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由来与定义基督教传人中国已有十几个世纪,但基督教思想却未能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未能成为中国方化诸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我们要思考的是:基督教思想在过去为何不能在中国文化中扎根?能否在现代中国文化中扎根?以及如何行?有两种外来思想对汉语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标签: 文化基督徒 基督教信仰 神学思想建设 中国文化 中国大陆 基督教思想
  • 简介:本文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两个方面,将公元二世纪末(东汉末年)至六世纪末(南北朝【420-589】前)的初期道教与主后30-100年的初期基督教比较,指出前者因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为个体修炼的人生目标、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彼此共在(太平世界)为道教徒共同体的信念而具有现世,后者因以承受超验的精神生命(上帝的灵)的永生同在为个体信仰的人生目标、以超验的上帝之国的期盼降临为基督徒共同体的教义信仰而具有超越

  • 标签: 初期道教 初期基督教 现世性 超越性
  • 简介:<正>迄今为止,关于现代的三次论争都直接同法兰克福学派有关。但国内目前对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批判思想的探讨并不充分,即使有所研究,也只是注重于对其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探讨,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其现代批判思想的丰富。本文将试图从合理性与合法两个方面揭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批判思想。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批判 合法性 阿多诺 哈贝马斯 工具合理性
  • 简介:结合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资源保护理论,构建并检验了挑战和阻碍压力源与情绪枯竭之间关系的调节中介模型。结果表明,角色超载在挑战压力源、阻碍压力源和情绪枯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较低时,挑战压力源会对情绪枯竭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角色超载在它们中间不起中介作用;阻碍压力源既对情绪枯竭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也对情绪枯竭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心理弹性较高时,挑战压力源对情绪枯竭的直接影响不再显著,而是通过角色超载对情绪枯竭产生正向影响;阻碍压力源同样通过角色超载对情绪枯竭产生影响。心理弹性高和心理弹性低的个体相比,阻碍压力源对情绪枯竭影响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 标签: 挑战性压力源 阻碍性压力源 角色超载 心理弹性 情绪枯竭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和挑战-阻碍压力二维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25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挑战-阻碍压力源与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的关系,情绪导向应对策略和问题导向应对策略在这一关系中的多重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挑战压力源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阻碍压力源对工作倦怠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对工作投入有负向的预测作用;问题导向应对策略在挑战压力源与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情绪导向应对策略在阻碍压力源与工作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挑战性压力源 阻碍性压力源.问题导向应对策略 情绪导向应对策略 工作投入 工作倦怠
  • 简介:作为现代化的生成目标、本质根据和理论表达,现代以科技化推动下的工业化为动力驱动,以理性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本思维构筑的主体性为内在支柱,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自由文化等互相关联的基本架构为表现症候。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残酷现实面前,现代性理论多幅面孔的绚丽光彩,难以掩盖其"单向度"实践的黯淡。作为中国现代建构题中之义的"精神重建",依赖于"平衡有余、动力不足"的传统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西方文化和"引领有余、整合不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

  • 标签: 现代性 精神重建 单向度 文化生态
  • 简介:本文利用图画辅助程序和posthoc方法研究了社会愿望对焦虑强度评定的影响。结果发现:(1)负荷形容词影响焦虑强度评定;(2)这种影响与焦虑内容、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3)分离焦虑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死亡焦虑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 标签: 社会性愿望 焦虑评定 分离焦虑 死亡焦虑 图画辅助实验程序
  • 简介:《管子》有三分之二涉及经济内容,其论及范围也十分广泛,诸如国际贸易竞争、经济运行调控、防止贫富分化等思想,几乎将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涵摄在内。就当时环境条件而言,《管子》的微言大义是极其精湛而有洞见的。其中许多经典理论对于当代经济发展模式建构仍具有现实启示和指导价值。

  • 标签: 管子 经济思想 民本国富策 现代性
  • 简介:<正>关于智力差异的原因,经过长期争论,现在已有渐趋一致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一切差异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支配下,经由成熟与学习交互作用形成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比较多的是从亲子间与同胞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同智力

  • 标签: 智力差异 遗传性 性指数 血缘关系 环境 智力发展
  • 简介:《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10月20日举行的第三十三届大会通过的。2006年12月29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正式批准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公约》这部国际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这部新的国际法于2007年3月18日生效。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代办张双鼓表示,中国希望以缔约国的身份参加将于2007年5月召开的第一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公约》缔约国大会。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形式多样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 贵州
  • 简介:<正>人的自然性问题,对人文科学来说,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在当代的某些人文科学理论中,有意无意地,或是回避这个问题,或是淡化这个问题。这样的回避或淡化,从感觉上说,似乎很能满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自尊心;从理论上说,似乎也很符合现代理性的要求。但实际上,这样的回避或淡化,在人类的存在或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众多的人类个体的健全发展

  • 标签: 人的自然性 感性活动 自然存在物 哲学手稿 对象性 万物之灵
  • 简介:自命出》不但为先秦儒家心性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来源,而且为先秦儒家美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新文本。在人性论上,《自命出》持当时流行的自然人性论。人性的本然材质在与外物的交接过程中化性为情并奠定心志,从而为后天的礼乐教化提供了可能。礼乐虽都出于情并作用于情,但礼教更多的是直接逼索心志,从而奠定心志.产生道德情感。而乐则能直入生命情感的本然深处而直接切近天性,在对自然、感性情感的感染、谚陶、摩荡中使得心志、情思油然而动,从而自然、自觉地激发道德情感,最终成就美善圆融、身心和谐的君子人格。

  • 标签: 《性自命出》 心志 乐教
  • 简介:论文就鲁迅思想、艺术的现实的可能进行探讨。对新时期以来围绕鲁迅的争论作综合评论。从现实和历史的比较对照中,对于鲁迅关于文艺的现代化、民族化、人的主体性、科学主义、现代和自由主义等方面的论述作了梳理和阐释。

  • 标签: 现实可能性 人的主体性 科学主义 现代性 自由主义
  • 简介:政治的正当,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的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的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正当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政治正当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的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究政是现代政治正当的制度创制.

  • 标签: 政治 正当性 解释范式 价值与制度相统一 宪政制度
  • 简介:采用“适应学习模型问卷”调查了北京市三所中学和一所大学431名被试,结果表明:(1)在学生的成就动机系统中存在着两组目标,其一是掌握目标;第二组包括业绩目标、成人赞扬目标和消极同伴赞扬目标。前者与适应性行为(如深度加工策略、对学校的积极情感、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等)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后者与非适应性行为(如学业焦虑、回避努力和自我价值保护等)有非常显著的相关;(2)学校的文化环境比学校的类型、性质在学生的目标定向中有更大的影响;若学校强调任务目标,学生则采用掌握目标定向,表现出适应性行为;若环境(学校、家庭)过于强调业绩表现、能力比较,学生的目标定向则会追求赞许,表现出非适应性行为;(3)本研究初步提出了青少年适应学习模型的构思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 标签: 适应性动机模型 掌握目标 业绩目标
  • 简介:创造力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创造思维能力,第二是创造思维品质。创造思维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提高的。创造思维的品质,也不是先天决定的,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提高的。

  • 标签: 创造性思维能力 训练 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造力 后天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哲学的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的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超越构成了人的生命本质,也是哲学存在的理由。马克思哲学作为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学说,正是确立了超越维度,才使得其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立场获得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人的二重生存境遇构成了马克思超越思想建树的“问题域”。而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目标,既是一种现实的、革命的运动,又是一种指向人的理想与价值层面的形而上关怀,因而是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确切表达。人的超越维度一旦确立,就会具有稳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关切,并进而在人们的实践中彰显出超越现实的恒久力量。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超越性 人的二重性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