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术后干眼症患者实施透明质酸钠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的效果。方法:针对本院2023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59例术后干眼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59例术后干眼症患者实施双盲分组处理(两组各29例、3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透明质酸钠治疗,治疗组患者开展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干预,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术后干眼症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膜厚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用在术后干眼症治疗中的效果十分显著,能改善患者各项功能和指标,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本院2022年4月—2023年9月治疗的干眼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SchirmerⅠ及BUT对比,P>0.05。两组治疗后的SchirmerⅠ及BUT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chirmerⅠ及BUT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值得肯定,能够提高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对环境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各种法律法规中对环保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现阶段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以土壤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因此,需要对土壤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对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监测2014年至2020年我市农村地区岷县、通渭县、安定区深表层土壤中蛔虫卵的污染状况,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法进行蛔虫卵检测,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2012)。从2014年至2020年,每年在岷县、通渭县、安定区各随机采集20份土壤样本,经过碱处理、虫卵漂浮、镜检等步骤,最终统计蛔虫卵阳性率。结果:2014年至2020年期间,三县区土壤蛔虫卵阳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岷县、通渭县、安定区的蛔虫卵阳性率分别为35%、30%和38%,到2020年,阳性率分别下降至15%、10%和5%。尽管各地阳性率有一定波动,但整体趋势表明农村地区土壤蛔虫卵污染逐年减少,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所改善。结论:随着农村卫生管理和监测措施的逐步完善,三县区土壤蛔虫卵污染得到一定控制。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针对高风险地区的卫生干预和监测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在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IC)及缺血半暗带(IP)的酸碱度(pH)变化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4至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3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亚急性梗死患者(亚急性梗死组)的资料,另选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I、DWI、动脉自选标记(3D-pCASL)及APTw检查。基于DWI图像、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APTw图像确定亚急性梗死组IC及IP的范围,包括血流半暗带(CBF-DWI不匹配区,IPCBF)以及代谢半暗带(APTw-DWI不匹配区,IPAPT),采用3D ROI半自动测量亚急性梗死组患者IC及IPCBF的APTw值及体积。亚急性梗死组梗死侧与对侧APTw值比较、对照组双侧APTw值比较、IC与IPCBF区APTw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IPCBF1.5体积、IPCBF2.5体积与IPAPT体积的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结果亚急性梗死组IC区与梗死健侧、对照组间各APTw值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梗死组IPCBF区与IC区APTw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PCBF1.5对侧相比(3.7±1.7、-1.84±1.48、5.57±2.75),IPCBF1.5的APTwmax(3.07±1.41,t=-3.012,P=0.006)、APTwmin[-1.30(-1.74,-0.57),Z=-2.099,P=0.036]、APTwmax-min(4.51±2.58,t=-3.273,P=0.003)值减低;与IPCBF2.5对侧相比[-1.53(-2.80,-0.91),5.31±2.61],IPCBF2.5的APTwmin[(-1.08(-1.60,-0.49),Z=-2.616,P=0.009]、APTwmax-min(4.41±2.72,t=-3.228,P=0.004)值减低。IPCBF1.5体积[107.51(50.08,138.61)mm3]、IPAPT体积[99.00(53.27,121.335)mm3]、IPCBF2.5体积[89.91(51.53,139.87)mm3]逐次降低(χ²=7.913,P=0.019),且IPCBF2.5体积明显小于IPCBF1.5体积(P=0.037)。结论亚急性脑梗死IC酸碱代谢变化不显著,而IP局部存在酸碱代谢失平衡,且代谢半暗带的范围与血流IP相吻合。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液化石油气(LPG)中毒大鼠血清S100B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20%LPG中毒组(n=24)和50%LPG中毒组(n=24)。后2组大鼠分别吸人20%、50%LPG,对照组吸人等体积的空气。在中毒1、2、3、7d时每组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ELISA法检测血清样本S100B和MB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0%LPG组中毒1d、50%LPG组中毒1d和2d时NS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d和2d时,20%LPG组和50%LPG组大鼠血清S100B、MB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50%LPG组高于20%L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时50%LPG组血清S100B、MBP高于正常对照组和20%L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LPG中毒1d时NSS评分、血清S100B、MBP浓度最高,与其它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S),后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结论LPG中毒大鼠血清S100B和MBP同时升高,提示胶质细胞参与LPG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bFGF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结果:bFGF含量:正常对照组(30例)为(247.82士9.45)μg/ml。硬斑组(89例)为(280.74土12.70)μg/m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软斑组(39例)为(317.16±13.42)μg/ml,混合斑块组(25例)为(340.84±11.76μg/m1),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型(38例)为(250.31±11.60)μg/ml。Ⅱ型(80例)为(270.11±13.12)μg/ml,Ⅲ型(10例)为(350.12±14.30)μg/ml,Ⅱ、Ⅲ型的bF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非常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bFGF水平反映老年冠心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方式在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白求恩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7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压氧综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时间点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周,2组患者血清AKP水平均明显上升且达到峰值,观察组患者血清AK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周,观察组患者血清AKP水平下降明显,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AKP水平随后持续下降,至12周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08%)高于观察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治疗,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骨折患者的血清AKP活性,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联合羊膜对压疮的修复与再生问题的影响。方法选择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患者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0~82岁,平均73.5岁。将rb-bFGF负载到羊膜上,用于清创并控制局部感染的压疮皮肤缺损创面。结果Ⅱ期压疮患者中,治疗组5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Ⅲ期压疮患者中,治疗组10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瘢痕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羊膜用于压疮创面,能显著加快压疮的愈合速度,愈合时间缩短,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现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清洁级成熟雄性SD大鼠4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GF组、BFGF组、NGF+BFGF组、对照组4组,各12只;每组大鼠按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术后2周及术后4周2个亚组,每亚组6只。48只大鼠均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并行1 mm克氏针髓内内固定。术后第3天于骨折断端周围局部经皮注射给药:NGF组注射NGF 0.8 μg+0.3 mL生理盐水,BFGF组注射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NGF+BFGF组注射NGF 0.8 μg+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3 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术后2周、4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采集各组大鼠股动脉血液标本后,采用颈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左胫骨骨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将骨痂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计算切片中骨组织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骨小梁宽度(TW)、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V);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骨形成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结果(1)术后2周、4周X线摄片: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快,以NGF+BFGF组愈合最快。(2)ELISA检测: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术后2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110.02±1.92)、(140.87±2.22)、(136.12±1.23)、(187.44±0.90)ng/mL,术后4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91.23±1.47)、(106.62±1.64)、(104.83±1.05)、(130.59±1.18)ng/mL;各观察时点4组间比较,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在骨痂的生长、骨小梁形成均较对照组明显,且NGF+BFGF组优于其他组。骨小梁形态学指标测量显示,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大鼠骨痂内骨小梁IOB、TW、TV均呈上升趋势,NGF+BFGF组最高;组间两两比较,除NGF组与BFG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蛋白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除VEGF含量在术后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术后2周及BMP-2、IGF-1术后2周、4周时,NGF组、BFGF组、NGF+BFGF组均高于对照组,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8.285、368.060、2006.017、33.332、292.643,P值均<0.05)。结论NGF及BFGF均能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能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MP-2、IGF-1的表达有关。
简介:目的通过采用肽聚糖(PGN)刺激变态反应性哮喘产妇新生儿脐带血中嗜碱性粒细胞,测定其Toll样受体2(TLR2)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IL)-4的分泌,探讨PGN对变态反应性哮喘产妇新生儿脐带血中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3月1日至2009年3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分娩的12例变态反应性哮喘产妇(哮喘组)和16例健康产妇(对照组)的新生儿脐带血中提纯嗜碱性粒细胞,采用PGN刺激,经TLR2荧光抗体标记后,通过流式细胞术从抗体水平测定脐带血中嗜碱性粒细胞的TLR2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从核酸水平观察TLR2mRNA表达;采用EuSA法检测培养的上清液中IL-4含量(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年龄、分娩方式、分娩孕龄及脐带血采集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采取PGN刺激后,哮喘组新生儿脐带血中嗜碱性粒细胞TLR2蛋白表达及核酸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清液中IL-4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TLR2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通过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介质而导致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生。细菌成分可通过TLR2受体激活嗜碱性粒细胞(尤其有变态反应性疾病遗传史时)释放介质,可能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增加的原因。
简介:研究脉冲电磁场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关节软骨修复的作用机制。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在双侧股骨髁关节面制成直径为0.6cm、深0.3cm的软骨缺损,分别以bFGF、磁场、磁场结合bFGF治疗,另外一组为空白组未给予治疗。分别于术后4、8、12和16周取材,行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磁场结合bFGF组在4周时基底层的软骨样组织增生,而磁场组、bFGF组少量软骨样组织增生。8、12周结合组透明样软骨层明显增厚,免疫组化Ⅱ型胶原多。而磁场组、bFGF组软骨层增厚,细胞数量相对少,无Ⅱ型胶原。空白组偶见软骨样组织或纤维组织。16周结合组软骨层与正常软骨相似,软骨细胞成熟,bFGF、磁场组纤维软骨细胞团状增生。改良的软骨缺损修复Wakitan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合组最大。说明低能量脉冲电磁场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治疗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可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胆囊炎胆腑相火妄动与碱性磷酸酶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随机数表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给予应用清火利胆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莲子大麦茶)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胆腑相火妄动中医证候积分、胆腑相火妄动临床症状与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患者碱性磷酸酶降低(P<0.05);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胆腑相火妄动临床症状与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慢性胆囊炎病人中,胆腑相火妄动与碱性磷酸酶变化呈正相关,用清火利胆中药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理化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胆囊炎胆腑相火妄动与碱性磷酸酶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随机数表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给予应用清火利胆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莲子大麦茶)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胆腑相火妄动中医证候积分、胆腑相火妄动临床症状与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患者碱性磷酸酶降低(P<0.05);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胆腑相火妄动临床症状与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慢性胆囊炎病人中,胆腑相火妄动与碱性磷酸酶变化呈正相关,用清火利胆中药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理化指标。