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再发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2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KD再发病例,比较初发时和复发时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随访资料。并选取5~10年未再发KD病例作为对照组,探讨KD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9年间收治KD4875例,其中再发KD77例,再发1次74例,再发2次3例,男:女为1.4:1。再发平均间隔时间1.6年,1年以内再发45.4%(35/77)。发热病程再发时较初发时缩短(7.6±3.1)vs(8.9±3.8)d,P〈0.05;WBC和CRP水平再发时较初发时显著降低,(14.3±5.7)vs(16.2±5.4)×10^9·L^-1和(61±58)vs(95±76)mg·L^-1,P均〈0.05。急性期(病程≤30d)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初发时为17.8%(13/73),再发时为13.3%(10/75);应用IVIG后亚急性期(病程〉30d)CAL发生率初发时为11.O%(8/73),再发时为9.3%(7/7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例初发时与再发时均有CAL,其中l例初发时与再发时均合并冠状动脉瘤(CAA)。52例KD再发患儿有出院后随访资料,随访时间平均2.1年,其中1例再发时合并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小型CAA的患儿随访中出现新发部位左前降支瘤样扩张,冠状动脉内径回缩至正常后4年7个月再次出现左侧冠状动脉扩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3岁、性别、热程〉10d、并发CAL及WBC〉20×10^9·L^-1均与KD再发无统计学关联。结论KD再发多发生在1年内。再发KD的CAL总发生率并未升高,初发时合并CAL患儿,再发时更易发生CAL。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方法小儿川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常规静脉滴液人血丙种球蛋白以及适量的抗生素、维生素C等西药治疗;B组30例,常规使用犀角、生地、玄参、金银花、连翘、丹参、川芎、赤芍等清热解毒药中药治疗;C组30例,结合A组和B组的药物,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C组小儿川崎病患者接受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A、B两组,C组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93.3%;A组总有效23例,总有效率76.7%;B组总有效20例,总有效率6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有显著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和单纯的中医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所修订的诊断标准,将患儿根据就诊时间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进行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同时进行控制感染与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家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热程、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血沉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显著(P<0.05)。讨论在阿司匹林抗炎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川崎病,有效缩短患儿热程、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控制血小板、C反应蛋白含量和血沉速度,,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当中随机选取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的90例患儿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对象,将这90例患儿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患儿实施常规对症和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的45例患儿在对照组常规对症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甲强龙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2.01±0.29)、黏膜充血消退时间(4.57±0.89)、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5.02±0.61)、手足肿胀消退时间(5.32±0.61)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89%,对照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3.33%,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采用丙种球蛋白对不敏感川崎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强龙辅助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患儿各项川崎病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加快促进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的恢复,同时降低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