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鲁迅在自己思想探索和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现代理论,使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理性与反理性共时存在于他思想体系中。在他思想体系中,主体发展其核心和指归。本文拟将分析鲁迅早期几篇论文中关于科学与民主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现代主体建构,揭示鲁迅早期思想理论时代超越性,以及在科技高速发展"现代性行将终结"今天所昭示极为深刻现实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主体建构 科学 民主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脱域”,就是中国现代性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现代性”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新现代性”,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本文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我国经济先发达地区也应该成为三个文明率先协调发展示范区,并就区域文化现代时代背景和战略目标作出了较深入理论探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区域现代四个战略重点和深化文化体制、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等七项战略举措.

  • 标签: 文化现代化 文化产业 文化经济一体化 区域文化 文化体制 江苏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市场化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通过马克思主义主题、主力、主体中国化,进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层,重新定位市场、社会、国家结构关系,破解中国发展难题,推动现代发展方式从片面到全面、从外生到内生、从被动到主动转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后发展难题
  • 简介:<正>当代世界性新技术革命潮流,作为“一本打开了关于人本质力量书”,正从总体上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发展。与此同时,似乎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社会弊病,如环境污染、军备竞赛、恐怖主义、人性堕落等等。由于这些“副作用”存在,西方学者在关于人类未来问题上便截然分为两大学派,即“悲观主义”学派和“乐观主义”学派。他们都总体或部分地否定了新技术革命社会价值,这样或那样地抹煞了新技术革命进步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进步意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 新技术革命
  • 简介:早期关于正义动机研究多以西方、受良好教育、工业化、富有、民主社会(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zed,rich,anddemocratic,WEIRD)被试(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并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文化区分理论基础,发现西方人表达个人正义动机多从独立自我参照视角出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美好世界;而中国人表达正义动机却从互依或他人参照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整体一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和谐世界。近年来,主流学者开始意识到这样研究存在重大取样偏差或自我偏差、情境偏差,其揭示的人类行为特征(WEIRD)也是奇怪。本文利用元分析技术,对36个中国样本(N=8396)个人世道正义观(自我参照)与一般世道正义观(他人参照)相关系数和均值差进行效果值检验。结果发现,个人世道正义观与一般世道正义观之间存在强正相关(r=0.64,Fisher’sZ=0.75),平均数差异显著,但效果值很小(d=0.20);进一步调节变量分析发现,只有在非学生样本、弱势情境下(如生活逆境),被试个人世道正义观得分才显著低于一般世道正义观,即认为'自己委屈、他人应得'。总之,中国人正义动机呈现低自我参照、高情境区分特点,并非'独立'或'互依'就能简单概括

  • 标签: 一般世道正义观 个人世道正义观 公正世界信念 元分析 年龄 情境
  • 简介:艺术一个现代概念,艺术研究与艺术界、市场、社会分化、政治和美学五个领域有着直接联系。艺术与现代工业敌对,一种后工业社会工业模式。艺术与日常生活并非冷漠,有着密切关系。艺术界产生了区隔,新文化模式也培养了新受众。通俗文化流行,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现代主义诞生于艺术界中,有其自身文化动力。因此,审美的艺术不仅关涉个体"情感",而且提供了一种关于世界特殊知识。这些有利于理解文化政策合理性。

  • 标签: 艺术 工业 现代性 美学
  • 简介:我国各大宗教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一个重要方面。对宗教道德进行扬弃和提炼,继承和发扬它传统美德,对于现代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宗教道德 道德建设 社会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 教义
  • 简介:黄檗希运(?-855年),闽人,南宗禅史上地位极其重要一位禅学宗师。他以《传心法要》、《宛陵录》为代表禅学思想,继《肇论》、《大乘起信论》之后佛教中国化又一座理论丰碑,对中国禅学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禅学思想 《大乘起信论》 佛教中国化 智慧 黄檗希运 《肇论》
  • 简介:俗话:“人要衣装,菩萨神像要金装。”当我们走进每座寺观,看到金光闪闪菩萨或神像就会肃然起敬、跪拜!那么,你知道菩萨、神像身上金箔怎样产生吗?为此,笔者特意到了位于南京江宁县东山镇江宁金箔锦线厂,拜访了何其保厂长。

  • 标签: 金箔工艺 葛洪 道教 贴金工艺 民间传说
  • 简介:本文从古今之争视野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现代本质,并且展示“哲学与政治”这一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与现代所呈现特有图景。

  • 标签: 政治哲学 古今之争 现代性
  • 简介: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之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五年弘法中,始于《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大多有他参加,他在弘扬大乘佛法上,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祖师之一,为大乘佛教所崇奉.这还因为,他智慧般若,而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他地位尊崇显赫,思想博大精深,影响广大久远,信仰传遍全球.

  • 标签: 思想现代 文殊菩萨 现代意义
  • 简介: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佛教伦理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非暴力,其内在"慈悲"精神属于积极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尊重和众生之间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统一、仁慈与自然统一、学理与实践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佛教 自然伦理 非暴力 慈悲 众生平等 无情有性
  • 简介:本研究以南京六城区市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探讨了市民收视民生新闻行为与动机,发现社会地位较低受众较信任与依赖民生新闻,但其节目参与程度较小.研究认为这部分受众收视民生新闻原因:获取人际交流"亲切感"与社会"尊重感",获取参与公共事务与拥有心理依靠虚拟满足感,从而获得媒介抚慰以弥补社会心理层面上缺失.因此本研究认为民生新闻促使社会地位较低受众适应社会,具有促进社会阶层间心理平衡和维护社会稳定价值.

  • 标签: 民生新闻 收视行为 收视动机 媒介抚慰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源头活水。古典学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