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一书中,著者梳理了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学术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学人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该书采用“总述”与“分述”的撰写思路,潜探学术史脉,深绎学理路径,同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兼具学者个案分析,指出中国学者应克服影响的焦虑以建构自身的主体性,是一部学术史研究的特色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简介: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学术史研究总成为学界的热点和亮点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界也陆续出现阶段性、个案性的学术史研究著作:如陈众议主编的《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陈建华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叶隽的《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等,然而能系统全面地总结、反思、预测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的著作尚未出现。针对这一现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12卷)应运而生了。
简介: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作迭出,各编者对诸子百家这一部分的编写中,出现三种分类方式:按百家归类诸子、按作品文体、按地域归类诸子。著述对班固《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分类方法保留或扬弃,对诸子主要作品也开始有不同于前人的阐释方式和角度,或从文学性来阐述,或从地域对诸子的影响来解释其作品等。对作品的选取方面,民国文学史中所录的不过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辞赋家的主要作品,而关于小说家的作品因史料的缺失,故未录。文中旨在展示"民国文学史"著述中编者在不同的分类框架下对诸子百家的论述,有利于探讨民国文学史研究诸子的特点和文学观念的转变与发展。
简介:基于《中国文学》(1951—1966)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1951—1966年间《中国文学》杂志中译者选择将何种中文句式翻译成therebe句型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译者选择翻译成therebe句型的汉语句式主要为一般句,存现句次之;译者多将以动词和形容词为核心的汉语语句翻译成therebe句型。分析指出,译者做出这样的操作的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当时以归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影响下译者做出了此翻译选择;二是汉英句子结构与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是文本类型和存在句所具有的话语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