测,应选用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以及将NLR加入ICH评分能否提高预测转归不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以及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4 h内获得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并计算NLR。在脑出血发病后3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基线NLR、ICH评分及NLR+ICH评分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59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男性106例(66.67%),年龄(62.29±15.10)岁;中性粒细胞计数(7.30±3.95)×109/L,淋巴细胞计数(1.41±0.67)×109/L,NLR (6.94±7.66);基线血肿体积(17.93±25.87)ml,ICH评分中位数0分(四分位数间距0~1分)。30 d时60例患者(37.7%)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患者冠心病、收缩压、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血肿破入脑室、血肿体积、NIHSS评分以及ICH评分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30 d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1.135,95%可信区间1.092~2.321;P=0.03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6.679,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67%和76.77%;ICH评分最佳截断值为1.0分,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71%和89.80%;联合应用NLR+ICH评分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58%和82.65%。结论NLR与自发性脑出血发病后30 d转归不良独立相关,加入ICH评分能提高预测转归不良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手术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差异。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0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8.4±8.6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9.1±9.2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通过统计分析评估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GCS评分)、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5.3±12.4分钟,显著短于对照组的92.7±15.6分钟(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6±4.8天,短于对照组的18.3±5.2天(P<0.05)。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死亡率为4%,对照组的死亡率为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手术在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中显示出更短的手术时间、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更短的住院时间,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显微镜下手术虽然在神经功能改善和死亡率方面与内镜手术相似,但其操作时间较长,术后恢复相对缓慢。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提供了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减少小儿血友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探讨和分析血友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临床诊治。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2例小儿血友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科研对象,回顾性探讨和研究临床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我科收治2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保守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0例。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在采用止血和脱水等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50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可知,在3岁以下的患儿,有9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2例无法查出原因;患儿年龄大于3岁,其中有30例患儿出现脑血管异常,2例患儿为肿瘤卒中,8例无法查明原因。经过治疗之后,有38例患儿可康复出院,5例患儿出现轻残,中残的患儿有5例,有2例患儿治疗无效死亡。半年之后进行随访,无一例患儿出现再出血的现象。结论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在3岁以下,出现出血现象,主要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所造成,3岁以上则是脑血管畸形,对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进行CT、DSA、MR以及凝血功能检查,对治疗此病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医生采取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锥孔引流在脑深部中量自发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因脑深部中量自发性出血就诊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联合微创锥孔引流,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NIHSS评分)评分少于对照组,社会回归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32/35),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锥孔引流在脑深部中量自发性出血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促进疾病康复,值得推广。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在病因诊断中应用CTA的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30例为该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其均接受CTA(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DA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经CTA的检出率(92.86%)和DSA检查的检出(100.00%)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7 0,P=0.309),阳性率均较高。 结论 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在病因检查中应用CTA,能够有效对其病因进行判断,且具有较好的诊断有效率和无创性,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8例临床情况。方法收集8例早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通过头颅CT确诊6例,利用腰穿确诊2例。其中,治疗过程中因病情迅速恶化、死亡、放弃等3例。患者均为早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患者1例,严重脑积水1例。结论医务人员应对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头痛及持续性颈项疼痛患者应高度重视,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全面分析,及时选择正确的检查方法,果断采取措施,从而降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误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误诊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2002~2010年收治的不典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时间误诊为眩晕症6例(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梅尼埃病2例);血管性头痛5例(其中紧张性头痛3例;偏头痛2例);脑膜炎2例;颈椎病2例;酒精中毒性脑病2例;脑梗塞2例;以头痛呕吐伴肢体瘫痪症状误诊为脑溢血2例;误诊为高血压病2例;以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症状为主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结论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细致而全面的体检以及积极地腰穿脑脊液检查是避免误诊的主要手段。头颅CT应常规检查,减少误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室出血予以Ommaya囊置入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7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予以随机分组,分别采取单纯侧脑室外引流(对照组)和Ommaya囊置入联合侧脑室外引流(联合组),对比两组恢复情况。结果:①联合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肿清除时间相对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的并发症率更低,P<0.05;但两组的死亡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Ommaya囊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效果满意,能促进血肿清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