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肺穿刺活检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实施探讨。方式:采用CT引导下穿刺活检穿刺100例肺部病变患者。结果:97例获得细胞学标本,92例确诊,确诊率为92%;并发症:17例气胸与6例咯血。结论:肺穿刺活检技术对肺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极高,诊断、治疗效果显著,都较高,临床应用更简单,并发症更少,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选择对机体损伤最小的皮瓣供区,使得受区获得最佳的外形和最大的功能恢复,是整形修复重建手术需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穿支皮瓣因符合该理念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修复和重建领域。分叶穿支皮瓣是穿支皮瓣的一种特殊形式,可通过巧妙的设计,化宽度为长度,可使皮瓣供区直接闭合;且只需要损伤一个供区,吻合一组血管,减少了机体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该种皮瓣成为临床修复宽大不规则创面的应用热点。分叶穿支皮瓣进一步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本文系统的回顾了分叶穿支皮瓣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了分叶穿支皮瓣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旨在进一步促进分叶穿支皮瓣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共收治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手掌部11例,手背部8例,年龄4~12岁,均伴有肌腱、骨骼外露。其中,猪草机绞伤11例,压砸伤8例。缺损面积3.5 cm×2.5 cm~7.5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3.0 cm~8.0 cm×6.5 cm。一期手术予以清创后,肉芽组织清洁干燥时,二期游离皮瓣修复,术后10例获得门诊随访,9例微信随访。结果19例顺利成活18例,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5个月,除1例修复手掌部出现色素沉着外,其余皮瓣外形美观,无明显臃肿,质地、弹性可,无挛缩、粘连等并发症。皮瓣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游离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皮瓣易于解剖,切取时间短,皮肤延展性好,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 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尺动脉穿支血管情况,摆脱传统的上肢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二组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二组皮瓣的面积为5.5 cm×6.5 cm~7.5 cm×8.3 cm。结果术中皮瓣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皮瓣存活良好,创面及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15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且将植皮可能引起的面状瘢痕转变为线性瘢痕。结论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未损伤前臂及手部主要血管,皮瓣外观、质地等方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大鼠背部任意皮瓣存活状态及术后炎性因子、凋亡因子的影响。方法取8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在大鼠背部依照样布设计4.5 cm2的任意皮瓣。对照组术后采用生理盐水灌胃(LBP0组),实验组术后用200、400、800 mg/(kg·d)LBP灌胃,分别为LBP200、LBP400、LBP800组,持续时间为2周。记录各组大鼠皮瓣术后的一般情况,包括炎性渗出、水肿、皮瓣张力、皮温及坏死。各组分别于术后0.5、1、3、5、7、10及14 d随机选取3只大鼠测算皮瓣存活面积。切取皮瓣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皮瓣组织中TNF-α、Caspase-3因子的mRNA表达。结果大鼠背部任意皮瓣造模后3 d,各组皮瓣创面均可见不同程度渗血及肿胀,部分皮瓣逐步出现暗红至青紫,术后7 d皮瓣坏死逐渐显现,术后10 d坏死边界渐清晰,术后2周坏死区域结痂翘起。各组大鼠术后1周内,皮瓣存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LBP800与LBP0组相比,TNF-α因子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10 d差异更明显(P<0.01)。术后5 d,LBP400与LBP0组相比,TNF-α因子mRNA表达量也存在差异(P<0.05);LBP800与LBP0组相比,Caspase-3因子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P<0.05),且术后14 d两组差异更明显(P<0.01)。术后7 d,LBP400与LBP0组相比,Caspase-3因子mRNA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适宜浓度的LBP干预可显著降低皮瓣炎性反应因子及凋亡因子的mRNA表达,有助于降低皮瓣组织坏死的风险,改善皮瓣存活微环境。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肺原发性肌周皮细胞瘤1例。患者男,29岁,7年前因体检发现肺部肿物,未接受系统治疗。近期CT复查发现肿物较前增大而来本院就诊。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下叶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边缘清晰。行右肺下叶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肌周皮细胞瘤。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产科两种不同备皮方式。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 3月~2021年9月我院产科收治的4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0例产妇。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备皮方法,试验组不剔除会阴部毛发,而是在术前做好准备、确定剃毛范围的基础上进行备皮。结果:对照组产妇术前备皮平均操作时间为(3.52±0.64)min,试验组产妇术前备皮平均操作时间为(1.48±0.51)min;试验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是备皮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剔除会阴部分毛发与剔除手术切口线周围3cm范围内的毛发相比,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说明是否剔除会阴部毛发对剖宫产术后的感染率无显著影响,还能够提高产妇的舒适感,因此产前对产妇进行剖宫产备皮时,可积极应用新型的、改良后的备皮方式。
简介:摘要儿童中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成人相比,儿童CD面临更迅速变化的病程、更大范围的肠道受累和生长发育的问题。生物制剂的出现拓宽了儿童CD的治疗途径,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ADA)已被批准用于儿童CD的诱导和缓解治疗。其他途径的生物制剂,如白细胞介素抑制剂乌斯奴单抗(Ustekinumab,UTK)、抗整合素单克隆抗体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VDZ)和生物类似物在儿童C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逐步证实。失应答是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研发更多的生物制剂作为替代治疗方案是未来仍需努力的方向。该文就生物制剂在儿童CD中的疗效分析作一综述,以助于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决策。
简介:摘要:姜亨久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在世艺术家之一,合成写实主义画家。知网上对于他的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查克·克洛斯是美国超级写实主义的代表画家,同时也是姜亨久的偶像和学生时代的学习对象。本文旨在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对比分析,论述出照相写实主义对韩国艺术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