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癫狂病即神志昏乱不清,生活无节律,痴呆不识人,目睛不识物,问之不应,或答不对题。古之癫狂症即今之精神分裂症。李时珍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从此可知,人之神明出于脑,而非出于心。然而心灵手巧、心想事成、心灵感应、心灵深处、心有灵机一点通等词语都集中表明一个意思,就是人之灵机出于心。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细胞具有较强之敏感性、兴奋性、传导性,这也同样认为人之灵机出于心,与传统认识不谋而合。人之灵机出于心,人之神明出于脑,先有心灵之感应,而后才有大脑神明之产生。现代医学认为心脑血管关系密切,脑溢血、脑血栓、脑损伤会立即影响心肌之感应失灵,心肌梗阻也会闪电般的导致大脑神明之昏聩,心脑血管在生理上和病理上都是瞬息相通的。心藏神是指神藏于心血循环之中,神明之适度展现、精气神之活跃是依赖中枢神经之感应、处理、释放来完成的,心想来源于心肌细胞,事成仰仗于大脑中枢之发挥。故癫狂病是痰迷大脑机窍感觉器官,导致心脑之间不感应,而非痰迷心窍。
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